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研究 任乐强

发表时间:2021/6/2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任乐强1 尹甲朋2 王贺3
[导读] 摘要:随着建筑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建筑需求的明显增加,人们对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身份证号码:37250119840216xxxx
        2、身份证号码:37132619910513xxxx
        3、身份证号码:21142119910921xxxx
        摘要:随着建筑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建筑需求的明显增加,人们对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在框架结构施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有待解决,建筑工程结构质量存在不确定性。为此,本文简要介绍了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核心施工技术和操作要点,为类似工程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
        一、模板工程施工技术
        1.模板设计
        在模板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充分掌握建筑框架结构中各部位、构件的规格、尺寸及造型结构,并进行模板设计,确保最终模板与相应的建筑结构部位保持高匹配状态。同时,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模板结构将承受混凝土的自重和侧压力,对模板强度和结构稳定性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模板设计不合理,可能会出现漏浆、变形、变形、移位等施工问题。因此,应保证设计的模板结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刚度和强度,并采取模板加固措施,以满足混凝土施工的需要。另外,在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中,为了控制施工成本,使模板能够重复使用,需要反复进行支模和拆模。如果模板结构过于复杂,将延长工期。因此,在保证模板结构性能和质量满足施工要求的同时,应尽量简化模板结构,方便模板的安装和拆卸。
        2.模板支设
        在模板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水平基础的测量和校正,并标明模板的隐藏柱和边线的拐角,以便为模板安装提供明确的参考;在模板安装过程中,施工监测应同步进行,重点监测模板安装位置和垂直度的误差值,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支模方案,将各参数的误差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技术人员以建筑物下层的承载力为主要参考,搭设适当型号和尺寸的支撑结构,保证立杆在坚实的水平面上,并将下层的压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保证上模有良好的稳定性;模板完全固定后,才能进行后续支模;在柱模支模环节,提前铺设垫板,保证上下支撑柱对中稳定;施工人员对模板进行清理,清除板墙上残留的尘渍。当模板出现裂缝等质量缺陷时,应更换同规格的新模板;模板接缝处应处理好,接缝处可填塞海绵条等密封材料,防止漏浆;模板搭设后,内壁涂适量脱模剂,防止混凝土与模板粘结。
        3.模板拆除
        在拆模过程中,施工人员应提前对混凝土试块的强度进行检测,试块强度达到拆模要求后,方可组织拆模作业;制定合理的拆模顺序,遵循“先搭后拆”的原则拆卸,先安装,再拆卸”。同时,应优先拆除模板的非承重部位;禁止施工人员野蛮拆模作业,以免损坏模板;拆除的模板应清理干净,清除板面残留的混凝土浮浆。然后根据模板材料、规格型号,运至指定地点分类堆放。同时,合理设置模板堆放高度,避免下模受力过大造成结构损坏。
        二、钢筋工程施工技术
        1.材料管理
        在钢筋工程施工中,将大量使用钢筋材料。但在一些建设项目中,材料管理相对薄弱,经常出现质量差、材料规格、尺寸不符合设计要求、钢材锈蚀等问题,对框架结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材料进场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对每批钢筋的规格、尺寸、类型、长度进行复核,更换不符合设计要求的钢筋。然后将钢筋分类堆放存放在施工现场指定位置,绑扎固定散落钢筋,避免出现钢滑等安全事故,钢筋上方铺油布。此外,还开展钢筋数量管理,避免钢筋混用。


        2.焊接施工
        在钢筋焊接过程中,技术人员应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和钢筋种类,选择合适的焊接工艺;进行各种焊接试验,优化调整工艺参数;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有关操作规程进行焊接作业;检验钢筋焊接结果的质量,重点检查是否存在裂纹、未熔合、气孔等质量缺陷,进行返工处理。
        3.钢筋放样及下料
        在钢筋放样和下料过程中,钢筋的焊缝区域可能出现线性收缩。同时,由于受弯曲力的持续影响,结构的某些部位出现拱起现象,对加固工程施工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为了消除焊缝局部起拱和线收缩对钢筋工程质量的影响,技术人员应预留一定的钢筋余量,并设置合理的收缩量。
        三、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1.原材料选择
        混凝土材料是由水泥、骨料、各种外加剂等原材料混合而成的复合材料。所用原材料的种类将直接影响混凝土材料的性能和质量。因此,技术人员应结合施工情况,明确混凝土材料的性能指标,并做好原材料的选用,如骨料的粒径要求、水泥品种等,同时,核对各种原材料的规格尺寸物料录入流程。例如,筛除骨料中所含的各种杂质,以及粒径过大的颗粒。
        2.配合比控制
        技术人员以混凝土材料性能指标为主要参考,科学制定混凝土配合比方案,明确水泥、骨料、拌和用水及各种外加剂的掺量比。然后进行混凝土小试生产,对试件性能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对配合比方案进行优化调整,直至混凝土性能和质量达到施工要求。
        3.混凝土浇筑
        在这一环节,应提前制定混凝土浇筑方案,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方案批准后,进行混凝土浇筑作业,结合施工情况,合理设置混凝土浇筑量、浇筑时间和速度,选择合适的浇筑方法,如分层浇筑或一次浇筑;对配制好的混凝土材料进行坍落度检测,不符合标准或出现离析现象时,应反复进行混凝土拌和作业;混凝土浇筑时间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采用分层浇筑法时,应在上层混凝土初凝前完成下一层混凝土的浇筑作业,以避免施工缝和混凝土早期凝固的问题;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进行混凝土振捣作业及时进行,可选择机械振动或手动振动。同时控制振捣器与模板、预埋件内壁的距离。
        4.混凝土养护
        在混凝土养护过程中,根据现场条件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养护方法,如自然养护法和蒸汽养护法;采用自然养护法时,在混凝土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等防水保湿材料,或在混凝土表面喷洒养护液;冬季施工时,为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技术人员应优先采用蒸汽养护蒸汽养护法,对混凝土表面进行连续加热处理;做好混凝土温度监测和温度控制,防止出现温差裂缝;综合分析混凝土体积、养护方法和气候条件,合理设置混凝土养护时间;做好养护现场保护,禁止无关人员进入踩上混凝土,或停放各种机械设备。
        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中,技术人员只有充分掌握模板工程、钢筋工程和混凝土工程施工工艺的操作要点,结合施工情况,科学制定技术方案,严格控制各施工环节的质量,充分发挥框架结构的性能特点,为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安全提供有力保障。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的土地资源逐渐紧张,城市的建筑高度也越来越高。因此,为了更好地加强建筑物的坚固性,许多施工单位都采用框架结构进行施工。目前,这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许多问题,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因此,我们应该继续深化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发挥技术优势。
        参考文献:
        【1】范晨超.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应用研究[J].华东科技(综合),2019,000(007):1-1.
        【2】叶慧珍.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2,000(012):158-158.
        【3】宁平平.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000(001):101-1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