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长山口垃圾填埋场的建设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6/28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3月7期   作者:刘欢,肖艳飞,管波
[导读] 垃圾填埋场选址涉及面广,
        刘欢,肖艳飞,管波
        武汉环境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垃圾填埋场选址涉及面广,影响因素众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本文结合武汉市发展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最终确定江夏区长山口为垃圾填埋场场址。垃圾填埋场的建设,更是一个牵涉面广的系统大工程,长山口垃圾填埋场分四期建设,目前一期、二期工程已顺利完工,三期工程在建中。一期、二期工程的完成并投入使用,为武汉市江南片区垃圾的处置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为后期工程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垃圾填埋后的无害化处理和固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将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

        关键词:垃圾填埋场;建设;思考

0  引言
        武汉市是一座人口超过1000万的特大城市,随着武汉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垃圾产生量急剧增加,根据《武汉市环境卫生专项规划》(2006-2020)预测,都市发展区一般生活垃圾产量,2010年达到8345吨/日,2020年达到12275吨/日。如此大量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一直是武汉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之一。垃圾的焚烧处理受到经济的制约,传统的堆肥方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但由于市场的局限,难以扩大规模。因此,新垃圾场和配套转运设施的建设已刻不容缓。

1  填埋场选址
        垃圾填埋场场址选择受经济、交通、气候、自然地理、环境保护、水文工程地质等诸多因素影响,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换句话说,填埋场选址涉及面广,影响因素众多,涵盖了地质环境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包含与市区距离)、环境保护条件、建场条件和经济条件等五大类别制约因素[1]。在实际分析研究中,研究学者将这些制约因素归纳为控制性因素和适宜性因素,并针对城市填埋场的选址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其中层次分析法、分级加权法、模糊评价法和GIS法应用较多[2,3]。
        武汉市当时因城市发展需要以及“六城会”场馆建设,2007年下半年,省、市两级政府做出了提前关闭二妃山垃圾场的决定。为此,市城管局立即启动了在江南地区新建填埋场的选址工作。在选址过程中,邀请行业专家以可持续、环境保护为前提条件,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规划、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水文和地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等方面,经专家论证会评审通过,确定江夏区长山口作为新建垃圾填埋场场址,并启动了长山口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建设工作。

2  填埋场规模
        长山口垃圾填埋场位于江夏区郑店街办事处以西约5公里的长山口,总占地面积55.21万平方米,其中填埋库区占地面积41.71万平方米。整个库区分成4个区间,根据垃圾量分期建设,总库容188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655万立方米,设计使用年限21年。
        一期主要建设内容为占地面积为8.04万平方米的填埋1区、处理能力为400吨/日的生化-膜处理工艺的渗沥液处理系统(总长约8公里的尾水排江专用管道工程)、位于填埋1区南侧低洼地带总储存能力为3.3万立方米的调节池工程、填埋气收集系统、总长约4400米及路宽为12米的进场道路工程、占地0.84万平方米及总建筑面积为2000平方米的生活管理区、地磅房及自动洗车设施、占地面积为0.5056万平方米及总建筑面积870平方米的维修区等配套工程。一期工程平均日处理规模为2100t/d。
        二期工程的主要工程内容包括新填埋库区建设、渗漏控制和修复、完善辅助工程等。二期工程新建填埋库区占地面积7.39万平方米,新增填埋库容360 万m3。二期工程平均日处理规模为2100t/d,与一期工程保持一致。
        在建的三期工程主要建设填埋库区、渗沥液处理续建工程、填埋场配套提升改造工程、道路工程及其他附属配套工程等。其中填埋库区用地面积13.72 万m2,总填埋库容333 万m3,有效库容300 万m3,使用年限为5.9 年。三期工程填埋库区平均日处理规模2100t/d,与一期、二期工程保持一致。
3  填埋场建设使用
        随着市发改委的《市发展改革委关于江夏长山口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场一期工程项目立项的批复》正式发文,市环保局的《市环保局关于武汉市江夏长山口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正式发文,以及市发改委的《市发展改革委关于江夏长山口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一期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正式发文等一系列批文的下达,长山口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工作正是启动,填埋场一期工程于2009年10月份建成投产使用,下图1、2分别为该填埋场鸟瞰图和库区的分区图。
        

        填埋场除主要库区外,还有其他的配套工程,如生活管理区,污水处理区及沼气发电区等。下图3和图4为配套设施的鸟瞰图。
        

        长山口垃圾卫生填埋场将主要承担生活垃圾应急处理的功能,武汉市生活垃圾应急处理量按4000 t/d 计,由陈家冲垃圾卫生填埋场和长山口垃圾卫生填埋场共同承担,即按处理量各2000t/d 计。考虑该填埋场的应急处理定位及现有设施配套情况,一期、二期和三期工程的处理规模均按2100t/d进行设计与建设。该填埋场一期、二期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三期工程在建中。2013年9月,长山口填埋场被国家住建部评定为一类垃圾填埋场,此为最高级垃圾填埋场。




4  填埋场封场
        2014年11月,一方面由于填埋库区饱和,另一方面随着五座垃圾焚烧发电厂的陆续建成投用,长山口填埋场作为备用场地进行了临时封场处理,尽管还有拆迁还建收尾工作及195亩地办证等遗留事宜待后续妥善处理并完成。

5  结论与思考
        作者在亲历武汉市长山口垃圾填埋场的一期、二期、三期工程的建设过程后,对于城市垃圾填埋场的建设,个人的结论与思考归纳如下:
        (1)垃圾填埋场的选址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以可持续和环保为前提,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经方案比选,没有最好的选址,只有最合适的选址。
        (2)垃圾填埋场不是一个单一工程,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建成使用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中安全与稳定是先决条件,同时,完善的配套工程和设施也是顺利建成使用的有力保障。
        (3)作者总结一期工程建设运营经验,在二期、三期工程建设中针对防渗施工及渗沥液处理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创新,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①为进一步做好填埋库区防渗及监测,在二期和三期工程中防渗系统结构由单层防渗结构改为双层防渗结构,同时增加电极检测手段,实时监控渗漏情况。
        ②针对一期工程设计过程对渗沥液产量的计算偏差和储存能力参照原国家标准取值偏小(设计处理能力400吨/日)与长山口填埋场设计的填埋处置能力(2100吨/日)不匹配问题,以及填埋场渗沥液原水水质指标随一期封场、二期恢复填埋作业,出现了较大的波动,为此先后启动了渗沥液扩建工程(700吨生化项目和400吨蒸发项目)和续建工程(300吨蒸发项目),以弥补渗沥液处理能力不匹配等问题。
        (4)垃圾填埋场的封场并不意味着其功能的消失,而是前一阶段工作的结束和后一阶段工作的开始。如何进行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如何进行垃圾处理后固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将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刘征,刘建福,程慧艳.城市固体废物卫生填埋场选址方法研究[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6,24(5):96-101.
[2] 黄晶晶,付正飞,罗朝晖等.武汉市垃圾填埋场选址适宜性区划研究[J].固废处理与处置,2015,22(3):105-108.
[3] 蔡志川,李运怀.基于分级加权法的城镇垃圾填埋场选址评价[J].地质学刊,2019,43(2):341-3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