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星玮
上海锐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200040
摘要: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地产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进程也随之迅速发展。而地产设计经历了风格时代渐渐转向精品时代。做品质、打造舒适健康人居生活环境成为了当下设计关注的重点。对比于特定风格的固定模式,一个优秀的项目则应该因地制宜,与场地条件及建筑设计统一融合,三者需在同一个设计语系中,共同打造让人印象深刻并适于居住的设计作品。本文通过分析青岛三园新都心公园项目及众泰汽车小镇都市外滩售楼部项目的景观设计过程,探讨了怎样尊重场地特性,利用现有条件进行对景观营造有利并对居民生活有利的设计。
关键词:场地现状;因地制宜;景观设计;公园;售楼部
一.对场地现状的分析与梳理
每块场地都有自己独特的属性。因场地固有条件限制:如场地独特的形状,或过于狭窄或有大的高差;或因地块的用地性质;建筑的排布限制等,都为景观设计定下了不能修改的现状条件。而场地的周边环境,如外侧凌乱无序的城市街景、影响天际线效果的高压走廊和高架桥,均对景观设计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目前的居住区与商业项目由于对停车和人车分流的需求导致内部景观要建造在地库顶板上,而出地库的各种构筑物大都体量很大,如通风井、采光井、人防出入口、非机动车出入口等,也同时对地面上的景观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景观设计在解决这些现状问题的时候一般都分为两种思路:一种是遮挡,即规避掉一些景观不可利用的不利因素;而另一些场地因素则可以利用景观的手法来处理。也正是因为对不同条件进行的不同处理,赋予了每个场地独特的景观属性。拒绝了千篇一律,不同于千城一景,也就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千城千景。
下面通过两个实际案例举例说明景观怎样对场地现状条件进行分析与利用,浅谈怎样结合现状条件建造适合场地的景观。
二.举例说明实际问题中怎样对场地现状进行分析与利用
1.青岛三圆新都心公园项目
1.1利用现状采光井形成景观轴线
青岛三圆新都心公园项目被中心建筑分为南北两个地块,两侧的公园均在地库顶板上方,凸出地面的人防出入口、采光井、电梯井、通风井的位置及排布,均顺应建筑地库的排布。对地面景观空间来说,这些构筑物都是重要考量因素。景观对采光井,通风井等不需要人进入的构筑物通常是隐蔽处理。通风井使用格栅进行饰面处理,采光井用玻璃封顶,藏匿在绿化中。在本项目场地的中心位置,有六个大小为2.7Mx2.4M的采光井,每个间隔4米,在处理这六个采光井的时候预设了两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采光井使用常规处理手法进行绿化围合,作为消极空间处理。四周用厚绿篱搭配灌木球及大乔中乔形成厚实的植物组团,在植物组团外侧设置大草坪做空间的收合对比,也就是在项目的最中心位置形成一个开放的核心草坪区域。但在采光井西侧11米处有一个电梯口,在东侧有一个人防出入口,如果设置大草坪,则无法保证空间的完整性,无法达到大草坪应有的尺度,对整体的空间感破坏很大,设置草坪以求达到空间开阔的目的也因诸多构筑物的存在而被消减。
第二个方案则是把采光井当做景观构架来设计,因为采光井自身排布的方式,形成了一种天然的轴线感和韵律感,且与建筑商业地下一层商业广场的引导路线方向相同,故景观可以利用这些采光井形成一条轴线,用来引导人流进入地下商业广场。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且能与建筑构筑物形成一致的方向感。下图为采光井的排布方式,六个采光井与道路两侧的大树一起形成基地中心的绝对轴线。并连接中心处的商业与地下商业入口广场,引导人流进入商业空间。(详见图1)
图1 采光井轴线分析图
景观设计在采光井玻璃顶的处理上采用金字塔形的构架,顶面被切割成四块三角形玻璃,同时尖顶可以加快落雨,比平顶的处理方式更加清洁且减少后期的清理费用。同时为了保证安全性,采光井四周用厚绿篱进行围合,在两个采光井之间种植大树,并结合树池设置座椅,使采光井、绿篱、树池,座椅形成一个统一的景观元素,同时也是公园中心轴线上强有力的景观焦点和设计特色。沿采光井的轴线道路两侧同时种植大树,和采光井之间的大树一起形成了三排林荫树,同八米的人行轴线系统一起,形成了项目中的绝对控制力,也形成了景观中最重要的结构骨架。
项目中心商业及住宅建筑外立面使用白色铝板,景观也使用铝板元素作为轴线座椅基座的立面。同时融合当地传统的剪纸文化,在立面铝板上使用剪纸图案的冲孔,在景观细节上体现当地文化,力求做到新建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2利用场地与市政交接面形成邻里花园
因南北两个公园分列中心建筑的两侧,场地均成椭圆状,场地与市政道路交接面的长度达到三百六十米左右。通过场地现状分析得知,基地周边都为高层住宅区,人口密度大,且方圆1.5公里内并无其他公园设施。故在本项目的城市界面处理上采用了开放街角花园的概念,即在红线内退15米左右作为街道的附属花园,把整个交界面打开,用花池等进行流线分流和景观造景。这部分景观增加了穿越此处居民的通行舒适度,同时为周边的居民提供了一个可以交流活动的公共空间。下图为沿城市道路开放的街角花园范围示意,居民漫步游线与停留空间穿插其中。(详见图2)
图2 街角花园范围示意图及流线分析图
也因为本项目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园项目,是开发商代建的绿地异地补建项目,在南北两个公园中间还有商业裙房和和居住区,景观打开界面的做法把一部分市民分流到场地最远处,也减少了人流活动对居住业主产生的不利影响。
相较于传统的在城市界面上开口引导人流进入场地内部进行活动的设计方式,这种做法把不同目的的行人进行分流,减少噪音和人流密集度,同时打开了景观界面,是对城市友好的做法。同时由于市政人行道宽度为四米,把界面打开后可以增加市政绿化带的宽度,减少市政车流对场地的影响,同时也不影响通行人流的感受。
1.3顺应规划形式进行景观设计
在城市规划层面上,基地周围的市政道路为两层椭圆形环路,到达基地的城市支路均为向心状道路,在景观构架设计时也延续规划的形式,结合景观轴线形成有控制力的景观结构。但由于地面上多处构筑井的存在,多处轴线被打断,景观设置绿化轴线进行视觉上的延续,在四周高层建筑上的观感可以达到景观构架的完形。下图为城市现状道路肌理,景观延续道路规划的肌理,形成一以贯之的城市景观。(详见图3)
图3 城市肌理分析图及景观轴线分析图
以上的设计手法都力求把景观、建筑与周围环境三者进行设计上的融合,让使用者增加对场地整体属性的印象,提升项目魅力,而不是三者设计语言不同而使居民的进入感受混乱,而削弱了项目整体的气质传递。这也要求设计者在设计初期就要充分考虑这三者的关系,正面对待所遇到的问题。
2.众泰汽车小镇都市外滩售楼部项目
2.1景观顺应建筑走向进行线型设计
在众泰汽车小镇都市外滩售楼部项目中,该售楼部距离建筑红线只有十米左右,且建筑平行于红线,建筑东西向长度为90米左右,且售楼时不开放小区内部空间作为景观样板。怎么在仅有的贴近红线的狭长空间内把业主代入一个截然不同的景观空间是该项目的难点。由于空间有限,景观没有办法在空间节奏上进行院落式空间的节奏处理,也无法形成大草坪大水景的舒朗空间。在如此贴近建筑的空间内,景观与人的距离很近,在细节的处理上也格外需要注意。
该项目的售楼处大门设在道路转角处,为了方便人流最快速的到达且对建筑立面有一个深刻的第一印象,景观在路口处结合场地高差设置了三级大尺度的台阶,目的是打开景观界面。但对于开车而来的业主则设置不同的入口,即在场地的最西侧设置临时停车场,落客后业主由西向东步行至项目中间部分的迎宾大门处。
下图为迎宾大门处的景观围墙立面,景观设计同其后方的建筑一同强调水平向的延伸感。景观围墙让内部的空间形成一定的围合感,从而与市政道路的景观形成分界线并增加了落客区的仪式感。(详见图4)
图4 迎宾入口景墙正立面图
2.2结合建筑现状进行景观设计
落客大门正对的建筑部分正好有一个内凹空间,景观则顺应建筑在此处设置一个镜面水景。下图为落客后进入内部景观的平面图,水景虽然尺度不大,但由于与建筑立面连接紧密,可以与建筑互为倒影,也就丰富了这个进门空间的层次感,同时镜水面也增加了空间的稳定性和柔和感。(详见图5)
图5 落客区平面图
进入内部景观空间,建筑立面与围墙形成了竖向空间上的呼应,从而加强了景观空间的围合感和氛围感。景观道路组织也是与建筑平行,顺应建筑的东西走向,让景观进深最大化,且在必要的交通道路上做出空间节奏的变化和景观细节的展现。
建筑的东西向有1.2米的竖向高差,景观则利用这个高差,在东西向的景观空间上做台阶,形成空间节奏的变化。沿着景观道路由西向东,由两侧围合的景观空间到达路口,即售楼处入口开放空间。也打造出了欲扬先抑,先闭后开的空间节奏。由于空间过小,景观元素不宜过多,在植物的选择上也是干净的底层草皮结合孤植树,把林下的空间打开,让整个空间可以透气,从而减少狭小空间的闭塞感,在贴近建筑的部分运用修剪整齐的条状绿篱,即可遮挡过硬的建筑墙角,又可强调纵向的进深感。
在本项目中由于景观场地狭长且贴近道路红线,景观利用场地的长度空间进行空间营造,简化提纯景观元素,让各个元素统一融合,化不利因素为特点,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三.结论
以上两个案例都是结合场地限制条件与场地构筑物进行景观设计,把景观和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场地气质,从而使人印象深刻。
由于场地的限制和建筑构筑物的存在,对景观的构成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景观作为一种柔性的媒介,应该扬长避短,或变劣势为优势来造景。各个系统一同发力,不放弃每一部分的设计力量就能让项目整体达到良好的设计效果。
作者简介:车星玮(1989-11-19),女,籍贯: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