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建中
东明县焦元乡政府
十四五规划将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一大重要发展内容。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地方农业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问题,在大量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农田水利灌溉机制,强化农田水利灌溉管理水平。基于此,本文将对当前阶段我国农田水利灌溉管理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简要介绍,并着重阐述在十四五规划时期应该如何从水利灌溉管理角度推动农业发展。
我国正处于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科学技术的注入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一系列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有效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为广大农民群体创造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地方农业部门应将水利灌溉工程作为促进乡村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生产的前提保障,借助这一工程来解决不同区域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为各区域百姓谋福祉,推动区域农业经济繁荣稳定发展。
一、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分析
我国自古以来就高度重视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历史上一些先进的水利灌溉工程成果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客观来说,农业水利灌溉工程不仅会大幅度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解决部分地区农业发展中的旱涝问题,同时也可以切实为广大农民群体创收,使得现代农业始终保持生机活力。
近几年来,各地方政府部门不断秉持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进行改造和创新,大幅度提升了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和区域农业的适配性。既然十四五规划对发展现代农业提出了全新的展望,那么地方政府部门必须坚持发挥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价值优势,根据地区发展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运用科学的管理模式改善水资源配置问题,提升区域农业生态价值和生产效益。
二、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工作的意义
之所以要高度强调农田水利灌溉的现代化管理,是因为该项管理工作的落实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客观来说,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符合新发展理念的设备和技术不断投用于农业领域,推动区域农业整体呈现出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态势,而农田水利灌溉技术无疑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这也直接体现了农田水利灌溉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长远意义。
与此同时,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有效利用能够在关键时刻缓解农民群体的燃眉之急,通过科学力量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令其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除此以外,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大幅度缓解了农民群体的工作压力,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对农业生产中实际用水量的自动化控制,从而帮助相关人员高效率地完成农田灌溉工作。
最后,由于当前阶段的农业土地水资源灌溉管理在制度和机制方面还存在明显的短板问题,各区域之间的用水纠纷仍旧普遍存在。所以,出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考虑,相关负责部门务必要制定具体的扶持政策,积极参与到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工作中,从而近距离地对农村农业生产状况进行统筹规划,制定出最有利于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利政策,推动农业循序渐进地向现代化发展。
三、当前阶段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几年来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但是星罗棋布的水利工程却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工程的价值无法被充分发挥,地方农业灌溉水平依旧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其存在的短板问题具体如下。
(一)管理模式不合理
管理模式不合理是当前阶段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工作最明显的短板问题。客观来说,水利灌溉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受到经济因素、技术问题以及管理经验的影响,我国的灌溉管理模式却始终未能和技术发展处于齐头并驾的局面。甚至,绝大多数地区只是单纯地应用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来调节洪涝灾害,将其应用于应对极端天气状况,而无法将其和当前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而且,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初期阶段,相关农业部门未考虑到管理体制变革的必要性,导致其和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不一致。
除此以外,专业管理人员的缺失也导致水利灌溉管理工作无法得到精准落实,这是地方政府在未来发展中必须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管理体制不完善
就现阶段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管理情况来说,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效率低下几乎已经成为一种普遍问题,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工作水平整体来说不尽如人意。归根结底,这是由于负责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工作的部门不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无法借助相关的技术手段实现对水资源的高效率利用,导致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大打折扣。
与此同时,部分地区农业部门在制定水价时忽略了对农民经济情况的考虑,导致农民群体对于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认可度严重下降,为后期的管理工作埋下严重的隐患。
(三)农民参与积极性低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逐渐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世世代代谋生的地方,移居到了城市。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数量持续下降,缺乏青年劳动力。年纪较大的农民群体技术知识的吸收能力相对比较有限,无法对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工作形成深刻的认识,无法参与其中协调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各项管理工作,生产积极性相对较低。
(四)管理经费不足
资金短缺同样是影响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工作效率的核心要素,由于资金短板,相关部门难以负担农业土地灌溉基础设施的检修和维护费用,存在部分设备因故障被搁置、废弃的情况。而且,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工作人员的薪资待遇无法得到保障,会削弱其工作熱情。
四、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工作实施策略
(一)提倡科学管理
传统的灌溉管理模式在现代化的农业发展中已经展现出了较强的不适应性,所以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打破传统壁垒,倡导科学管理理念,建立起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农田水利灌溉管理模式。在这一过程中,相关部门首先要加强对新时期农田水利灌溉知识的推广与普及,确保广大农民群体从思想意识形态方面形成科学灌溉的认知。其次,政府部门需要继续配合水利灌溉管理工作的创新,大力宣传科学农业以及国家出台的农业发展政策,让广大农民群体切实感受到科技为农业带来的创新和进步,从而循序渐进地建立起科学的水利灌溉管理的模型框架。
(二)增加资金投入
农田灌溉设施的维护和保养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同时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运维管理是一项持续周期较长的工作。因此,地方政府部门应结合区域农业水利发展的实际需求适当增加资金投入。既要不断加大新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力度,为农业发展提供创新驱动力。同时也要由政府主导,招商引资,以社会企业对于农田灌溉工程的资金投入,或者通过银行贷款等形式,来不断完善农田水利灌溉的基础设施,为地方农业发展开创良好的前景。
(三)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
广大农民群体的生产种植理念相对比较傳统,他们在靠天吃饭的农业背景下积累了大量的种植经验,不愿意尝试新技术和新理念。所以,为了确保农田水利工程等惠农设施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地方政府部门必须派遣专业人员下基层,面向广大农民群体全面开展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社会宣传工作。
比如,政府部门以及水利部门可以联合组织开展技术研讨会或者广播宣传,确保农业种植人员可以真正接收到有关农田灌溉的先进理论知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除此以外,为确保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能够充分落实,相关部门还应该组织专业工作人员对农业种植区域进行实地考察,将区域农业的发展特点融入到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实践中,从而尽快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
(四)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完善的农田水利灌溉管理机制的建立是解决一系列短板问题的核心关键。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对区域水利灌溉发展的概况进行精准分析,结合广大农民群体的实际灌溉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溉规划。比如说,在水利工程的水价设定方面,可以对当地农民的经济状况展开系统性分析,采用更符合农民利益的分步定价法,从而在惠农利农的同时避免水资源浪费问题,强化农田水源保护和灌溉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相关部门人员应积极推进用水定额管理工作的落实,确保农业种植人员在利用农田水利工程进行灌溉的同时能够考虑到区域生态建设问题,杜绝资源浪费问题出现,保证农田水利灌溉管理机制的科学性和规模性,加速生态节水灌溉示范区的建成。
综上所述,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是一项造福于民的项目,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的实现意义深远。因此,政府部门及地方有关部门必须持续强化农田水利灌溉管理,通过健全的农田灌溉控制机制、稳定可靠的管理资金投入来保障水利灌溉作用的充分发挥,提升区域农业生产质量和水平,缓解农业发展中的用水矛盾问题,最终推动区域农业经济的繁荣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