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特点分析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1/6/28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2月6期   作者:李哲
[导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李哲
        石家庄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的舒适度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建筑业完成了一系列设计理念、结构造型、科技含量均达到一定标准的高品质工程。建筑业的不断发展为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为保障人们的生活质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工程安全问题一直是一个突出的焦点,搞好建筑安全管理工作,对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意义十分重大。本文从建筑工程的特点角度对建筑工程安全问题作出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概述;对策
        1建筑安全管理概念
        安全,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存在的固有的或潜在的危险,并且为消除这些危险所采取的各种方法、手段和行为的总称。安全不但包括人身安全,还包括资产安全。安全管理是以安全为目的,制定有关安全工作的方针、政策、计划,通过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职能,合理有效地使人力、财力、物力、时间和信息,为达到的安全防范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使得工程项目的数量、工程项目的规模都在不断增加。大的背景环境下,一方面给建筑工程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容易把着眼点放在经济利益上,部分工程建设单位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忽视了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在材料成本和施工成本方面降低要求,使工程的建设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安全性严重不足,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给现场的安全生产埋下隐患,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2建筑安全管理特点的分析
        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管理,建筑产品生产的特点主要包括建筑项目特殊性、作业危险性及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的特殊性等多个方面,这些特点决定了建筑安全管理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建筑项目具有一次性、流动性、密集性、协作性的特点,并且作业危险性非常高,存在高处作业、交叉作业、露天作业、作业强度高、作业环境条件差、施工作业非标准化等特点。且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与企业管理分散,专业施工及分包队伍多,施工管理的目标导向不利,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确实存在困难。
        2.1建筑工程的特点
        2.1.1建筑项目特殊性及对策
          首先,建筑产品具有流动性。其一是施工地点的流动性:随着建筑项目坐落位置的变化施工机构要转移作业地点。其二是作业人员和机械设备的流动性。施工过程中作业人员和机械设备随着施工部位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操作场所。 工程项目因分部、分项工程、工序的不同,施工方法也不同,作业人员工作环境变换频繁,往往采取临时性措施,规则性较差。对策:建筑项目的流动性使得危险存在于不确定性中,要求项目的管理人员对安全生产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灵活应变能力,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操作。
        第二,建筑项目具有一次性的特点。工程项目的规模、结构、时间、地点等不会完全相同,现场作业中环境因素、人员素质因素、自然条件因素、政治因素、技术因素等不确定因素变化大,很难实现标准化生产。这就导致管理人员的知识、技术、技能不能重复使用,不可复制。对策:近一步提升项目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升员工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要求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充分发挥创造性,提高不断用新方法、新对策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第三,建筑项目具有协作性。一个建筑项目的实施需要勘察、设计、建设、监理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比较复杂。施工过程中又需要多工种、多机械、多单位相互配合施工,工序复杂。这就对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策:各环节统一合作,并加强社会监管机制。

各专业队伍,专业人员之间合理协调配合,制定完善的施工组织设计。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更要尽职尽责,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2.1.2建筑作业的危险性及对策
        其一:露天作业,高处作业,交叉作业多。建筑产品体积庞大,施工多在露天、高处进行,如脚手架、模板、基坑等,并且存在多工种、多班组在一处或一个部位施工作业,危险系数增大。对策:提高施工组织和施工技术管理的要求,做好现场安全生产培训教育。落实公司、厂、班组,三级教育。
        其二:作业强度高,机械化程度小。施工中,多数工程仍是手工操作或借助工具进行手工作业、现场安装等,体力消耗大,劳动强度高,容易发生疏忽造成安全事故。对策:控制作业时间,加强机械化程度。增强培训教育,加强作业人员操作水平。
        其三:作业环境条件差。建筑施工受天气、温度影响较大,雨雪天气造成工作面湿滑,雾天造成能见度差等,这些自然因素均会导致事故发生。对策:根据天气条件情况随时调整施工作业,加强人员安全培训增强安全意识,不能只为工期而放弃安全,必要时加强安全防护支出成本,加大施工安全防护力度。
        2.2建筑安全管理的特点及对策
          首先项目管理与企业管理分散。一个建筑施工企业可能同时存在多个工程项目,企业和项目之间往往距离很远,这就造成安全管理的角色更多地由工程项目来承担。工程项目又具有一次性、临时性、特定的环境等因素,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往往难以在工程项目中充分落实。对策:从企业层面和政府层面多方面入手 ,加强管理,加强监督,有效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措施。
        其次是施工队伍和分包队伍多。因为工程的难度大,所需工程技术复杂多样,一个工程项目必须存在很多的专业分包队伍,使安全管理的难度增大。总承包与分包队伍或专业承包企业因为企业规模存在差异,所以在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上往往存在差异。各分包单位的管理水平严重影响着整个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整体水平。对策:选择有资质,有经验,有一定水平的分包单位或专业承包单位进行合作。
        2.3建筑工程全寿命周期安全管理
        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包括前期决策、勘察、设计、施工、使用维修乃至拆除各个阶段。各阶段之间的管理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为保证和延长建筑物的实际使用年限,我们应该在着重加强施工阶段安全管理的基础上,把工程项目从勘察设计、运转维修到拆除过程,作为一个系统过程加以综合管理,制定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从安全的角度看,所有人都对安全问题负有责任,2004年欧盟毕尔巴鄂建筑安全峰会宣言强调:“安全与健康问题不仅仅只局限在一个项目的建设阶段,而是发生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内。”这也说明了全寿命周期安全管理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实施全寿命周期管理,起决定作用的是两大主体,一个是建设单位,一个是政府监督管理部门。建设单位对现场安全管理负责,政府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在建筑项目全寿命周期安全管理过程中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和其他工业企业相比,建筑产品具有自身的特点。随着人们对建筑安全管理研究的深入,渐渐认识到建筑安全管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筑行业本身的危险作业比较多,安全管理难度很大,只有运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安全管理,不断提高人员安全意识和企业安全管理水准,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方针,才能尽可能减少安全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管理知识读本》 2014年12月
        [2]陈向东.浅议建设项目现场安全管理[J].科技信息,2008,(31):89-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