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护理在儿科患儿治疗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6/25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5期   作者:杞瑞琼
[导读] 目的分析在儿科病房管理中应用个性化服务的护理效果。
        杞瑞琼
        普洱市人民医院 云南普洱 665000
        摘要:目的分析在儿科病房管理中应用个性化服务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儿科病房收治的5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个性化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家属护理满意度(96.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差异显著(P<0.05)。护理前,两组的SDS、SA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的SDS与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儿科病房中对患儿实施个性化服务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儿科患儿;治疗;应用
        引言
        医疗管理的范围较广,影响医院管理质量的因素也较多。个性化管理是新的医学服务模式和医疗模式下的重要管理手段。多项研究均证实了,给予患者个性化管理能够提高其接受管理的依从性,提高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有效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将个性化管理不仅纳入对患者及其家属管理中,也应用于对医务人员的日常管理中,探讨其实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本院儿科病房收治的50例患儿,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中男患儿13例,女患儿12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6.2±1.2)岁。观察组中男患儿14例,女患儿11例;年龄1~11岁,平均年龄(6.1±1.3)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儿年龄均≤12岁;所有患儿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所有患儿均可配合研究开展;所有患儿均为住院患儿;本次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排除标准:抗拒、不配合临床治疗与护理的患儿;患有精神疾病,无法配合治疗护理的患儿;意识障碍、沟通障碍严重的患儿。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介个性化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输液护理。①输液前,主动接待患儿及其家长,注意保持面带微笑、态度真诚、衣着得体,为其详细介绍周围环境、医护人员业务水平,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借助视频、图片等方式讲解与静脉输液有关的知识(步骤、配合事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等),以取得患儿及家长的理解、配合;②输液中,根据患儿的年龄差异,选择不同的静脉通路位置,如年龄不足2岁者,宜选择头皮部位;年龄超过2岁者,宜选择四肢静脉(手背静脉、桡静脉、足背静脉),提高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注意在静脉穿刺过程中灵活运用语言沟通技巧、非语言沟通技巧,前者一般包括安慰性语言(输液中适时安慰、鼓励患儿,使其积极配合治疗)、赞美性语言(治输液中表扬、赞美患儿,以调动患儿治疗积极性);后者一般是指抚摸、肢体语言(面带微笑、仪容仪表等),必要情况下,向患儿提供玩具(白雪公主、奥特曼等)、播放动画片(小猪佩奇、玩具总动员等),以分散患儿的注意力,消除其负性情绪,促进治疗进程;③输液后,待输液结束,告知家长适当按压穿刺处,出血停止后,继续留观0.5h,确无任何不良反应后即可出院。(2)风险管理:①组织风险管理培训。组建风险管理小组,通过专题培训课的形式,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和护士对以往临床中发生的风险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分享经典案例,强化风险管理小组成员正确应对风险事件的思想,使所有护理人员具备风险管理的正确概念,并通过培训提高其预防和解决风险事件的技能和专业素养。②规范风险护理流程。首先制定儿内科专用的风险管理制度,包括儿科临床护理路径、风险事件应对流程、护理工作全责等;由两名主任医师和护士长组成质量控制小组,每周定期对护理人员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和不规范之处进行检查,并总结反馈给护理人员;护理人员在患儿入院时针对其个体情况制定风险管理方案,及时向质量控制小组汇报;护理人员每周定期向质量控制小组汇报在护理过程中遇到的或者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由质量控制小组组织护理人员制定解决方案,并总结归纳,分享给其他护理人员。③对患儿和家属进行风险教育。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针对其个体情况分析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通过宣传手册、视频等形式告知患儿及家属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实施个体化风险健康教育,并告知针对风险采取的必要措施,提高其自我防护意识,促进患儿和家属配合风险管理。
        1.3观察指标
        两组护理前后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两组患儿的SDS与SAS评分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3两组患儿的SDS与SAS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儿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性不明显(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SDS、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儿童属于特殊人群,儿内科疾病种类繁多,患儿的临床护理工作难度较大,加之患儿的理解能力与沟通能力不足,给护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因此儿科一直属于高风险科室。儿内科存在的风险也同样复杂,包括患儿本身的风险、源自家属的风险和救治过程中医生和护士带来的风险,这些风险极大地影响患儿的诊疗。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儿科受医疗水平、人力资源和风险管理意识不足等因素影响,对住院患儿仍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方式,因此,儿内科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风险预警不足、风险管理缺失、护理教育不足等,这些问题会进一步激发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的矛盾。
        医院的服务及管理质量不仅体现在医疗水平上,还表现在服务方式和社会认可度上。所谓个性化管理,是指医院为广大患者提供满足不同服务对象的各种合理性需求的服务过程,在医院管理领域也被成为医院个性化服务,主要的管理目的是让患者在接受疾病治疗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人文关怀和被重视的感觉。提升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提升治疗效果并进一步改善医患关系。本研究中所涉及到个性化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是针对患者的个性化管理,另一方面是针对医务人员的个性化管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患者实施个性化管理,能够提高患者接受治疗和管理的依从性,从而降低了临床风险时间的发生,提高了患儿接受治疗期间的安全系数。
参考文献
[1]李金凤.个性化护理在儿科患者护理中的探讨与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16):99-101.
[2]苏庆菊,张兆娜.个性化护理管理在儿科患者护理中的探讨和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34):37-38.
[3]车小芹.常规护理与个性化护理应用于儿科门诊输液患者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1(26):161-162.
[4]李闪闪,王元燕.个性化护理在儿科疾病护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6(67):329.
[5]王莉.个性化护理模式小儿护理中的应用研究[C].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会议论文集.:中国中药杂志社,2018:24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