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同
北京立方库博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61
摘要: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在迅猛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更新是城市永恒的主题,是城市保持青春活力的源泉。但进行城市更新时,改造城市空间,不能仅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还需从生态、安全、文化等多个角度出发,应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绿色健康理念贯彻城市空间改造、城市建筑改造中,力求打造出一个更具温度、更具活力、更具文化魅力、更具精神、更宜居住的美好城市。
关键词:城市更新;实施评估背景下;空间设计
引言
随着城市文化建设日益深入,各个城市文化表现和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也受到人们高度重视。这就应在考虑各项具体要求条件下做好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工作,提升居民对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满意程度。加上城市文化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需要考虑的要求比较多,这就应在各项基础要求支持下确定城市文化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要点,为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水平提供有力支持。
1城市设计的空间理想
关于空间的本质,随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与牛顿的绝对空间观并置,以及信息时代时空压缩甚至时空弯曲的可体验感,人类对空间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空间本身的知识也越来越复杂。人类学、心理学的研究共识是空间包含物质的和精神的两大范畴。帕奇索斯(N.N.Patricios)指出,精神空间是物质空间的映像,其很大程度上是建构性过程的结果,它通常引导感知者不按照现状的呈现方式,而是按照他所属文化惯例,以嵌入式图式或者范型的制约方式去看世界。空间观念是产生于观察者的头脑,并强加于物质世界的一种结构,因不同的文化基础而各异。因此,理想城市源于人们通过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想象而建构的未来城市空间想象,如(Utopia)或理想城(Eutopia)。城市具有空间共同体的属性,其空间理想是城市社会群体基于对未来城市空间的美好想象,属于人类精神空间范畴,而物质空间范畴则表现为人们根据当前自然规律及对技术发展的认识而寻求美好城市的行动与实践。其一,空间理想基于空间观念,因不同时代和不同的文化基础而各异。其二,空间理想形于城市营建,也表现为对理想城市的设计及空间构建。从具体实践观察角度,透过、理想城的精神映像部分,仍然可以识别到其中以城市空间设计的语言进行意识转译和图示化表达的物质映像部分,呈现为城市形态的几何空间形式意向,其中也不乏经城市设计理论而转译成某种空间范型,符合荣格原型理论(archetype)的解释,即原型是一种深层的有力量的结构形式和稳定沿袭的文化心理模式。在以空间设计及场所营造为目标的城市设计领域,同样存在结构化心理模式影响下的可复制的美好城市空间预期,即“空间范型”,典型的如霍华德田园城市、柯布西耶光辉城市等。因此,也可以说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门理想城市形态的设计学。城市设计的空间理想是以改良社会的“理想城市”为范型,将空间理想表现为具有精神意义的物质空间,并转译、渲染出城市设计图纸,进而尝试在现实的城市建造中予以实施、实现。空间理想具有两种表达方式:第一种是通过文字语言表达,常见于文学作品、媒体舆论、战略宣言,以及科幻电影、虚拟游戏中,虽然没有物质实现予以支持,但往往通过空间观念影响社会文化的演进;第二种是以图示语言表达,包括平面设计图、意象效果图等,常见于理论书籍、专业教科书、概念设计中,在城市或建筑的主题展中也很常见,以直观可视、可想象的优势直接影响城市营建理念的演进,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作为城市实践而实现,多见于新建首都或极具重要性的新城。
2城市更新实施评估背景下的空间设计
2.1对民意进行科学评估
对民意的科学评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建立科学的项目评估机制。对“空间正义”的追求要注重多方利益的均衡,尤其是普通民众的利益。目前,社区规划师逐渐形成了一支活跃在各方利益之间的中坚力量,不仅听取民意,更要建立科学的项目评估机制,使决策更具科学性和整合性。(2)要确定合理的参与周期。在耶拿脉管项目中,子项目的分阶段建设为公众参与提供了合理的周期。在参与过程中提升了民众的适应度,项目也可以根据反馈适当进行微调,这是一个充满期待的过程。
2.2城市更新背景下城市绿化系统改造设计研究
当城市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土地被侵占、自然环境被破坏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故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升级改造势在必行。城市中的公园绿地、小区绿地、道路绿化,是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体系中较为活跃的景观组成部分,为城市周边改造的一个公园,新建设健身步道、绿化植被,步道为人们提供了休闲与健身的条件,植物释放出新鲜氧气,起到一个生态绿肺的功能,为城市公共生活提供了一个自然和人文交融的生活环境。
2.3调整空间规划问题
城市在进行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时会因为各项基础工作不合理而出现问题,所以应在考虑该城市空间规划布置情况和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对各项问题进行优化处理,避免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过程中各项问题持续恶化,彰显城市文化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优势,逐步提升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水平。不仅如此,在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布置时需要考虑的内容比较多,如果没有落实各项基础要求,必然导致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问题频发,因此应及时解决各项问题,继而彰显相应规划布置的优势。
2.4官方审美决策主导的城市建设
由于历史传统以及计划体制的惯性,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的空间规划控制逻辑建立尚不完善,中国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决策仍然表现为显著的自上而下特征,官方审美在城市发展战略、空间结构、重点地区建设的决策中占据绝对主导,市民社会、规划师、建筑师,以及开发商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都非常微弱。一方面,改革开放转向市场体制后,任期制的政府绩效和房地产开发等欲望驱使地方政府无暇思考关于美好人居的空间理想,无暇顾及适合本土文化的空间范型,加上全球现代主义和西方先进城市化的空间范型指引,官方审美决策驱使城市盛行CBD+大广场+景观大道的模式,以摩天大楼群、巨型综合体、轴线广场、宽马路、封闭住区等城市设计标准配置来彰显城市发展面貌,渐渐形成了全国各地趋同的城市建设结果,导致城市物质空间呈现强烈的片段化和项目化,滑稽的全球拼贴抹煞了地方本土空间理想。另一方面,作为有可能辅助决策的城市规划专业行政职能,在强大的地方领导决策语境中,也难以发挥所谓的“向权力讲述真理”的作用,城市规划运作体系内部也偏重功能逻辑,缺失公共审美导控的能效,使得本应作为积极设计干预的城市规划也很难指向美好城市。从总体规划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一系列规划传导过程中缺乏对空间品质信息的传递,偏重土地使用的功能性控制而忽视对空间形态和城市风貌方面的控制要素和方法设定。
结语
为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效果,应保证规划设计人员对城市文化的特点和城市文化表现等方面有所了解,确定城市文化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原则,促使有关部门遵循合理原则开展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工作。同时还应保证城市文化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要点达到合理状态,缩小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与城市文化情况和相关要求之间的差距,严防城市文化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出现问题。
参考文献
[1]高斯.基于城市文化视角分析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J].居舍,2020(28):107-108.
[2]赵远.城市文化在住宅社区公共空间设计中的渗透与应用[J].工业设计,2018(9):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