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福星 孙金石
昆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昆明
摘要:本文主要探究新型城镇化下城乡规划转型措施。研究过程中,以新城镇化概述为切入点,分析城乡规划中应当做到规划理念、规划视野、规划方法及规划内容的转型,以此为基础,结合城乡规划原则,提出了新型城镇城乡规划策略,从而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型城镇;城镇规划;城镇转型
前言: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城市区为主体构建小城镇与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格局,为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明路径与方向。城市群是指以一个或多个特大、超大城市为中心,以现代信息网、交通网为依托,在一定范围中可发挥复核功能的城市几何体,可促进资源顺畅流通,实现高效利用,解决城市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我国城镇化进程已经进入中后期,截止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52%,此背景下需加快城乡规划转型,以此实现现代化城乡建设,建设生态友好家园与和谐社会。
一、新型城镇化概述
1.概念
新型城镇化强调小城镇、大中小城市、新型农村共同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兼顾,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注重保护民众利益,强调以人为本,提高农村与城镇发展质量水平[1]。新型城镇化促进我国在区域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社会信息化做到体制革新、观念更新、文化复新与技术创新,在人口、环保、交通、建设、社保及产业等方面实现真正转型。
2.目标
新型城市化中,可将城乡规划核心目标分为绿色、幸福、平等、集约、转型、健康这6点。
绿色:体现于经济发展多个方面,核心为减低碳排放量与加强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提成绿色低碳和循环产业;城市建设多为海绵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提倡资源回收利用与绿色建筑;交通倡导公交优先;环保方面优化水环境、空气质量及生态环境。
幸福:体现于生活水平与收入水平上,城乡居民收入有所提高,逐渐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与社会贫富差距,提高了城乡居民生活条件与居住条件[2]。
平等:体现于人的平等,如城乡服务设施平等,市民与农民身份平等,城乡社会服务平等,城乡发展平等,城乡收入分配平等。
集约:体现于城市建设方面,优化城市用地,实现城乡建设用地节约化,提高土地利用率,根据共享共建原则,对城乡服务设施合理配置,提高设施使用效率及覆盖面积。
转型:体现于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上,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从二产、三产、一产的结构模式,转变为三产、二产、一产模式。从低端、资源型产业逐渐转变为高端、可持续产业,推动农业现代化与服务业现代化的发展。
健康:体现于城市健康发展与人民健康生活方面,在保证人民健康生活的几次沪上优化生存环境,保证药品食品安全水平,健全养老健康服务,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3]。在城市发展方面,解决“城市病”问题,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城市服务与管理水平。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规划变革内容
为解决传统城镇所引发的社会、经济、人口、土地、城市管理等问题,提出了走城镇协调发展,消除不利于城镇化的政策与体制障碍,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道路,走优化布局、文化传承、生态文明新型城镇道路。综合而言,新型城镇化总结和创新了传统城镇化经验,具体内容如下。
1.规划理念转型
城乡规划作为城乡建设依据,也是城市发展蓝图,其理念对规划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在城乡规划转型中,需做到理念转型,融入生态理念,以生态为导向将其贯穿于城乡建设中[4]。以往城乡建设多发展经济,固然增加了城乡经济效益,却对城市生态造成了影响,消耗了诸多资源。通过以生态为导向进行城乡规划,则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居民营造生态、经济、社会融合的宜居环境。
2.规划视野拓展
城乡规划对促进城乡发展具有引领作用,为战略性、综合性规划工作,需纳入城乡发展关键要素。传统城乡规划仅注重土地状况、城市空间,此规划视野难以满足城乡发展需求,需拓宽规划视野,从社会、经济、自然等领域规划,以此为基础,纳入生态、环境、资源等元素。并且,拓展规划视野还需要突破“本位主义”观念,转变“独善其身”思想,放眼于整体区域规划。
3.规划方法转型
在规划视野、理念转型下,需采取新的规划方法实现,城乡规划方法也需要同步转型。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问题复杂度越来越高,应从以往粗放式规划方式转变为精细规划,从定性规划转变为定量定性结合规划,从刚性规划转变为弹性规划,方能实现多方位、多角度及多目标整合[5]。在实施中需加强调查环境、资源等,全面了解可促进城乡发展的资源,包含旅游、地址、生物、矿产、水利等,为城乡规划提供依据。并且,规划中将环境、资源指标归为硬性约束,保证落实生态理念。
4.规划内容转型
新型城镇化下,规划内容需做到同步变革,对于城市形态、规模、空间布局及性质等核心内容,需遵循生态导向指标,为城市发展加强环境、资源的栓冲约束。并且,对城乡规划问题形成正确认知,特别是在原有规划上完善新常态问题。如,城市普遍存在土地资源紧张,需盘活和挖掘内部存量用地潜力,对于国家海绵城市决策,也应当在城乡规划中积极响应。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转型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
在新型城镇化城乡规划中,相较于以往片面注重城镇人口比例的模式,实施城乡协同发展需坚持做到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与生存需求,让更多民众能够体会到改革发展的成果[6]。具体实施中,是指从片面注重城市民众生活质量,转而注重进城务工人员、城市居民、留守人口及农村居民等民众全面的社会需求,更加关怀边缘群体。规划设计中,需立足于人的视角展开整体设计,不仅转变了规划目标理念,还改变了空间话语体系。
2.坚持突出特色
为实现城乡协同发展,需坚持突出特色,转变你以往盲目采取城市发展的思维方式,结合城镇发展情况,在不断摸索、探究中刚走出自己的一条道路,积极合理的应用当地人文、自然资源,建设特色城镇。通过此种方法,避免建设出“万屋一统、千城一面”的境地,进而带动当地旅游业等产业发展,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动力。如,江西部分地区为注明老革命区,可结合此种情况,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促进景区知名度的提高,以带动周围产业发展。
3.坚持节约资源
城乡发展中,部分地区由于过度开发出现了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的情况,城乡规划转型中资源紧张作为面临的重要难题,能否合理开发利用城乡资源,不仅与城乡居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也会影响全面推进城乡规划布局[7]。所以,在城乡规划转型中,应当坚持节约资源,以此为基础进行开发,转变传统摊大饼、粗放式管理模式,将闲置土地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划定保护生态红线。通过此种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而对于古村落与古建筑,则遵循保护优先原则上适当利用开发。
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规划转型策略
1.明确总体规划
在新型城镇化下,需明确程相协调总体规划转型思路。一是建设统一标准,建设统一数据平台,明确城乡规划需各部门综合性分类土地,统一测绘标准、识别数据格式等[8]。土地分类中,可以《土地标准多规合一》为基础,建立土地分类可转换及对接土地分类应用系统,定义各种土地含义。土地规划部在建设用地解释中,将重点放在“重新核准、无符号或未建”土地,实现耕地最大限度利用,清理闲置土地;二是建设区域规划平台,城乡规划转型中,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需扩大至农村和城市地区,规划优势是土地规划与建设用地需实现农业土地控制,以形成统一规划、全部平台的区域覆盖,明确各部门互补、平行职能定位;三是注重以人为本,在新城镇背景下,城乡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一体化对于环境、生态、农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发展中需注意集约化利用土地,关注内涵发展。
2.构筑城乡生态
在城乡协调发展中,城乡生态及空间协调作为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以保护生态资源及农业为核心,维护自然环境,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城乡规划中,需尊重自然及乡村文明生态,保护生态用地与农业用地,其作为农村与城市共享的自然财富[9]。具体如下:一是建立安全生态基底。加强区域间的生态管治与生态协调,省域城镇规划明确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水资源地、生态敏感区、基础设施廊道及禁止建设区域等。而次级区域规划,如都市区规划、城市群规划,则需要细化落实省域空间管制,突破部门职能与行政区划限制,根据调控型、引导型、监管型、指引型这几个类型,将空间管制方法、内容、部门等分类落实,制定可操作性强、统一的规划管理措施,实现区域发展;二是建立区域生态发展模式。加强生态设施建设的同时,将人类文明融入其中,注重生态空间的利用。如,绿道建设中,以此串联生态空间,承载文化、游憩、环境及经济功能,建立人居空间与生态空间的纽带,在生态空间中引入人的休闲空间,使得人们能够加强对生态空间的关注。
3.实现县域统筹
我国县域作为基本行政单元,县域中城乡行政管理体系、空间资源体系、产业体系及居民体系较为完善,需建立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协调统筹体系。县域层面中优化城乡布局,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县域规划中需协调以下关系:一是协调城乡规划、社会发展及国民经济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关系[10];二是了解城乡资源本底,评价城乡空间资源,落实“六线”管制,形成空间资源管理体系,保护生态林地、基本农田、历史文化遗产、水资源及自然保护区等;三是统筹三次产业布局,确定经济作物生产区、粮食主产区、农业养殖区,以此做好第一产业布局,合理规划物流园区、工业园区及旅游区等,实现产业集聚;四是构建“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的城乡居民体系,以此为设施安排和分布人口的依据,突破传统城镇、乡村划分的封闭体系;五是保障公共服务事业,在城镇设施标准、布局规划及容量基础上,考虑乡村服务要求,体现出城乡共享、以城带乡的理念。并且,将电力电信、给水排水、道路交通及社会服务等延伸至乡村,实现垃圾进城、自来水下乡。
4.优化城镇布局
小城镇是转化与转移农民的区域,是乡村发展基本单位,是乡村生活服务腹地,也是带动乡村发展的节点,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建设现代化农村作用重大[11]。因此,应当以中心镇为规划节点,将中心镇与县城发展为能够实现城乡协调的中小城镇。我国小城镇由于存在财政分配体制、税收体制及行政管理等问题,发展较为缓慢,在规划转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做到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类引导、梯度发展,培育都市卫星城、现代小城市、综合小城镇与特色镇。城市化较高的发达区域,应当加强小城镇与中心城市互动,成为城乡发展网络节点,不发达区域则提升其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公共设施,塑造生态宜居环境;二是遵循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原则,确定产业发展定位,规划引导三次产业布局;三是突出城镇特色,挖掘利用特色资源,建造生态环境,以免出现“千镇一面”的情况,保护文化与生态特色;四是统筹建设城镇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社会管理体系,为乡村服务,有条件区域可展开培育小城市试点,构筑新的城镇化发展平台;五是城乡规划中健全人才开发机制,强化与研究院所、志明院校的合作,依托于研究基地建设,联合知名院所建立产学研机制,将产业园区规划为研究院与大学社会实践基地,和企业联合培养高学历人才、骨干人才,提高人才团队素质,工程学企渗透、开放、交流的互动模式。
5.尊重村庄差异
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土地流转”“土地确权”“产业资本进入”“家庭农场”等政策,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活动,规划乡村成为了城乡规划转型的新重点和新任务。
一是明确规划误区。村庄规划中避免盲目建设农村新社区和农房聚集,导致农民“被上楼”,简单理解村庄规划为立面改造和环境整治,对于文化、社会、经济等内容有所忽视,或是直接将规划城市方法推行至农村,导致城乡同质化[12]。乡村建设中,以练市镇为例,村庄多为人口空心化、耕作老龄化、人口地简化热点,需对以上因素充分考虑,配置公共设施与居民点,否则会造成实际和规划错位情况。
二是尊重现实条件,分类不同村庄,采取半城镇化、农业地区的差异化规划。对农业生产区村庄,仍保持散种植,农地流转少,可在尊重民众意愿,因地制宜下规划村庄;对于建业收入高,农地流转多,认同城镇化的村庄,可进行城镇社区改造聚集规划方式。并且,加强农村社区功能,如浙江省结合“美丽乡村”政策,有条件村庄设置便民服务中心,包含卫生服务、村民议事、健身休闲、文化娱乐等功能,可满足村民需求。此过程中,需维持乡村生态特点,保护乡村文化传统、风貌、生态环境等,对于经济欠发达、乡村分散地区,则发挥生态优势,建设休闲旅游景区,将生态优势功能发挥出来;对于经济发达乡村,则建设新农村社区,保留生态及文化特色,实现人口聚集,整合生态空间。
总结: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为实现城乡规划转型,落实社会可持续发展,缓和人与自然关系、城市与乡镇联系,则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特色、节约资源。并且,结合实际情况,通过明确总体规划、构筑城乡生态、实现县域统筹、优化城镇布局、尊重村庄差异的方式,优化城市内部结构,使得民众能够转变传统观念,接受新事物,充分体现转型价值,从而推动城乡协同发展,缩短城乡差距。
参考文献:
[1]贾正.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转型发展之路——以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村庄规划为例[J].城市住宅,2019,26(11):197-198+200.
[2]臧喆,孟原旭,相彭程.西咸新区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系统性路径体系探索与实践[J].城市发展研究,2019,26(S1):16-24.
[3]倪咸林.城乡再平衡进程中的乡村社会治理及其路径: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J].理论月刊,2019(10):109-115.
[4]李鑫,赵强,戴继锋.从“互联互通”到“直连直通”——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枢纽与城市空间的耦合关系研究[J].规划师,2019,35(15):5-10.
[5]曹哲.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供给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19(06):167.
[6]胡浣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探析[J].规划师,2019,35(08):51-58.
[7]邹德慈,王凯,谭静,马克尼.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我国村镇发展规划策略[J].中国工程科学,2019,21(02):1-5.
[8]陶磊,赵威,李韬儒.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导向的城乡规划变革[J].中华建设,2019(03):82-83.
[9]吴倩,张桂波,周彦彤.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型思考[J].山西建筑,2019,45(04):17-18.
[10]刘天曌,刘沛林,王良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古村镇保护与旅游发展路径选择——以萱洲古镇为例[J].地理研究,2019,38(01):133-145.
[11]宁越敏,杨传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J].地理研究,2019,38(01):23-32.
[12]张慧玲,王东举.“多规合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