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赵志科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建筑科技信息》2020年11期   作者:赵志科
[导读] 本文主要阐述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概念,分析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要点。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多,但是城市面积是有限的,为了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解决人均占有面积小这一问题,促使建筑行业向着更广阔方向发展。对于建筑工程而言,其质量与安全是人们关注的内容,其采用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是工程建设的基础,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对此,本文主要阐述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概念,分析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要点。
        关键词: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引言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高层建筑乃至超高层建筑成为现代城市建筑发展的主流方向,伴随着建筑高度和体量的增大,对基础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出现能够很好地顺应高层建筑的需求。但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容易受到温度的影响,出现开裂问题,需要施工人员做好有效的质量控制,保证大体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1建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概述
        混凝土结构截面最小尺寸不小于lm,或预计会因水化热引起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而导致出现裂缝的混凝土,可通称为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总体来讲,大体积混凝土就是体积大,同时水化放热时间比较集中,导致温升较普通混凝土结构高,内外温度差大,或者整体温度应力大。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投产,高层以及超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如各种形式的混凝土大坝、水池、桥梁墩台、高层建筑基础底板以及大型设备的基础承台等,越来越多的地方用到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由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条件复杂,以及其本身的特性,浇筑后大量水化热带来的混凝土温升所导致的开裂隐患,加之混凝土材料本身性能波动较大,如何对其裂缝进行有效控制,成为了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关注与研究的热点。
        2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建筑施工中的常见问题
        在建筑施工中,对于结构的耐久性有很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却很容易出现裂缝等问题,这也是很多建筑施工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问题,一方面与混凝土自身的材料、配合比等有关系,另一方面施工技术的影响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接下来我们主要探讨与施工技术有关方面的影响,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在实际的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一旦裂缝的开展程度过高,那么势必会影响到建筑的质量和建筑安全,从而带来不可预估的严重后果。造成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温差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建筑施工工艺的影响。首先,混凝土在浇筑完成形成强度的过程中由于水泥和水发生水化热反应会大量放热使混凝土内部温度急剧增加,当外界温度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差异超过一定范围时,很容易产生温度应力。温度应力将随着内外温差的上升而上升,这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增加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的概率。造成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施工工艺不到位。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流程虽然看上去简单,但其实有很多细节因素需要注意,无论是具体施工方案的设计还是原材料的配合比,以及具体的施工环节等各个方面,都是需要有专业的人员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来操作的。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有些建筑施工单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对施工材料的把控不到位,对施工流程监管不力,甚至会缩短工期,简化某些操作环节,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从而忽略了整个建筑施工的工艺,这无疑会影响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质量,从而给整个建筑施工带来了很大的质量和安全隐患。


        3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要点
        3.1大体积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技术
        在实际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施工技术等因素的干扰,导致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问题。对此,应该合理把控大体积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尽可能提升整体结构的性能,减少裂缝的出现,而且还能对施工工序进行优化,保证施工质量。在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进行划分时,应考虑区段划分情况,包括施工长度、施工范围等,对结构进行细分。另外,针对施工缝实施组合施工,减少混凝土产生的温度应力差。同时,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经过后浇带施工能够促使大体积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并且具备工程施工要求的抗拉能力、韧性等。在一般情况下,后浇带施工是在混凝土浇筑之后的40天进行,在进行浇筑之前应该对凿毛进行合理处理,保证混凝土接触面的清洁性和湿润性,并关注温度控制,避免出现热胀冷缩情况,对建筑施工造成影响。
        3.2钢筋施工技术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而言,钢筋是其结构的主要构成,会对整体稳定性、强度等造成影响。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设置数量同等的砌块,能够保证整体结构的安全性、耐用性。比如,基础底板结构的下部钢架可以连接到线臂上。在完成地板钢筋施工之后,可以对墙壁、圆柱上的钢筋进行调整,进而优化整体建筑的结构功能和性能。通常钢筋需要被深埋在混凝土中,其质量检查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完成钢筋施工之后,对施工现场进行清理,对钢筋进行精密性清洁和监测,进而保证整体施工质量。
        3.3浇筑技术
        在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进行浇筑时,应该先明确整体建筑工程施工要求、结构指标、钢筋疏密程度等,并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浇筑技术,不同施工位置选择不同的施工技术,进而才能获取良好的浇筑效果。在进行底板浇筑的过程中,可以实施斜面分层浇筑技术,对其进行平面分条、斜面分层,在底板下端实施浇筑。需要注意说的是,浇筑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循序渐进原则,每一层的浇筑应该根据从下向上、以坡浇筑的方法。同时,在进行层间浇筑采用间歇方式时,假如间歇的时间较长,或者超出混凝土初凝的时间,需要结合施工缝处理要求进行,保证浇筑的可靠性。
        3.4混凝土振捣技术
        建筑工程中采用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还需要关注振捣技术的实施,要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平整性等,可以在浇筑带采用插入式的振捣器,结合混凝土自然凝固的状态,在混凝土三个部分均等设置振捣器,从而保证振捣的密实性。在夜间施工的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照明,并看到底层钢筋。在实施混凝土振捣技术时,振捣棒的应用应该上下抽动,将混凝土上下层充分震动,每一次的振捣需要保证混凝土的表面的均匀性、平整性,不再出现混凝土下沉、气泡为基准。假如钢筋混合较大时,震动角可以适当倾斜,震动速度保持50cm。主要注意的是,在振捣过程中,振捣器应该远离钢筋、预埋件、管道等,避免出现碰撞,影响振捣效果。
        结束语
        现阶段,建筑行业飞速发展,其建设过程中采用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也对保证混凝土质量、建筑结构稳定性具有良好作用。在应用该项施工技术时,应该明确施工原材料质量控制要点,保证大体积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技术、钢筋施工技术、浇筑技术、混凝土振捣技术的实施质量,做好温度控制,进而保证混凝土的质量,提升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建设部.GB50496-2019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2]王婧,赵志鹏.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建筑中的应用探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29):6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