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建筑是城市历史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反映出一座城市的历史面貌与地域文化,代表着城市的品位与厚重,具有文化性、历史性等多重属性。因此,应当重视城市历史建筑传承与发展的相关研究,使得历史建筑与现代城市环境实现协调与和谐。在线上,依托网格化升级平台,以全市一张图、一个主题数据库为底座,建设开发历史建筑保护监管应用场景;在线下,依靠网格的实体力量,进行全流程监督、闭环管理,落实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
关键词:历史保护建筑;精细化管理;网格化
引言
在我国,几乎每一座城市都存在一些具有一定文化底蕴且展现了独特形貌的历史建筑。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但在一部分城市开发建设项目中未能充分认识到这类建筑所蕴含的重要价值,导致其未能得到较好地保护。因此,为了避免大量的历史建筑遭到破坏,在城市化背景下,有必要对如何有效保护历史建筑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1历史建筑在现代城市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历史建筑是城市的文化遗产,它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历程,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展现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这类建筑凝聚了先辈们的智慧与心血,可使我们了解到某一历史阶段的文化习俗和精神风貌,其结构、色彩、形式等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些或催人奋进或让人伤感的历史故事。但凡任何一座有历史建筑的现代城市,都可彰显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能够加深人们的记忆。可以说,缺乏历史建筑的现代城市既是不完美的也是缺乏个性的。因此,历史建筑不仅是构成现代城市的稀缺元素,也是现代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研究背景
在实际管理中发现,历史建筑自身存在着老化问题,包括沉降、侵蚀、开裂、坍塌等,隐患监测较为困难。对历史建筑的人为破坏也难以发现。典型案例如2017年发生的巨鹿路888号事件。这幢建于1930年的英式花园洋房,由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改建施工时被一面近四层楼高的绿色幕墙遮挡得严严实实。直至半年后,被市民举报,才发现其已被改为钢结构混凝土新楼。除监测发现难外,还存在处置难、闭环难等问题。基层情况各异,部门之间协调困难,没有一套标准完整的闭环流程。
2.1解决思路
由市住建委牵头,联合市、区房屋管理部门,在网格化升级平台基础上,应用智能化技术,结合主动、被动、自动三种问题发现渠道,配合网格化的力量,建设一套历史建筑保护监管应用场景,实时、动态地对上海的历史建筑进行监管。主要工作如下:一是不断完善原有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开展各区的数据查询、巡查、上报、跟踪、督办等日常保护管理工作,并加强市区联动,实现信息共享;二是持续探索智能化技术设备在保护管理中的应用,在历史建筑集中的行政区率先试点安装使用各种技术成熟、价格合理的传感器,进而逐步向全市推广;三是按照“一网统管”的要求,借助网格的力量,将优秀历史建筑纳入网格化系统,积极梳理并再造流程,开发建设“历史建筑保护监管”应用场景。
2.2创新点
2.2.1增加发现手段
不仅依靠信访投诉、外部人为破坏监管、网格日常巡查等传统方式,还应增加自动发现问题的手段。通过历史建筑上安装的多种传感器,实时地将建筑的情况传输到后台,进行全方位监管与自动预警。此外,通过定期的专业巡查,使保护更加到位。
2.2.2再造管理流程
从主动、被动、自动的“三动”发现渠道入手,按照发现、立案、派遣、处置、核查、结案的网格标准六环节,重新梳理并将流程标准化。尤其是增加自动发现、自动立案的环节,从而节省人力,通过系统将发现的问题直接向相关部门进行反馈。
2.2.3地图实时展示
依靠网格化综合管理平台提供的统一GIS地图服务,根据历史建筑的地址坐标,从而准确地在地图上加以定位。如果发生问题,市、区、街镇三级管理部门可以实时同步地查阅建筑的详细信息,并全程跟踪问题处理。
3历史建筑保护监管应用场景
3.1点、线、面”全覆盖监管
历史建筑问题的监管经历三个阶段。在最初阶段,主要依靠12345投诉、对外部人为破坏的监管、网格日常巡查三种发现手段;在第二阶段,增加了外部环境监管自动预警、网格定期巡查等手段;在第三阶段,增加了多元上报、建筑物全方面监管自动预警、定期专业巡查等全方位手段。
3.2智能监控设备与数据流
3.2.1振动传感器
通过监测建筑物的结构振动,分析振动对于建筑稳定性的影响,防止或减少人为活动振源的发生。监测范围为靠近建筑施工及主干路方向上的结构振动。一般安装在屋顶或部分楼层隐蔽位置。
3.2.2裂缝传感器
通过监测建筑物的结构裂缝,采集监测数据,防止裂缝进一步扩大。监测区域为主要梁柱构件(承重柱、主梁、角柱等)及墙体上的裂缝。一般布置在裂缝、主要梁柱构件附近。
3.2.3沉降监测设备(静力水准仪、GNSS)
通过监测建筑物的绝对沉降、相对沉降、不均匀沉降,防止地基、地下水位变化、周边施工等原因造成的结构沉降。一般布置在老旧房屋、历史保护建筑的屋顶,静力水准仪监测相对沉降,GNSS沉降监测设备监测绝对沉降。
3.2.4倾角传感器
监测建筑物的结构变形,对于建筑结构主要框架柱和框架梁采取相应的预防性监测手段,防止将来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一般布置在已经发生变形的梁柱、主要的框架梁柱及周边。
3.2.5白蚁监测传感器
历史建筑内存在不少木质的地板、梁柱、屋顶等。这些木材极易遭受白蚁的侵蚀。因此,有必要在木料集中的区域设立一定程度的白蚁侵蚀预警。主要部署于建筑周边,监测白蚁的活动情况、位置等。
3.3处置流程
历史保护建筑管理流程,按“发现、立案、派遣、处置、核查、结案”六环节进行。1.发现。通过主动(行业单位或各区网格巡查)、被动(市民投诉)、自动(通过智能辅助设备)三种手段,发现优秀历史建筑相关案件,并与后台备案的施工审批信息进行比对。2.立案。将之前的比对结果作为后续判定材料。如在施工周期内,则给予有效信号。如果是自动发现情况,则会自动立案并下发核实任务,由街镇的网格监督员去现场核实是否存在问题。3.派遣。街镇核实后上报区网格,并转到区房管局。如现场核实属实且没有审批记录,由区房管局安排专业人员现场查看,判定案件性质。对于需要执法处置的情况,则派遣任务至区城管局与区房管局。4.处置。分主责与协办部门,处置由主责单位为主负责。经专业人员判断为不需要执法处置的情况,由区房管局主责处置;需要执法的情况,由区城管局主责、区房管局协办,共同处置。处置单位进行案件的接单、处置操作,限期完成。对短时间无法处置或处置主体不明的,可根据实际情况申请延期或者退单,由上级部门审核。5.核查。处置完成后,由街道网格监督员进行核查。6.结案。核查完成后,在区网格进行结案,并将信息反馈至相关委、办、局归档结案。
结束语
凭借“一网统管”的东风、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推进、网格化平台升级的契机,历史建筑保护监管应用场景正式上线。问题发现手段从简单的主动巡查与投诉举报,提升到主动、被动、自动“三动”合一。管理上,通过流程再造,形成一套标准的闭环管理流程。
参考文献:
[1]毛文根.智能建筑数据库技术初探[J].现代建筑电气,2015(S1):78-80.
[2]荀平,徐博文,张先超.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历史建筑安全监测中的应用[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6(05):139-141.
[3]侯玉晓,陈晓华,吕婧.用互联网+保护中山历史建筑[N].南方都市报,2016-01-2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