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与信息技术融合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第6期   作者:赵君耀
[导读] 由于物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实践性,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教学是开展教学的主要方式,但由于物理实验操作步骤较多,操作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
        赵君耀
        广东省深圳市华侨城中学   广东   深圳   518053
        摘要:由于物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实践性,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教学是开展教学的主要方式,但由于物理实验操作步骤较多,操作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所以物理实验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使得初中物理教学有效率较低。这时教师就可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作为辅助教学和学习的工具,通过视频、图示等直观的形式,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尤其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优化教学内容和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清晰的认识物理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一、使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以说教的形式为主开展实验教学,忽视了实验教学的实践性,学生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并没有获得动手实验的机会,或者部分教师在开展物理实验时只是为学生示范实验过程,让学生进行观察,物理本身具有探究性和逻辑性,只有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才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现象,否则学生只能掌握表面的知识[1]。而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能够增强教学趣味性,教师在教学前可将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制作多媒体课件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趣味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在观看视频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视频自己动手实验,提高教学趣味性。
        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的教学中,在教学前教师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并准备课堂用具一张扑克牌和一根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使用多媒体播放趣味实验,用针在扑克牌上扎两个相距距离在3毫米以内的针孔。然后将扑克牌放在距离针2.5厘米的地方,用单眼透过扑克牌两个针孔观察针,发现看到的是两根针。使用信息技术将教师无法通过演示让学生看到的信息展现出来,同这种趣味物理实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着教师就可组织学生开展物理实验,按照多媒体展示的过程进行操作,并提出物理问题“两个孔能看到两根针,那么三个孔能看到几根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实验中错误操作的地方进行指导,让学生反复观看实验视频,改正自己实验中的错误操作,接着教师可组织学生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物理知识。使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能够让学生将注意力保持在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


二、使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有部分的物理实验操作难度系数较大,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大部分教师在这类物理实验教学中为了避免学生受伤出现教学事故,一般是不会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但是学生对抽象的物理知识难以理解,且不能进行动手操作,使得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阻碍[2],影响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将信息技术应用在这种难度系数较高的物理实验中就可解决这一教学问题,教师可使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实验过程,对实验步骤进行分步讲解,利于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实验流程。
        例如:在“熔化和凝固”的教学中,在物理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石蜡和海波,这个实验对操作的要求较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无法掌握好操作细节,失败的几率较大。要避免出现教学事故等现象,又要使学生能够较好的掌握物理知识,理解晶体融化的物理现象,教师可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为学生播放实验过程,但使用多媒体播放实验过程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其次,教师可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步骤,分步播放实验过程,让学生在观看实验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同时教师可针对实验中的物理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从而掌握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提高实验设计能力。
三、使用信息技术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在初中阶段开展物理实验课程时为了使用实验直观的特点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和理解物理现象和规律,并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物理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促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初中阶段的物理是物理的启蒙教育,其中大部分物理知识都与生活实际有关,学生能够较好的理解物理现象。但部分知识的抽象性较强,且没有生活实际案例的支持,学生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使用信息技术构建物理模型,将抽象的物理知识以形象、具体的形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能够清晰的认识物理现象。
        例如:在“分子热运动”的教学中,分子热运动中包含了分子扩散、分子间的作用力等内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原子和分子的尺度较小学生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物质的组成,教师可使用信息技术建立物理模型,将微观世界中的分子和原子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再将讲解分子热运动时可以利用气体扩散实验、固体扩散实验以及液体扩散实验的视频让学生更加清晰的看到整个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更好的了解气体、液体、固体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物理现象和知识,并能够使学生的记忆较为深刻。在课堂教学后学生也可重复观看实验视频,打破传统物理实验教学的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对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进行补充和完善,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知识,让物理实验教学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将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融合能够促进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水平,从而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房丹丹. 浅析融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 2020, No.136(02):12-12.
[2]彭学兴. 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有效融合[J]. 新课程(教师版), 2019, 000(012):170-1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