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2月第6期   作者:…吴秀仙
[导读] 随着教育理念的逐年更新,一批新型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来
         吴秀仙
         广西平果市第八初级中学
         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逐年更新,一批新型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来,而合作学习这一方式不仅深受师生喜爱,并且适用于多学科的各个阶段。在初中教学时期,物理必须要以实验为基础,教师可以在实验教学中组织小组合作,将实验教学的功能和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本文从科学分组、趣味实验、探究实验三个角度分析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小组合作
         初中物理是一门科学和自然合二为一、具有繁杂体系、知识比较抽象的一门学科。在完整的教学活动中,实验教学不仅可以进一步完善理论知识,还可以辅助检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务必要对其提高关注。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交流效率,帮助彼此交换意见,齐心协力完成实验,提升学习效率。
         一、科学分组,明确分工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秉承科学理念,不能盲目分组,在了解学生喜好、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具体的学习情形等基础上,严格分组,把不同类型的学生平均分配到每一组,让组与组之间旗鼓相当地进行公平竞争,从而将合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发挥到极点。在具体分配时,教师要理清思路,明确教学内容,并结合实验教学特点明确分工,可将四人分为一组,让组员依次担当组长、监督员、记录员和汇报员,并不断变换角色,轮流操作,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亲身实践、记录数据、分析结果以及发表意见的乐趣【1】。
         比如,学习“声现象”时,教师课前要准备好相关实验器材,比如笛子、小鼓、乒乓球、细绳、钢锯条等,以此方便在课上开展“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教学时,教师用笛子吹不同的音并询问学生感觉;当学生体悟到声音高低不同后,引导学生共同探索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关系。教师科学分组,让学生展开具体实践,组长将钢锯条紧压在课桌边缘,分1/5、1/3、1/2将之依次伸出桌外,使其振动发出声音;其后,记录员需细心观察,根据锯条伸出长度的不同,分析其振动快慢的情况和发声特点,将之记录在表格上;监督员要将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记录在册,避免与学习无关的事物影响实验;而汇报员会在实验结束后对结果进行总结分析:钢锯条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实验按部就班地进行,轮流分工可以使教学任务高效率完成。
         二、趣味实验,提高热情
         在初中教学中,物理不是一门只在书上出现的学科,它把实践性与理论性融会贯通,许多学生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大量物理现象。学习物理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还可以让学生可以利用其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初中生比较青涩,不具备成熟的心态,抗拒死板学习的方式,比较容易被有趣的实验吸引【2】。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同时,教师要把实验与生活相结合,表现出一定的趣味性,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实验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合作学习,树立正确的实验态度,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液体的压强”这一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开展“探究流速大小对流体压强的影响”的实验,可以先用水管将纸屑吸起来,模拟出龙卷风,通过这一有趣的实验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理,想一探究竟,为小组合作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操作实验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先用水管吸起纸屑,探究流速大小对液体压强的影响,继而教师进行演示:在海绵上放置一个带水饮料瓶时,海绵的形状会产生变化,表明瓶子对海绵产生了压强,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水对容器体有无压强?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如何表达出来?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朝向哪里?经过思考后,学生会将饮料瓶底替换成橡皮膜,将之倒入水后观察变化,组员共同操作并展开讨论,会发现液体对容器底部产生压强。
         三、探究实验,深化理解
         初中物理知识并不像表面上那么浅显易懂,很多知识都深邃、复杂,需要学生进一步探究,但初中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并不高,教师要采用探究实验,让学生组内合作学习,借助实验让其深化理解理论知识,把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独辟蹊径,结合物理知识开展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并通过这个过程逐渐掌握物理知识,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团队力量和协作精神。
         比如,在“二力平衡”这一课堂上,教师事先要准备好实验器材,比如铁架台、滑轮、钩码、棉线、小车等等,带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展开“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这一典型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放置小车,两侧各自将滑轮、棉线、钩码连接起来,思索小车在水平方向时对哪些力产生作用?并用力的示意图表明小车受到的两个拉力,当两个拉力满足怎样的条件时,小车可以保持静止?教师可对学生适当的进行点拨,提示学生考虑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可以通过改变钩码重量、力的方向、作用点等操作并搜集数据,进而得出结论:作用于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必须方向相反,大小相等。这种探究性实验使学生可理解知识速度加快,提升学习质量。
         在初中阶段,教师要在物理实验教学活动中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和重要性,科学分组,明确分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展开探究性实验,趣味性实验,希冀以此帮助学生深化理解理论知识,在学习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孙传香.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2】陈雅美.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J]. 新课程(中), 201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