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2月第6期   作者:徐娟
[导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顺势而生
        徐娟
        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       21500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顺势而生,并且被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中,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逐渐呈现趋势化。素质教育明确指出教师注重开展高效课堂,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学生接受的基础性教育,对其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数学作为此阶段的重要教学科目,教师要注重其开展的有效性。本文旨在探究信息技术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背景;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引言: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在此背景下,有效的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率成为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与内容,对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全力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更好的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任何事情得以顺利开展与进行下去的重要条件,只有对其产生兴趣,才能激发深入探究的欲望、对小学生而言,兴趣是他们获取知识的动力,是推动其自主参与教育活动的先决条件。但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年龄较小,思维较发散,对新鲜、未知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可又很难对其保持长久的注意力。所以,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发挥其集图片、声音、视频于一体的优势作用,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使其能够自主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小学数学《年、月、日》的教学活动为例,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时间单位年、月、日,明确三者间的关系。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首先出示生日场景,引导学生唱《生日歌》,然后随机提问学生的生日和出生日期,并提出问题:刚才同学们说的出生日期与生日中都用到了哪些时间单位?以此引出新课知识年、月、日的学习。然后在利用信息技术播放视频,内容为地球、太阳和月球的转动画面,并提出问题:年月日是如何产生的?最后教师明确答案:有了地球、太阳和月球的转动,产生了年、月、日。通过播放科幻类的视频,以生动的画面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从而有效的激发其数学的学习兴趣,为高效课堂的开展奠定了基础[1]。
二、利用信息技术,突出数学教学内容重难点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以黑板、粉笔与教材书籍为教学工具,具有一定的限制性,这是因为有些重难点内容的讲解单单依靠语言是不能使学生完全理解的,需要具体的呈现,使其能够清晰、直观的了解和学习。

这就需要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重难点内容以图片或视频地方式呈现,变抽象为具体,加以配合教师的语言讲解,使学生能够对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加深其知识记忆与理解程度,从而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小学数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教学活动为例,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并体会其特点。教师在开展实际教育活动前,在课前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搜集生活中具有平移、旋转的物体图片以及它们运动的画面,制成课件,为课上教学做好充足准备。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首先出示火车、电梯的运动画面,并提出问题:同学们认为这些运动具有什么共同特点?要求展开探讨,教师要明确答案:这些运动都是沿着直线的运动,此类运动物体的平移运动;然后出示电风扇、螺旋桨的运动画面,明确此类运动是物体围绕一点进行运动,称之为旋转运动。由于本章节的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理解方面的问题,需要其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上述方法,以生动的画面展示了旋转与平移的运动规律,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其清晰直观的看到了其运动过程,对知识点的了解与掌握更加深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2]。
三、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
        小学阶段的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对学生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需要其具有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能够更好的解决所遇到的数学问题。所以数学教育的开展,要切实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逻辑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发展其创新思维,使其思想变得灵活,在思考问题时能够灵活变通。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并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与思考问题,有效的发展其数学创新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以小学数学《平移、旋转和对称》的教学活动为例,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动手实践制作具有旋转特点的物体。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可以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具有旋转特点的物体,如:螺旋桨、钟面指针等,并提出问题:此类物体在运动时,为什么位置固定在一处而没有移动到另一处呢?要求学生之间进行探讨,从而明确此类物体的运动是围绕一个固定的点而进行转动的,此类运动就是旋转运动。在学生对旋转的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组织其动手实践,要求其用事先准备的转盘面与指针制成一个转盘,引导其动手旋转,将指针旋转90度,随后再旋转90度,再反向旋转回原点,使其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发展了其创新思维,加深了其对物体旋转的认知与掌握,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3]。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育,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与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在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突出数学教学内容重难点、发展其数学创新思维等方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高校课堂教学,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与学科素质的提升,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发强.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8:179.
[2]李发春.运用信息技术助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建设实践研究[J].学周刊,2020,14:31-32.
[3]裴九军.“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9:1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