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以小学数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期   作者:顾思敏
[导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与随之进行发展,
        顾思敏
        连云港市海宁小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与随之进行发展,教师教学期间不能够只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以及技能的讲述,同时教师更需要在此教学期间积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推理能力,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从而促进了学生自身数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教师在此教学期间不能只是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并解决相应的问题,从而发展了学生自身的数学思考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数学思考
        引言:随着新课改的持续引入与推进,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逐渐注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与引导。同时,教师教学期间也需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结合,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够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通过数学的模式进行思考以及解决问题。从而更有效的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思考主要是在面临多样的现实生活问题时,特别是非数学问题,人们可以通过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而自然而然地运用数学的知识、方法、思想以及观念去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现象与数学规律,从而通过数学知识以及思维进行问题的解决。与其他模式相比,数学思考是一种“过程性目标”的模式,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做数学”的过程,拥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也会在此期间逐渐增加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了学生自身的数学修养。
一、情境教学,引发思考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外界存在较强的好奇心,而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情境教学刚好可以弥补这一特点。多样化的情景能够及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进行思考。其情景教学的模式能够将知识点进行合理的关联,这样能够使学生清晰的了解到知识之间的联系,而进行有效的学习,这也使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比如,教师在进行元、角、分的教学期间,可以创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景。如,超市或文具用品店,教师可以扮演售卖者的角色,学生运用手中不同价值的钱,在教师那里购买自身所需的商品。教师引导学生在完成购买后,引导学生自己算出需要找零的数字。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分角色进行扮演,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积极加入到教师的教学队伍之中,争先恐后的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学生通过情景教学了解到了面值不等的货币,也在通过实践教学及时了解了商品的价格,并且学会了主动思考相应的计算方法。同时,这样的教学模式也能够使学生在实际生活进行相应的运用与问题的处理。小学期间的学生注意力相对比较分散,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所以教师在此教学期间更应积极利用情景教学方法,使学生及时学习相应数学知识,并且在此教学期间教师应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结合。例如,教师在讲述时、分、秒的教学期间,而这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可以积极的利用情景教学,设计与实践相关的情景。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数学相关的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懂得与了解了时间的概念。或者在学习分数时,教师可以通过分苹果进行举例,如果两个人分一个苹果,那么每个人就是1/2,如果三个人分一个苹果,那每个人就是1/3。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情境教学,使学生在此情境中进行相应的思考以及学习,同时,这样的教学模式也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够通过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因此得知,情景教学模式不单单能够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及时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与兴趣。
二、经历探究,发展思考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进行图形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并展开教学。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同圆或等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关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果直接讲授这个知识点,几句话就表达清楚了,但不能让学生对“同圆或等圆内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这一知识点经历探索和独立思考的过程,导致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牢固,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首先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圆形。如硬币、易拉罐罐底、瓶盖等圆形物体,在课堂中让学生对这些圆形物体进行观察,通过看和摸感受曲线和线段的不同,感受什么是“围成”。学生看见一个平面图形能够立刻发现“这个图形是什么线怎样形成的”,这就是数学的眼光。在教学直径与半径关系时,则可以引导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得出结论这样一个过程,使他们明确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这就是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大小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测量及计算,发现任何一个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都得到一个固定的值,从而引入圆周率的概念。在对圆周率理解时可以进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式,由正五边形周长的计算逐渐发展到正N边形的周长计算,使用PPT帮助学生了解正N边形的边数足够多的情况下,N变形与圆无限近似,再根据圆形物体的直径与周长,得出一个圆的周长比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加深了学生对圆周率的认识和理解。最后,让学生根据圆周率、圆的周长,计算圆形物体的半径,引导学生思考圆的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圆周率的形成、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之间的关联程度,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对圆的知识点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考。不单单是圆的学习,几何知识的学习都可以使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原理,从而使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三、循序渐进,推进思考
        小学期间的学生自身的社会经验较少,且对知识了解的还不够全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同时,在进行新知识教学时,也许结合以往的理论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引入点。比如教师在进行四则法则运算的教学期间,可以通过加减乘除的计算法则进行引入,同时给出四则运算的相应例题,随后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规律与方法。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提升自身的总结归纳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述了解了四则运算的规律,并找出了引入数学相加过程中可以变换数字的位置,但减法不能变换数字位置的原理。
        结束语:综上所述,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时数学的学习也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后续的学习。所以,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期间,应将学生能力的发展以及提升学生的素养为教学目标。同时在此期间,也需将课堂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结合,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循序渐进的使学生进行数学思考。除此之外,教师也需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使学生对数学学科充满兴趣,从而提升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为学生之后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宇.浅谈在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以小学数学为例[J].学周刊,2019,395(11):80-81.
[2]曾小年.浅谈在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以小学数学为例[J].中外交流,2019,000(008):330.
[3]赵玉斌.在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以小学数学为例[J].当代家庭教育,2019(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