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明
孝昌县小河中学 湖北孝昌 432910
摘要:“千年沧桑小河溪”。在大别山南麓,澴水上游大悟河的东岸,坐落着古朴厚重、钟灵毓秀的明清古镇——孝昌县小河镇,悠久、厚重的文化,成就了“观山书院”、“孝感县第一所中学”的美名,同时也化育了孝昌县小河中学这所现代初中。
关键词:四课同构 文化引领 扬帆育人向大海
创立于1958年的小河中学,犹如一泓清泉从山间飞泻而下,承载贫困地区人的梦想和希冀,她用自己的甘甜和清凉滋润着这片热土,莘莘学子从这里扬帆启航,古镇因此焕发新的光彩。60年弹指一挥间,而今,城镇化造成农村学生大量涌入城市,农村学校面临生源锐减而无学生可教的尴尬境地,不少农村学校在新经济背景下沦落为薄弱学校而一蹶不振。“育人民满意的学生,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现任校长王黎明掷地有声,“小河中学只要坚守这一条办学理念,不仅不会迷路,不会薄弱,而且会走的更远、更宽阔”。
一、课题研究,明确了学校的理想追求
课题研究给予文化创建以内涵。2012年4月湖北省中小学德育“五项专题”课题研究启动,学校选定《文化建设的内容与途径》为研究子课题,用课题研究领导学校文化建设,建设高品位的学校文化成为可能。2018年孝感市“留守儿童关爱机制体制”顺利结题,小河中学荣获先进单位,8人次的作品分获一、二等奖。孝感市语文“读、写、说”课题研究成功结题。
根据“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学校成名”的已有学校愿景,结合学校校名和地域特点,与时俱进,传承创新提出“小河扬帆向大海”学校理想追求,就是要激发小河中学学生自主成长的自醒意识,勤学、善学、乐学,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扬帆人生蔚蓝的大海;激发小河中学的全体教师专业成长的事业意识,敬业、精业、乐业,为事业成功、人生幸福搏浪扬帆;激发小河中学全体师生心系学校发展的竞争意识,砥砺奋进,最终实现学校科学发展,努力把学校打造成湖北省农村学校的一面旗帜。
“小河扬帆向大海”文化的的创意来源于文学社校刊《小荷》(创刊于2009年)和教师刊物《扬帆》(创刊于2011年)。文学社刊《小荷》每学期出版一期,已连续出版至第19期,《扬帆》每学年出版一期,已连续出版出版至第9期。学校校园2012年建设有“扬帆”文化石,文化石上镌刻着醒目的校训。2017年,手绘了24孝文化墙。教学楼、班级内墙有名人名言,励志文化。
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引领下,我们对学校的新愿景、新使命再次进行深入思考,丰富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小河扬帆向大海,我们都是追梦人。全力打造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命运共同体,“小河扬帆向大海,我们都是追梦人”因此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底色,成为全体师生一致广泛认可的理想追求。
二、课程引领,提升了校园的文化品位
课程化的校园文化才有品位。把文化建设作为一门重要课程,突出其地位,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予以保障,校园为大课堂,全体师生均为大课堂中的一员,一草一木均为教学资源,精细做事,精准做事,做就要做好。
系统构筑学校“小河扬帆向大海”文化体系。学校理想追求:小河扬帆向大海;学校办学理念:享受教育的幸福,追求教育的卓越;校训:厚德、博学、慎思、笃行;校风:勤奋守纪、求实创新;教风:敬业、精业、乐业;学风:勤学、善学、乐学。
各班均有个性鲜明的班训班风班旗。学校坚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精心布置”的原则,在“小河扬帆向大海”核心文化统领下,精心规划设计对校园环境的每个细节进行精心设计。从校园的绿化、净化、美化、香化到整洁、匀称、优美、和谐;从校园门厅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专用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操场文化、宿舍文化、食堂文化到景观文化、园林文化;从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的建设到校刊《小荷》《扬帆》细心呵护。
课程引领校园建设,努力做好学校标准化建设。近5年,小河中学借学校标准化建设和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工程的东风,积极争取了项目工程,先后争取国家薄改近700余万元,整体改造成功标准化运动场,整体维修一新的教学楼,标准化的冲水式现代厕所,整修一新的综合楼,标准化的学生食堂……。现在,置身校园,你一定会感叹农村最美的建筑是学校!占地面积34000平方米的校园花草掩映,绿树成荫,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合理布局,学校中南部是教学区:教学楼12个教学班均安装有电子白板设备,装配标准的录播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教师培训教室、书法室;综合楼内有理、化、生实验室,微机室,合班教室,图书室,阅览室。有面积7000平方米标准化运动场一个,内有300米环形跑道和八人制足球场,运动场器械齐全,有篮球场两个、羽毛球场两个,乒乓球台整齐排放。学校西部是生活区:道路硬化,花坛、苗圃、植物园设计精巧,教师宿舍楼、教师周转房、学生宿舍楼整齐排列其间。食堂面积达700平方米,基本能满足全校学生同时就餐。2016年中学科技馆落户学校,是学生爱去的地方。学校硬件设施和办学条件的提升为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和创建空间。
课程引领管理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党建文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确保正确航向;教学管理文化,规范管理,打造了教学质量的品牌;德育实效,安全教育特色、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特色和活动育人特色;智慧后勤,服务至上。农村中学科技馆,文化建设有幸插上科技的翅膀。管自芳名师工作室、2019年挂牌的戏曲名家鲁乾安工作室、湖北经济学院蒲公英支教基地、湖北工业大学大学生基地,为学生筑梦扬帆助力。
三、课堂聚焦,凸显了纯正的教学风气
小河扬帆向大海,必须要有质量保证。校园文化生命在课堂内外,这里是师生精气神展现的舞台。
“课内比教学”工作常态化,且优质高效,每学期要求六大教研组——语文、数学、英语、文综、理综、综合组按照本教研组实际情况开展“大比武”,科任教师全员参加,学期结束予以公布,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课外重辅导”巧而有效,清晨,书声琅琅是校园早晨的一道曙色;午间,实施“午安计划”,全校“静校”,相关教师到班督促学生午休,静悄悄是校园午间的一大特色;晚辅导,九年级专门安排了一节辅导课,要求全体教师晚坐班,有针对性的下班辅导或找学生到教室外走廊、办公室进行谈话,教师旁学生“扎堆”成为傍晚时分教学楼上的一道景色。
定期召开全体教师会和年级组教师会,给老师们话语权,征询治校治教建议。走进学校三个年级组教师办公室,看到的是伏案工作,辅导学生的身影;听得到的是谈教学、谈学生的声音。学校向来重视制度管理,教学各项管理制度齐全,赏罚分明。实施年级主任负责制,实行“大循环”,给每位教师同一平台,“三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在落实教学常规各个环节上突出一个“严”字,坚持常规“月查”制度。
校本教研方兴未艾,上下学期各有侧重。上学期,重点“研”七年级学生的习惯养成和方法培养,重点“研”对八、九年级学生如何抓“中间”促“两端”教学;下学期重点“研”九年级的中考三轮复习备考。大力开展教学第二课堂,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文学社刊《小荷》杂志每学期出版一期,喜欢写作的学生手捧自己的大作喜不自胜;理综组展出了科技报;文综组展出了历史手抄报;综合组展出了美术作品展、学生书法展、“太极拳、戏曲进校园”训练精彩不断;英语组举行英语口语比赛,掀起校园学习英语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