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昊薇
顺德区桂洲中学 528305
摘要:生涯规划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个人未来的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实践,生涯教育由单纯的对于学生未来职业选择发展到现在对于学生生涯发展规划的教育。美、日等发达国家都已经建立起理论和各自的实践体系。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推进,这一命题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本课题通过一系列主题班会活动探索中学生涯规划在高中实施的可行性,以为适应新高考要求,为今后开展系列生涯规划课程打好基础。
关键词:生涯规划;主题班会
一、生涯规划教育的概念
生涯发展教育是1971年由美国提出,并以此作为全美中学校之教育主轴且由各邦自行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指出:“学习和职业方向指导, 应看成是一个连续过程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是帮助每一个人在教育上和职业上作出正确的选择”。以人为本的职业规划逐渐发展为终生发展的生涯规划教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近百年的教育发展历程中,构建了比较完善的生涯教育理论体系,积累了以职业规划为主导的较为丰富的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经验。
目前立足我国实情的本土化生涯规划教育在政府主导下逐步发展起来。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指出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让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实践创新、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高考新方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6选3”组合多达20种,“增加选择权”,“坚持自主选择,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促进学生发展学科兴趣与个性特长”。《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高中阶段教育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明确提出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生涯指导。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开展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独特性,考虑学生在理想、心理、学业、生活和生涯等方面的个性化需要;注重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
二、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埃里森人格发展理论提出青春期驱动力的概念,将外在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变成了解决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问题的关键之一。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国人的需求层次也越来越高。追求自我实现成为我们的内在需求和动力,如何将自我自我实现融入到中学教育教学中,转化成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成为了提升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题之一。加德纳在他的《智能的结构》这本书里提出,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学生的差异性不应该成为教育上的负担,相反,是一种宝贵的资源。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提出个人职业选择分为六种"人格性向",分别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家型、传统型;工作性质也分为六种:现实性的、调查研究性的、艺术性的、社会性的、开拓性的、常规性的,人格类型理论的实质在于择业者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类型的适应,进而演变为人格特点与未来生活和发展相适应。适宜的发展环境中个人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技能和能力,表达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自己以往的学生观、教学观。用赏识和发现的目光去看待学生,关注学生差异,善待学生的差异,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最终每个学生都成为自己的认可的优秀者。要看到教育的价值除了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更在于发展和解放人本身。
三、基于生涯规划教育的主题班会课目标
主题班会就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班集体成员的自我教育活动。一个效果好的主题班会,会促进学生对人生、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生活中各种问题的思考。
高中生涯规划是指高中生通过充分认识自我、全面了解大学专业以及社会需要,主动确立自我发展目标,并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发展计划。主要包括自我探索、升学探索、职业探索、生涯定向与规划、生涯准备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四、生涯规划教育在高中主题班会课的实例
基于以上研究分析,通过一整年的教学实践和案例分析,高中阶段生涯规划主题班会课包括以下内容:
(一)、高一年级:认识自己及理想教育
在高一年级,通过开展以下主题班会课,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现内心的渴望,树立理想意识,初步思考自己的理想。
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明礼仪,公民素养;②认识自我,悦纳他人;③环境适应,生存技能;④学习方法,学习计划;⑤兴趣潜能,开发自我;⑥情绪情感,人际交往;⑦安全意识,生命教育。
2、班会课主题:
班会课主题 主要学习活动
《人,认识自己、了解自我的三个层次》 “自我画像”
《你适合做什么——情绪和性格》 情绪调查;情绪分析
《我的未来不是梦——了解积极的职业品质》 家长介绍自己的职业
《你能够干什么——兴趣和能力》 认识我的兴趣和能力
《浅谈理想》 问卷分析;“小目标,小计划”
《我的职业生涯早规划》 彩虹图
高一阶段以认识自己和理想教育引导为主,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适应高中生活,对自己的兴趣、特质进行思考;学会正确的关注自我和他人,丰富自己的人格特质,能多样化的表达、沟通;能有效运用多种手段了解职业技能发展,同时也为高一选科做准备。
(二)、高二年级:了解职业及品质锻造
高二年级已完成选科,学生需要进一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职业,初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明确达成自己的理想所需要的一些基本品质,并为形成这些品质而努力。
1、核心素养目标:①学习动力,学习技能;②时间管理,目标计划;③人生理想,社会责任;④压力应对,抗挫能力;⑤认识职业,了解专业;⑥升学指导,就业指导。
2、班主课主题:
班会课主题 主要学习活动
《学业规划——了解大学及行业信息》 我的理想大学(专业)调查
《大学与我——个人特质与大学专业》 霍兰德问卷分析;学长学姐寄语
《生涯愿景——专业与职业对接》 家长、学姐、学长分享
《良好的计划始于执行力》 分享计划;监督记录
《模拟招聘会》 模拟招聘会
《公司、机构或机构的组织体验》 “打工”经历分享
高二阶段以了解专业、职业以及制定并修订计划为主,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或者分享交流活动,强调学生的体验和参与,并且通过分享交流积累经验;能在基本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行动评估调整达成生涯目标,实现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三年级:科学备考及最后规划
高三年级主要目标是备考,主题班会课数量上有所减少,重点在巩固高一高二的成果,进一步完善生涯规划;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备考,多增加心理放松方面的内容。
1、班会课主题
班会课主题 主要学习活动
《静心苦读,水到渠成》 案例分享;放松活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换一换“心”;自我调节方法
《合作与竞争》 “红黑”游戏;分享交流
《经历高三,也是一种幸福》 案例分享;学长、学姐寄语
《重新定位——人生规划》 重看自己的规划并修正
《填报志愿指导》 志愿填报指导
高三阶段面临高考,学生在心理上更为成熟,同时压力也增大。经过高中前两年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定位与独特价值,能在复杂变化的社会生活中快速适应并承担责任。
以上是生涯规划教育在班会课中实践的参考,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人的生涯发展,既是一个自然生命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设计与创造的奋斗过程,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逐渐成熟,进入了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需要学校的教育和指引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以上班会课系统性的落实生涯规划教育,尊重高中阶段学生的成长需要,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尊重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设计活动强调“体验”、“分享”而非“说教”;尊重学生的独特性,考虑学生在理想、心理、学业、生活和生涯等方面的个性化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马林, 谢莉等. 高中生涯规划指导的系统性与有效性探究[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19(47):148-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