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日明
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农场小学 571154
摘要: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学生的见识不断增加,多数学生头脑开发的程度已经超过了身体的成长。再加上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依赖于各种电子设备。在此背景下人与大自然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加,即使是与大自然十分亲近的农村学生也同样如此,这样的发展现状十分不利于生态文明教育。基于此,笔者对农村小学田园课程的开发进行思考。
关键词:农村小学;田园课程;开发研究
现阶段,乡村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过于追求城市化,已经逐渐远离大自然的气息,乡村教师的教育教学也逐渐没有了陶行知先生一直提倡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氛围,农村学生也逐渐没有了少年闰土的单纯。不得不说,城市化的追求的确能够丰富农村教学的发展体系,但却阻止了农村教师与农村学生放飞梦想的权力,农村学生更多地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成为“好朋友”,再加上家长的功利化引导,学生与田园生活之间的距离渐行渐远。曾经人人传唱的“劳动最光荣”也在此背景下淡然失色。这种远离“乡土情怀”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对于新一代农村小学生的全面提升与劳动意识等的培养并不能起到积极作用。小学语文作为提升学生思想水平与个人发展意识的关键学科自然受到影响。
一、田园课程的含义
田园课程的开展主要是将开发学生个人潜能与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作为主要内容与主要发展方向的。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课程教学与农村独有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等结合起来,从而构建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特色课程,发展专属于农村的特色课程文化。
团员课程主要是以乡村田园风光作为主要载体的,致力于通过这一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西沃发展能力,真正实现教材与生活的无缝衔接,给予学生放飞自由的权利与自主探索的机会,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突破自我。从另一方面来说,小学语文教学与田园课程的结合是语文知识结构与实践的融合,团员课程的开展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自主合作提供了机会,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室为固定场所单一教学模式,彻底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师教学思维与学生学习思维的各种限制,激励学生收获更多的自主探究能力。
二、农村小学田园课程开发策略
1、生活课程教育,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是田园课程的重中之重。小学语文教学与田园课程的结合,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教材中所提到的劳动生活。这不仅是学生劳动技能提升的主要途径,还能够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了解更多的生活常识,对劳动的价值有正确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教材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对人物形象及作者所表达感情的分析。例如在学习草中的村落一文时,作者将细密的草径比喻成茂盛的森林,并以此为入手点对“这座森林”中小虫子的活动轨迹进行描述,最后发现新大陆——“两簇野灌丛”、“甲虫音乐家们”、“村民们的劳动生活”。通过这些描述学生对于小虫的运动轨迹十分好奇,学习兴趣不断增加。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来到田园中对田野中小虫的轨迹如蚂蚁、甲壳虫等进行观察。这样的课外教学方式在形式上十分新颖并且课外探讨内容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学生更能体会到作者对小昆虫的喜爱之情。观察结束之后,教师可让学生对个人所观察到的神奇现象进行讨论,之后由小组代表进行分享或根据个人观察结果写一篇记叙文,对自己所观察的小虫子的运动型态等进行描述。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此文章的学习印象更加深刻,记叙文的撰写及小组成员的讨论也为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提供了机会。
2、创新课程教育,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前文提到,就现在的教育形式而言,田园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新课程标准改革方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创新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创新教学内容,使其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及认知规律。基于此,教师有必要对田园课程进行创新,使其“永葆青春”。例如,在对《小小竹排画中游》一文进行学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竹排,模拟其在画中游的真实状态。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在此过程中更多的是被动接受,个人个性化发展与个人想法无法得到满足。基于此,田园课程与小学语文结合的教学模式应将学习的主导权将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认真倾听其学习需求与发展需求。尽管《小小竹排画中游》一文文字不多,但十分具有童趣,并处处体现着作者对江南水乡美丽风光的喜爱之情。“鸟儿唱,鱼儿游”等语句。更是将江南水乡的优美风景及竹排游泳的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且语言特点鲜明,学生容易理解。在此情形下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学生的个人好奇心及模仿欲望得到了满足。在此之前,教师同样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与讨论的时间,之后选取部分同学对个人联想及个人对文中内容的理解进行讲解,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启发,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激发,在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3、学科整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直以来,国家教育部都十分注重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新课程标准改革方案中也多次对素质教育进行强调,要求教师通过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而构建与现代社会需求相吻合的教学体系也是田园课程应用的主要目标之一。在田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对小学语文进行详细划分,如神奇的田园生活、走进田园世界、田园故事等。除此以外,田园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也使得美术教学的应用范围更加广阔,课外田园活动的开展也不可避免地会应用到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有必要进行学科整合,将小学科学、美术等学科特点与内涵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共同为田园课程应用价值的实现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服务。与此同时,多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其教学应变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提升。还是以前文提到的《小小竹排画中游》一文的学习为例,学生利用橡皮泥等工具完成竹排的制作后,教师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意愿及设计需求进行上色。这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实践,还是田园课程与美术教学的互相融合。
除此以外,在小学语文单元教学中自选商城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提前组织学生来到田中,首先熟悉田野中所拥有的各种蔬菜,之后通过小组比赛的方式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设“商场”对这些蔬菜进行简易售卖。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部分学生可能利用水彩笔对蔬菜推卖的广告语进行设计,还有部分学生会将不同蔬菜的形状进行描绘作为简介,吸引“路人”的目光。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能够进行社会体验,又能够运用语文知识与美术技能等对蔬菜中磊等进行介绍,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4、德育一体化,激发学生真情实感
实践是最好的德育教育,深入田园能够让学生对田园种植的过程更加熟悉并参与其中。田园实践是开展田园课程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田园课程的主要内容。例如,在学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在空地种植一颗豆芽并通过自己无微不至地照顾观察豆芽的成长历程。一或者让学生选择常见的且个人想要种植的植物进行种植,一方面种植的过程能够让学生亲身体会劳动的艰辛,另一方面学生为了更好地照顾植物可能会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植物的生长需求,有助于其生活常识的丰富与种植技能的积累。随着植物的不断生长,学生能够逐渐体会生命的奇迹,个人自信也得以发展。种植结束以后,教师再次让学生对该文章进行品读,学生就能够真切地体会小苗与大树对话的真正含义。与此同时,教师可要求学生通过讲故事、演讲或写作等形式对植物的成长历程与个人真情实感进行描述。一株植物的种植,学生不仅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也体会到了劳动之美,有助于其感恩之心的建立与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田园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需求,其在学生全面发展与个人成长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现代教育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具有田园课程开展的先天优势。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现各种教学资源并合理利用,切忌盲目追求城市化教学,致力于提升语文教学创新性的同时还要考量教育结构的安排与教学质量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为农村学生进行并实现合理性强的现代化教育创建更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徐梦月. 农村小学田园课程的特点与构建策略[J]. 好家长, 2018(4).
[2]季海燕. 开发田园课程 丰富数学认知[J]. 教育(周刊), 2019, 000(021):P.30-30.
[3]刘娇. 开发田园课程,传承民族文化——以海南省白沙县七坊学校为例[J]. 新教育(海南), 2018(14):48-51.
[4]曹建忠. “田园”课程:撬动校本课程向纵深发展[J]. 福建陶研, 2019, 000(003):P.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