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的平等观及当代价值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2月6期   作者:孙梦迪
[导读] 《反杜林论》中的哲学部分其中一章从多个维度对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平等观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孙梦迪
        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331

        摘要:《反杜林论》中的哲学部分其中一章从多个维度对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平等观进行了强烈的批判,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出发去阐释平等观思想,平等观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具有社会历史性,每个阶级对平等有着不同的诉求和理解,平等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而不是永恒不变的价值理念。《反杜林论》中关于平等思想的论述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也有着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以恩格斯的平等观思想结合时代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在追求合乎理性的平等诉求道路上提供正确的理论意与实践。

        关键词:反杜林论;恩格斯;平等观

平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进入阶级社会后,平等成为了政治生活的一个核心热点问题,平等涉及到了社会关系的深层次属性问题,它也推动并牵涉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许多难题。恩格斯首次以全新的角度提出了新的平等观,在《反杜林论》中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上对基督教进行了批判,进而探索和寻求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平等观,《反杜林论》中也提到,不应该仅实现在浅层意义上平等,还应该在现实社会中,在整个历史社会范畴中实现平等,这也正是整个无产阶级的智慧和结晶。

        一、《反杜林论》中对杜林平等观的批判
        
        (一)逻辑理念批判
杜林是从理念、思想中去构造一个现实的世界,并且他使意识和思维已经脱离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把思维当成自然界本身就固有的一种客观存在来看待,否认了物质的第一性,也否认了意识和思维是依赖现实世界而存在的。这种先验论的认识使杜林陷入了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杜林在数学领域中的纯粹逻辑的推导理念运用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即“把每一类认识对象分解成它们的所谓最简单的要素,把同样简单的所谓不言而喻的公理应用于这些要素,然后再进一步运用这样得出的结论。”这种没有从唯物史观出发的理念方法使得杜林在逻辑中也深陷唯心主义。
        (二)具体内容批判
杜林认为“两个意志中的一方不能向另一方提出任何肯定行的要求。如果一方竟然这样做了,并以暴力来实现他的要求,那就产生了非正义的状态”,杜林把不平等的起源归结于暴力,以此来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是不合理的。只有在人们相互依赖或者有共同的需求的时候,才有产生奴役关系的可能。如果一个人没有沦落到要依靠别人的地步,他是不会成为别人的奴隶的。恩格斯也指出在没有暴力等情况下,人类社会也会走向奴役关系和不平等关系,无论是通过何种方式,这依然是奴役的方式。
由于杜林的平等观已经脱离了现实的社会关系,从而导致了前后的矛盾,杜林构造的社会模型是一个永恒的平等模型,首先杜林没有看到性别上的不平等,从原始社会到现在高速发展的文明社会,男女平等的问题依然存在。其次,简单的两个人的平等相加不能说明普通的群众也是平等的,因为所有人的意志是不可能完全的平等,由此可见,杜林的平等观是非常的不现实的,他把人从具体的现实社会抽离出来,赋予了人和社会一个抽象的概念,再去探讨人类的平等观问题。恩格斯认为杜林的平等观是完全错误的,动物的进化产生了人类,但人依然存在着兽性,区别好人和坏人只是在于摆脱兽性程度的大或小,基督教也有自己的分类方法,信仰基督教的好人上天堂,不信仰的坏人下地狱,这也是一个审判的标准。第三,杜林的平等观不满足精神上不平等的人,也就是拥有科学的人,可以通过奴役的方式去惩罚顺服迷信的人。


        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平等观的主要内容
        
        (一)平等观是一个历史的产物,是一个历史范畴
平等的观念肯定产生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每个时代的平等观是不可能没有差别的,而这种存在差别的平等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平等是属于意识形态观念,所以它的性质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所决定的。平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平等,只有生产力不断地发展,平等才会实现。
几千年来,人们对平等的观念也在不断的变化,平等的观念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的产物,而这种产物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从而这种平等观不能说是永恒的真理。阶级社会中的平等观必然有阶级性,平等观作为上层建筑的具体组成部分具有时代性的特点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进步和完善,但无论怎样的发展,它发展的根源都在于经济基础之中。
        (二)无产阶级平等观的本质是消灭阶级
恩格斯指出:“平等应当不仅仅是表面的,不仅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相伴而生,但对平等的诉求更加的彻底,平等不仅仅在政治领域中实行,而且在文化和经济领域中也要同步实行。只有暴力革命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才能消灭统治阶级和剥削压迫。马克思也指出:“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不是要争取阶级特权和垄断权,而是要争取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并消灭一切阶级统治。”当阶级矛盾不断的激化,贫富差异也已经使民主平等的权利受到了侵犯和制约,但阶级的消灭并不是短时期内可以完成的,而平等的观念需要以唯物史观为前提和基础,与当时所处的时代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要用正确的平等观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的地位被机器所取代,人也处在劳动异化之中,人类在异化的过程中全面发展的观念也受到了限制,从而平等更加受到制约。

        三、恩格斯《反杜林论》中平等观的当代价值
        
        (一)社会主义平等观需要立足唯物史观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在平等观上的唯心主义错误,杜林的平等观没有坚持正确的方向,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时代,所以得出的结论必然是唯心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思想文化相互影响,面对各种思想潮流,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摒弃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错误,辩证的看待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在四个自信的指引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平等作为历史的产物,它的内容与具体的时代密不可分。立足中国具体国情,构建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理念原则,推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发展。
(二)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和谐平等发展的渊源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了杜林将不平等的原因归结于暴力,但杜林没有看到经济基础是造成不平等的根本原因,经济的发展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发展,我国当前的发展还是要注重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实体经济的发展。我国取得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收入差距过大和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从经济建设方面,建设符合我国现实经济的生产方式,经济发展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和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这一基础,所以平等在社会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坚持全国人民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社会良性和谐发展,根据我国国情和实际建设的需要,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代化要求,为实现我国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孟飞,周昆.《反杜林论》对基督教平等观的超越及其当代价值[J].科学与无神论,2020(05):7-11+56.
[2]秦思雨.恩格斯《反杜林论》的平等观及现实意义[J].大庆社会科学,2020(03):47-50.
[3]吴婷.《反杜林论》中的平等观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8(09):46-49.
[4]乔虎,陈飞.《反杜林论》中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及其现实意义[J].改革与开放,2016(19):95-97.

作者简介:孙梦迪(1998.1-)男;汉族;辽宁锦州人;硕士研究生;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