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运河诗歌中的镇江元素 亢歌恬 金佳倩 杨贵环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7月下   作者:亢歌恬 金佳倩 杨贵环
[导读] 镇江运河位于“江河交汇处”,是重要的航道,清代文人往来于运河,在运河上创作了大量诗歌作品,这些诗歌或是写景,或是抒情,或是怀古,从多方面凸显了大运河镇江段独特的文化内涵。

江苏大学 江苏镇江   亢歌恬 金佳倩 杨贵环  212000

摘要:镇江运河位于“江河交汇处”,是重要的航道,清代文人往来于运河,在运河上创作了大量诗歌作品,这些诗歌或是写景,或是抒情,或是怀古,从多方面凸显了大运河镇江段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诗歌文学性和艺术性较高,再现了镇江运河沿岸的山水风光,展现着镇江独特的人文景观等。运河诗亦展现着诗人的生活状态,抒发着他们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感悟,展现着他们往来运河所产生的或喜或悲的情感。运河诗亦与镇江文化密切相关,对于丰富镇江文学和文化意义深远。
关键词:大运河  镇江  诗歌  自然风貌  人文景观
        引言:镇江是江南运河的北端,“江南运河自京口东南至浙。”[1]大运河镇江段最早开凿于秦,三国时重崛破冈渎,六朝时修丹徒水道,隋朝进一步疏浚,此后历唐、宋、元,运河镇江城区段河道穿城而过,宋代漕运繁忙,明清时亦繁荣,迄今仍畅通航运。[2]是京杭大运河重要的河道,是一条有文学生命的河流。古往今来,无数名士留下了大量吟咏镇江运河的诗,有关运河诗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大多选择一个特定的朝代和地点,以唐宋居多,涉及清代镇江运河诗的研究甚少。论文在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解读法等方法,以乾隆《镇江府志》、光绪《丹徒县志》和《中华山水志丛书》中所录清代运河诗为研究文本,探讨其所描绘的自然景色、人文景观、其所反映的意蕴及其与镇江地域文化的联系,以丰富镇江文学,助推镇江文化发展。
        一、镇江运河诗所见景象
        大运河是一条漫长的水陆交通线,沿途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3]诗人们用诗歌描绘了运河景观,展现了运河的风貌。
        (一)运河诗所见自然景观  
        文士沿运河游览镇江,首先关注到沿线的自然景观。“海日连云起,江烟浮浪生”(毛甡《润州早发》)[4]卷五十一,这是清晨的运河。“山色僧归处,江声月到时”(孙允恭《江千客舍》)[4]卷五十一,这是运河夜景。“二月轻舟去,京江两岸春”(冷士嵋《渡扬子江》)[4]卷五十一,这是运河之春。“芦花一夜西风起,两点金焦万里愁”(吴伟业《江上》)[4]卷五十二,这是运河之秋。这些诗从多方面反映了运河的自然景象。
        在镇江运河沿线,金山、焦山、北固山三山夹江相望,三山成为运河诗表现的内容。金山独立江心,形胜天然,文士远望金山,登临远眺,多心生感慨而作诗。“万橹喧江口,孤舟倚寂寥”(尤侗《雨泊金山》)[5],这是诗人渡江望金山所作,有孤寂之感。“江海流无尽,登临怅望远”(笪重光《登金山》)[5],这是诗人登临金山所见运河之景。“星星渔火明远灭,寂寂江声澹不流”(张风《夜泊金山登峰顶)[5],这亦是诗人于山顶所见运河之景,渔火和江声颇有生活气息。亦有王士祯《大风渡江望金山》、宋曹《登金山》、屈大均《京江舟中望金焦二山作》等。焦山古称“海门”,“万川东注,一岛中立”即是说焦山独立于江心。焦山山林环绕,环境清幽,多给人以宁静之感。文人皆登临此地,游览唱和,流连吟咏。笪重光《焦山访禅友》即是诗人于焦山游览访友所作,张玉裁《焦山行别刘长康兼济古樵》则是焦山送别友人所作,冷士嵋《访焦山问上人石壁禅院》中记载了其访问山中僧人的情形。北固山亦为文士所吟咏。北固山横枕长江,地势险要,多给人雄壮之感。“绝壁万仞削,白云飞左右。怒石排半空,龈腭向人仆”(王待《同贺相玉登北固山》)[4]卷五十,即写北固山地势之险高。刘镳诗“北固多兵垒,烽烟接海门”[4]卷五十一,从中亦可窥见其重要地势促其成为军事重地。
        清代文士乘舟往来运河之上,运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山水景色,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他们乘兴而发,留下了大量作品。这些诗歌如画般展现着运河沿岸的自然风貌。
        (二)运河诗所见人文景观
        除去山水风光,镇江亦是历史文化名城,宗教文化丰富,存有多座寺庙。金山中有金山寺,亦称江天禅寺。金山寺中亦有妙高台、藏经阁等景观。清代董毂《金山寺》、蒋超《金山寺》与冷士嵋《夏日登金山寺》均是对于金山寺之描绘。“风帆争落日,佛火乱寒星”(施闰章《金山寺》)[4]卷五十一,即描绘了金山寺的佛教氛围。除却金山寺外,诗人们亦描绘了妙高台。冷士嵋亦有诗《登金山妙高台》云:“妙高台立正中流,水和南徐控上流”[4]卷五十二,可见清代诗人笔下的金山寺。焦山有定慧寺,乾隆《镇江府志》记载:“明宣德正统僧觉初心建,规模宏壮,景泰中其徒宏衍拓之,梵宇之盛,遂与北固金山抗矣。”[4]程康壮诗《焦山》中的“清磬”等,均可从侧面观定慧寺之影。


北固山有甘露寺,因建于东吴甘露元年而得名,无数名士访甘露,追忆三国峥嵘,满怀抱负,激扬文字,留下了众多壮丽诗篇。徐缄诗《甘露寺》“绝顶寺仍开,孙刘安在哉”[4]卷五十一,朱镳诗《宝晋书院晓望》“山头甘露寺,缥缈散钟声”[5],从中均可窥见甘露寺之影。此外,芙蓉楼、多景楼、避风馆亦多为诗人所描绘,王锡琯诗《登甘露寺多景楼》、刘镳诗《芙蓉楼》以及何如棽诗《同友人避风馆远眺》,可见一斑。
        二、镇江运河诗中的意蕴
        清代文人往来于运河之上,行旅生活十分丰富,除了流连自然风景和寻访古迹之外,还有各种文学活动,如送别、宴集、访友等,因此文人们作品中的意蕴是多样的。
        镇江运河是漕运要道,京口与瓜洲仅一水之隔,因此运河亦是重要的交通航道,多文人往来送别。“渡江欢送汝,京岘有程何。得意千秋业,论文除夕多。椒花亲佛火,车骑隔烟萝。久断红尘路,无须魂梦逝”(宋观《《送子发弟之京口兼寄雍南千一》)[4]卷五十一,即是宋观送别友人所作,心情由喜转悲,有伤感之意。“浦蒂渐长雨痕消,隔岸钟声送客潮。此地不须愁夜月,有笙歌处是红桥”(汤寅《江上送客之广陵》)[4]卷五十三,与前诗的伤感不同,汤寅诗中多豁达之感。诗人自己渡江远行,亦会有感慨。“春阴和雨黯孤舟,历历津亭抵梦游。芳草未知为客意,暮云偏领渡江愁”(钱谦益《京口渡江有寄》)[4]卷五十二,即描绘了一幅春日烟雨渡江图,有悲伤之感。“孤舟出瓜渚,江水带残春。燕赵初归客,金焦似故人。壮心惊岁月,高浪接星辰。自系中流楫,悲歌渡此津”(石韫玉《渡江》)[5],亦描绘了一幅暮春渡江图,诗人心中之悲,可见一斑。名士多宴集,亦留下了无数诗篇,有描绘宴集盛况的,有写给远方友人的,亦有表现自身情思的。姜廷梧诗《京口?集赋得江风山月》“幸协素心侣,握手欢笑迎。值兹芳景善,靡知离思营”[4]卷五十,即描绘了和友人聚集,欣赏美景之情形。亦有诗人有访禅友之作,多有淡泊之感。亦有描绘运河上活动的诗,何洯《京口竞渡歌》即描绘了一幅端阳竞渡图。
        诗人乘舟沿运河至镇江览古迹,心中多有感慨。“秣陵西望,吴头楚尾。铁瓮风高,海门雁断,角声初起。叹从来多少,英雄割据,都付与,东流矣”(王士祯《水龙吟·扬子江上作》)[4]卷五十三,即是渡江观景而心生“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物是人非之感。“寄奴英雄怅巳矣,蒜山一击谁堪论”(张玉书《海门》)[4]卷五十,亦是表现物是人非之感。
        清代镇江运河诗歌,多是访镇江古迹而作,是清代诗人往来镇江而发出的对于历史和人生的感悟,有浓厚的人文精神,亦可感受到诗人的生活状态。
        三、运河诗与镇江文化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运河文化滋养着文学艺术。[3]镇江运河文化影响了诗人的诗歌创作。金山寺是佛教重地,亦有人前来朝圣,留下了诸多作品。唐之张祜,宋之苏轼,元之萨都剌,明之王守仁等,均作有金山诗,清亦有名士渡江登山而存留的金山诗,均有淡泊之感,是受到佛教氛围的影响。焦山清幽的环境使其成为隐逸文化的象征。汉之焦光,南朝之戴颙,唐之殷遥,元之“京口四杰”,明之胡仁杰等皆隐居于此。隐士助推了焦山的隐逸文化,因此诗人渡江访焦山的诗多隐逸情趣。北固山因三国文化而成为军事文化的象征,多名士游览,以追忆三国往事。因而诗人登北固多豪壮之感。运河诗受到镇江文化的影响,亦展现了镇江的文化特点,重塑着镇江的文化名片,确立了镇江的文化特质,使镇江不再是与扬州、苏州“千城一面”的江南城市,而拥有了独特的“京口文化”,这为镇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清代诗人在镇江运河旅途中创造了丰富的运河诗,这些诗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意蕴,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运河诗的创作受到镇江文化的影响,也滋养着镇江文化,展现着镇江历史的厚重之感,增添着镇江的文学气息,丰富着镇江的地域文化。
【参考文献】
[1][清]齐召南《水道提纲》卷15《江南运河》《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8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2]刘森林. 江南运河[M].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5:4-9.
[3]王勇,史小军.明代诗歌所见运河景象及其文学意蕴[J].学术交流,2016(01):175-180.
[4][清]高得贵修、张九征等纂、朱霖等增纂.乾隆镇江府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 江苏府县志辑:28.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5][清]刘明芳.金山志十二卷[M].《中华山水志丛刊》本(山志第13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
课题基金: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项目编号:20SYB-153)镇江市社科应用研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专项课题(项目编号:2020DYL05)2020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010299212Y)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