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黄河河务局第一黄河河务局 河南开封 475000
摘要:因受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生态脆弱、承载力低是黄河流域水资源所具备的较为突出的特点。通过建设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有助于缓解中国水资源紧缺和污染问题,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简要分析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基础上,对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深入探索,并具体探讨了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希望能为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引言
生态环境与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突破,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是推进地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
1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分析
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求在满足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同时,通过改善水生态系统,为黄河流域的自然生物群落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以便确保黄河水道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能够形成统一。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的水利工程,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现代水利工程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等。通过建设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有助于改善黄河流域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为黄河河道内的生物群落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对促进黄河流域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发展、保障黄河流域水系统、土壤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极为有利。
2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2.1中上游地区农业用水浪费现象严重
水资源浪费现象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中是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尤其是中上游地区的农业灌溉用水的方式不够科学,引黄灌溉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一是中上游的农业生产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思维观念和方式上,千百年来农民引黄灌溉已经成为一种固定模式,尤其是黄河径流两岸的农业用水不注意节约,大量的水资源被浪费,最终汇入黄河的水量不足,河道干涸、断流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据统计黄河流域共有水浇地500万公顷,而当前的农业灌溉仍然采用的是大畦漫灌、串灌等原始的灌溉方式,节约用水的意识在农民的思想中尚未形成,而这种原始的灌溉方式既大量消耗了水资源同时也存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极其低下的问题,仅农业用水的浪费就令人触目惊心。
2.2黄河流域的水质污染问题严重
水污染问题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严重的水质污染不仅威胁着农业生产,而且对黄河流域的人居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而造成当前黄河流域水质严重污染的因素是多重的。一是工业废水的排放,我国的工业发展起步较晚,尤其是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工业发展仍然没有摆脱“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工业废水的排放管理存在许多漏洞,中上游地区大大小小的工厂直接建在黄河两岸,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或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未经处理就排入黄河的主干或径流,最终导致工业废水污染问题一直存在。二是农业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的水质污染,化肥的出现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但由于其中含有的大量氮磷钾等元素融入土壤和水中,后经多种渠道和方式排入黄河之中,大量使用化肥也是造成黄河水质污染的重要因素。三是生活性污水的排放,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人们大量使用并产生的富含有机物和大量病原微生物的生活性污水的不当排放也容易导致黄河水质发生污染。
3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
3.1积极引入先进科学技术,科技治理
首先,全面提高自主科技研发能力。一是相关部门对涉及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科研活动的立项要根据相关制度进行严格审查,必要时可以组织专家学者、邀请社会公众参与审核。二是对科研资金、技术及基础设施的支持要充分保障,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优越的条件来进行相关研究,不断提高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科技含量与水平。其次,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一是要积极参考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治理方法和技术,引进国外在河流治理中的水沙和环境信息采集技术和设备,水文信息监测、传输技术和设备,远程监控系统等,不断从软硬件技术和设施建设上提高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科技水平。二是要加强国际交流,组织国内治黄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大型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在不涉及到专利纠纷的前提下努力学习他人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坚持高新技术的引入和自主研发相结合。
3.2强化绿色发展新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先进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因此,要全面领会与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增强全民绿色环保意识,构建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格局。具体而言,一要切实强化生态与绿色发展思维,在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坚决摒弃牺牲生态环境换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二要进一步加强绿色低碳产品的应用和推广,提高绿色低碳产品的生产比例和市场份额,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倡导绿色出行,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的自觉性。三要以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为出发点,以资源保护、节约和高效利用为着力点,以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加强生态治理力度,重视科技创新在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中的作用,全面深入挖掘区域科技创新资源的潜力,为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3.3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机制创新
创新生态建设与治理的体制机制,强化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在推进生态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把制度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真正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为此,一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短板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强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要素投入,形成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保障。二要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深化燃煤污染、工业污染、挥发性有机物、移动源污染等综合治理,切实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加强耕地质量检测评价,持续提高耕地地力,强化耕地污染防治和源头管控,不断完善天然林及公益林管护政策,加强有害生物防控和森林防火,探索实施污染防治奖惩办法。三要全面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法治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深入推进排污权、用能权、水权等合理交易,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四要健全和完善区域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破坏赔偿机制,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完善生态建设绩效评价考评和责任追究制度;同时,加强生态环境风险防范,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结束语
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事关千秋万代,必须要维护好黄河流域及沿黄广大地区的生态平衡,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认识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对其存在的水土流失、水旱灾害频发、水污染以及水资源浪费等问题深入分析查找原因,通过采取依法治理、科技治理、公众参与、加大投资以及创新管理等一系列手段来解决问题,在实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修复的同时确保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良.黄河-西北生态经济带建设的水战略思考[J].人民黄河,2019(01).
[2]彭智敏.世界大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及启示[J].政策,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