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卫 755000
摘要: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汉语言作为中华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创新,承载着文学与历史的发展任务。我国的母语是汉语,人们日常交流、思想互动都离不开汉语言,在世界距离不断缩短的当下,汉语言也呈现出国际化发展趋势,展现着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新媒体;汉语言文学;教学对策
引言
新媒体时代到来后,也对原有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产生了冲击,成为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构成,能够为大学生群体提供更加直观与便捷的文学接触方式,将汉语言文学的学科魅力进行多元呈现。同时,大学生群体作为潮流前沿的主力军,其在与网络接触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加强了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
1在新媒体发展的情况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1.1网络流行语的形成
不可忽视的是在这种流行语盛行的情况下,网络流行语在某一种方面上是对现代汉语的一种改革和创新,因为这些流行语可以让枯燥的汉语言文学变得生动和有趣,所以网络流行语并不是完全没有可取之处。并且网络流行语在某特定方面上,其实也是汉语言的另一种表现方式,网络流行语其实是以汉语言为基础赋予个性化的特点,并且网络流行语可以更加形象地去反映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网络流行语其实是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现代新媒体网络平台去交流和互动的一种语言方式,所以网络语言的出现,其实是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有趣和生动,所以在某一些方面,其实网络流行语也是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但是新媒体盛行的今天,每个人每天都会接触到网络,而在网上流行的一些新鲜有趣的词汇都会吸引人们的关注,而这些新鲜词汇并不都是具有礼貌性和规范性的,这些流行语是根据汉语为基础对它们进行改变,亦用“偷梁换柱”的效果去增加人们的吸引力。但是这种流行语会让一些在学习汉语言的学生对语言文化认识产生一种偏差,因为大部分的网络语言都是一些人不根据语法结构造词的要求去随意创造的词句。使用网络媒体比较多的是年轻的学生,所以他们可能会将网络语言和自己的学习生活相交叉,而这样会使得他们学习的汉语言文学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也因此网络流行语言会影响他们对语言文化的学习。大部分的网络流行语可能是因为公众人物的一些语言失误例如口音问题而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吸引更多人对这种新鲜词语的注意力,网络流行语也因此而盛行。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中,因为网络语言没有遵守正确的汉语言用法规范,所以网络语言的产生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会在发展汉语言文学时起到消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传统语言文化的发展潮流,这其实也是在新媒体发展的情况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第一个困境。
1.2汉语言文学教学手段与现实脱节
在新媒体时代之下,移动终端设备更加先进,科技技术创新,转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手机不离手”已经成为大学生当中的普遍现象,一部移动智能终端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绝大多数问题。但是在当前很多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当中,依旧沿袭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对课本上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进行讲解,直接降低了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积极性,很难结合学生们的生活习惯、学习兴趣、学习特点开展高质量汉语言文学教学,汉语言教学无法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接轨,使得汉语言文学教学手段与现实脱节。
1.3汉语言文学受众地位和作用的转变
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专业学生受众地位和作用的转变也影响了汉语言教学的发展。汉语言专业学生参与到新媒体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在社交等因素的作用下进行不自觉的线上转移,呈现出线上社交、线上观点发表的特点,由于汉语言专业学生本身在语言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在新媒体参与的过程中,能够很快凸显出自身的特色,赢得社交群体的关注,从而凸显自身的新媒体地位。
但是,这种受众地位的提升也对汉语言专业学生的实践造成一定的影响,汉语言专业学生在网络社会中的参与与现实社会的参与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线下交流中容易产生自卑与恐惧,加上线上社交过程中采用的是语言文字,部分学生出现提笔忘字等问题,进一步影响到汉语言专业教学的实际效果。
2在新媒体环境下优化汉语言文学教学做出的策略
2.1找出网络流行语的原因
从而减小网络流行语对汉语言的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盛行的原因有很多,而很大部分是由于公众人物在公共环境下一时的语言失误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力,例如张家辉的“渣渣辉”等,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可以规范公众人物在人多情况下应谨慎使用汉语言。面对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产生的不良影响,汉语言文学教师可以适当地规范和改变教学方式,同时教师和家长可以对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现象做出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对于网络流行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使得网络流行语变成传播汉语言文学的一种新型手段,而且新媒体发展日益壮大的今天,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是汉语言文学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网络流行语如果加以正确的规范和约束,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丰富日常生活的乐趣的,而对于那些不文明不礼貌的网络语言应当坚决抵制,并且呼吁人们共同杜绝不文明的网络流行语,创造出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网络语言氛围。
2.2借助新媒体网络,丰富汉语言文学教学资源
高校汉语言文学涵盖了很多古文内容。因为古文所记载的事件历史久远、词汇生涩难懂,学生们很难真正理解其间滋味。为此,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网络,搜集标准、恰当、学生们易于理解的互联网学习资源,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葬花词》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林黛玉细腻的情感和触景生情的哀伤,可以将《红楼梦》影视作品节选视频资料融入到教学当中,借助影视作品当中的氛围帮助学生们感受诗词字里行间蕴含的深刻韵味。借助新媒体网络资源,在集中学生们课堂注意力的同时,可以拉近学生与汉语言文学之间的情感,引导学生在体会、理解的同时,激发内驱力。
2.3创建综合性、多元化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专业学生的受众地位有所变动,这就需要汉语言专业教师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创建综合性和多元化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以确保整体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教师要能够积极探索新媒体教学的方式,迎合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专业教学的要求,提升汉语言专业教学的适应性;另一方面,教师也要能够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与调整,结合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在应用过程中的困境与特点,与学生进行探讨,这样不仅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应用意识。
3结束语
新媒体时代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所以在新媒体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的优化教学策略是教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语,创造出新的汉语言教学方式,建立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合作教育方式,并且在国家推广下规范网络语言。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语,是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一种宣传方式,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语,规范汉语言教学方式,注重汉语言的规范性,引导学生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王玥涵.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探究[J].中华少年,2018(1):234-234.
[2]冯宇.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探究[J].明日风尚,2018(12):210-210.
[3]王方钊.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评《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策略》[J].新闻与写作,2020(06):116.
[4]芮琼.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策略研究[J].教育评论,2019(12):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