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农业与环保农村 宋世学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7期   作者:宋世学
[导读] 摘要:农村地区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必须要立足于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确保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步进行。
        胶州市胶莱街道办事处  山东省青岛市  266315
        摘要:农村地区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必须要立足于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确保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步进行。针对生态建设可保障农业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和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等内容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与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态农业;生态环境
        1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从目前来看,我国社会经济已经迈入了稳定发展的阶段,农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也越来越重视。为确保生态保护工作顺利进行,有必要将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优越性充分展现出来,并以此来加快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进程。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可以提高土地的产出和经济价值,可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是我国现阶段应大力发展的一种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然而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逐渐突显,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不容乐观。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起步较晚,垃圾乱堆乱放、污水直接排放还是大部分农村地区环境的主要现状。农村面源污染,尤其是水、空气、土壤污染,直接影响着农产品质量提升,影响“舌尖上的安全”。这不仅压缩了农业生产发展的空间,也对农村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对推动整个社会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2.1生态环境危机日趋严重
        近些年来,伴随着GDP持续、高速和粗放式增长,我国以耕地、林地、草地和淡水为代表的农业自然资源数量与质量呈现持续大幅下降趋向。以农田生态为核心的农业生态环境多样性正不断丧失,一些重要特殊的农业生态景观或生态类型面临濒危或永远消失,大气污染导致大面积的酸雨危害;污水的排放使水资源被污染;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严重,土地不断荒漠化;剧毒高残留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农产品有害物质增多,农业生态系统总体呈现萎缩退化和先天脆弱性强化,并不断向结构单一化或简单化、破碎化方向演进。与此同时,口蹄疫、疯牛病蔓延,生长素、保鲜剂被滥用,蔬菜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有毒大米进入市场,工业油脂充当食用油,人类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为了人类的生存,为了人类的健康,人类呼唤绿色文明,呼唤绿色营销,呼唤绿色农产品。
        2.2监管难度大
        农村居民居住分散,空间广阔,本身就难以监管,再加上监管队伍力量薄弱及相关标准缺失等原因,导致农村生态环境监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十四五”时期,我国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人居环境显著改善。这就需要建设美丽乡村,稳步有序扎实推进农村环境问题解决,协同推进城乡生态环境改善。
        2.3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突出
        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资源、能源短缺问题将愈发突出。一是,本身人均资源占有量就低,以现有的资源匮乏状态,将难以承受“先污染,后整理”给农业生产造成的创伤。二是,现有技术提高粮食单产遇到瓶颈,中国的粮食生产这些年更是徘徊不前,加上水灾受害面积的持续扩大,中国农业资源的基础利用已受到损害,粮食产量难有进一步提升。三是,长期的小农经营,造成的农业低产效益,迫切要求农业生产进入保护阶段。但是,受各方面的牵制,中央财政用于农业基础建设的费用无增反减。过往政府以高粮价刺激种粮的潜力已尽,国内主要粮食价格接近甚至超出国际市场价格,在国际市场不具竞争优势。


        2.4农村居民生态环保意识仍较差
        生态环境保护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我国农村居民总体生活水平质量还不够高,一些农民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治污措施也仅停留在卫生意识的层面上,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够了解。一些乡镇企业的环境意识淡薄,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治污意识不强。
        3改进农村生态环境的相关策略
        3.1改变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
        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如今,农民群众一直都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执行者,他们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也发挥着主要的主导作用因此,改进农村生态环境首先要改变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各地各部门应该采取适当的宣传手段,提高农民群众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认知水平,帮助他们了解保护生态环境对促进农业生态经济发展和农村生活环境改善方面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他们在生产生活中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确保他们在农业生产时可以有效贯彻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理念,将农业生态环保政策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充分发挥先进农民群众的示范带头作用,对认真贯彻和落实生态农业发展理念的个人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鼓励他们带动身边的群众积极参与到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当中,形成全面改进农村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3.2增加资金投入,发挥生态区域示范带动作用
        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中,应当要基于生态农业的生产区域来划分出示范性区域,将示范性区域的作用有效发挥出来,为其他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发挥模范示范带头作用;同时还要加强对于生态农业经济建设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确保在后续的生态农业区域建设过程中,具有充足的资金保障;针对不同地区的生态农业经济建设中,要符合地区发展环境,确保生态农业建设的可操作性,可执行性;另外一方面,要根据生态农业示范区域来派遣专业的农业和生态环境保护人员,深入到种植区域做好技术上和生产上的指导,等到实现预定目标之后,做好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推广应用,以此来规避其他区域可能产生的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良问题。
        3.3推进绿色生产技术,逐步改善生态环境
        农作物绿色生产,以人为调控作业环境,最大程度的协调作物生长对光、热、水、营养物质等的需求,以实现绿色生产,提升农作物生产力。农业生产标准化。推进“三品一标”技术规程,规范农产品无公害技术标准,推进国家级农业绿色标准示范园区建设,加快蔬菜、茶叶、苹果、大樱桃等绿色产品的认证工作,全面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第二,农资监管规范化。逐步净化农资市场,推进绿色田园建设。根据生态环保要求,出台农药安全使用监管办法,推进农药残留检测及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力度,把住高毒、高残留农药流向市场口径。第三,配方施肥高效化。科学合理施肥,控制化肥进田量,源头上减少化肥污染。当前,紧抓测土配方施肥有利时机,争取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尝试在免费为农户化验土壤的基础上,根据土壤化验结果结合生长养分需求情况,推荐合适的施肥方案,以源头上降低化学肥料的用量。第四,病虫害防治生态化。重视病虫害绿色防控,加大统防统治进程,结合高产田示范项目,综合生物、物理、农业等防控措施,实现农作物植保用药减量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农业、环保农村,是今后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业综合生产力提升的必然选择。烟台作为农业大市,今后农村的发展,势必始终秉承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联动的态势,持续推进将生态农业作为新常态下本市农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
        参考文献:
        [1]黄妥.关于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探讨[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08):106-107.
        [2]王秀丽.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林业经济发展措施分析[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20,43(06):97-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