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普杰
广州商学院 广东 广州511363)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要注重思想性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要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教师要有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要做到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要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大学生成为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生力军。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载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是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公共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纲要》教学内容向学生讲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传承、理念价值、鲜明特色,使学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和思想精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学生在思想上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5000多年的沧桑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包括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安民富民、道法自然等内容历久弥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这些耳熟能详的古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和人文精神,都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其次,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前赴后继,在反抗外来侵略和压迫时同仇敌汽、奋起抗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诗。他们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背负民族大义而进行的救亡图存的斗争,激励着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从根本上说,中华民族能够在顺境中从容淡定,在逆境中奋进崛起,就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涵养。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千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2]在《纲要》课结合教学内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可以对学生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
再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近现代史之间具有相同的历史连绵与兼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纲要》课,既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够推动《纲要》课教学改革创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3]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深人挖掘其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其生机与活力,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同时,“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4]。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生力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题中之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注重其思想性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
首先,敬爱祖国,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爱祖国,就是要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树立民族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以祖国的强大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中国历史上,涌现出无数的爱国志士和民族英雄。屈原虽遭放逐仍心系故土,以祖国兴亡、人民疾苦为念,书写爱国诗篇。文天祥领兵抗敌,战败被俘,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慷慨赴死……他们用生命写下的誓言,感动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至今仍然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科书。在《纲要》课讲授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突出家国情怀,使学生了解近代以来,在国家危难之际,无数先烈付出生命的爱国情操和一些人的卖国求荣行为,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大是大非面前要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中华民族能够在顺境中从容淡定,在逆境中奋进崛起,就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涵养。
其次,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提倡关爱教育。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改造与掠取逐渐增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增长和保护环境的矛盾也不断加剧,这就需要我们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倡导生态文明。 “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古老、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反映的是人对大自然的一种依赖感与亲和感。他们强调的是“以时禁发”“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故风雨时,五谷实,草木美多,六畜蕃息,国富兵强”(《管子·禁藏》);追求的是“上下与天地同流”“与天地合其德”,人性与天德相同的圣人境界。
这些深植在文化血脉中的传统,形成了中华民族崇尚节俭、不以财富的增长为要事的美德,以及勤俭持家、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中国古代丰富朴素的生态智慧,其基本原则就是把人与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的“天人合一”观。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心存善念、理解他人,进行社会关爱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使学生形成乐于奉献的道德品质。
再次,自强有为,奋发向上,强化人格修养教育。人格修养教育关乎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前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学、内圣之学提供了积极而丰富的思想资源,如慎独、务实、勤劳、节俭、廉政爱民、抵抗侵略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是非观,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在《纲要》课教学中,通过英雄人物的事迹,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气节,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树立自强有为、和而不同,提倡奉献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纲要》课程教学中,也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最后,坚定理想信念,进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教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是文化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源泉。一是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纲要》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并且贯穿教学整个过程。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许多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独立、民族的解放英勇牺牲,支撑他们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价值观。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才让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从古至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家国情怀国家利益至上的信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等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根植在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纲要》课分析历史史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加自信,也对我们的国家更加自信,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加自信。二是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国近现代史即是屈辱史也是抗争史,鸦片战争后,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的独立与自强不断地进行反抗。 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抗击侵略、维护民族尊严、洪仁玕的《资政新篇》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洋务派的自强求富、康梁的君主立宪、变法革新、孙中山辛亥革命,建立民国、新青年的伦理革命、思想启蒙,都是“知耻近乎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传统,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断更新自己、主动适应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自成立起坚定自己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表现出“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的革命性,历经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信从何处来,自信并不盲目,而是从理性思辨中来,从对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中来,从对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根本理解中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纲要》课程教学中,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堂的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培养大学生复兴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方法探析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纲要》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有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要对传统文化有感情,有见识,有个人修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做到经师和人师的统一;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首先,专题教学,突出重点,实现《纲要》课程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说服力和感染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机融合。
其次,案例教学。在选编案例的过程中,要精准定位,明确方向,要紧扣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思想进行符合时代特征的诠释、创新和运用。例如,革故鼎新与变法思想、、知行合一与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等宝贵民族精神孕育出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都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注入新的动力等,都可以作为案例进行教学。
再次,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实地走访调研,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访谈等。通过教学实践,可以开拓学生眼界,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也可在实践中收获大量的历史知识,这样也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最后,把握好教学尺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是对《纲要》课教学的有益补充与完善,要突出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的根本目的和自我定位,也决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占据整个教学活动过多的内容和时间,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冲淡了《纲要》课本身的教学内容,应把握好教学尺度,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服务于《纲要》课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3页
[2] 《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2页,
[3] 《旧唐书。列传第二十一.魏征》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551页
[4] (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年版,第69页
注:本文章为广州商学院2020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优秀课程共建项目成果之一,项目编号:XJYXKC202027
作者简介:周普杰,女(1959-)广州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