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跑驴的保护与传承

发表时间:2021/6/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5期   作者:薛琴
[导读] 跑驴是一种尾随在秧歌后面的民间舞蹈,它深受人们喜爱
         薛琴
         榆林市民间艺术和戏曲研究院  陕西榆林  719000
         
         摘要:跑驴是一种尾随在秧歌后面的民间舞蹈,它深受人们喜爱。跑驴民间俗称不一,有“骑毛驴”“耍驴儿”“拉犟驴”“赶毛驴”等。跑驴广泛流传于陕西、山西、河北、山东、东北地区以及新疆、内蒙等地,各地题材、内容、道具大致相同,但表演技巧、风格却别具一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陕北跑驴舞蹈来源于陕北农村的闹社火。基于此,本文主要对陕北跑驴的保护与传承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陕北跑驴;保护;传承
         
1、前言
         跑驴是陕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集审美、舞蹈、民俗、娱乐等于一体,是陕北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俗舞蹈形式。它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价值。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新的文化娱乐方式的冲击,很少有青年人了解陕北跑驴。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陕北跑驴,它的保护与传承一直以来让老一辈的跑驴传承人担忧。
         
2、陕北跑驴的发展概况与现状
         陕北人在长期的生活中和驴结下了不解之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在平时对驴的饲养和爱护上,还表现在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创作了许多关于驴的艺术作品,人们画驴、唱驴、表演骑驴……例如绥德出土的汉墓石刻中就有人骑驴的艺术作品;陕北民歌中也有不少唱驴的民歌;流传至令的陕北跑驴舞蹈,也正是陕北人抒发爱驴感情的有力证明。这些艺术作品由于贴近陕北人的生活,备受陕北人的喜爱和欢迎。特别是陕北跑驴舞,更有其独特的特点,成了陕北人最喜欢的文艺形式之一。
         陕北跑驴的起源无法考证。以靖边跑驴为例,起初跑驴发展不受重视,只是尾随在秧歌后面为观众逗乐的表演。建国后,国家十分重视对民间艺术的发掘整理。五十年代,靖边县跑驴舞蹈艺术家孟占雄和他的妻子共同创作了《走娘家》《赶会》等跑驴舞蹈节目,深受群众喜爱,并参加了陕西省的民间文艺调演。从此,陕北跑驴舞蹈开始由民间的广场文艺向舞台艺术发展。后来又加进了一些说唱内容,变成了小秧歌剧。
         改革开放之后,文艺的春天来临,国家更加重视民间艺术的整理与发掘工作。1978年和1979年,榆林地区和陕西省连续搞了民间文艺调演。靖边县民间跑驴舞蹈艺术家张有万表演的陕北跑驴舞蹈节目《老两口参加三干会》《探亲路上》分别参加了榆林地区和陕西省的文艺调演,并获了奖。1980年,文化部又搞了一次全国部分省区农民业余文艺调演。张有万表演的《探亲路上》参加了这次业余调演,并获奖,还被选进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首长演出,受到中央领导的好评。调演结束后,农业电影制片厂精选了部分调演的优秀节目,制作了《泥土的芳香》电影专题片。张有万表演的《探亲路上》去掉了唱词,变成了纯舞蹈《跑驴》,也被选进了专题片《泥土的芳香》。这是陕北跑驴舞蹈第一次被搬上银幕。
         榆林民间艺术团的成立,对陕北跑驴舞蹈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在艺术团的组织领导下,张有万等老艺术家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养学生、青年演员。其次,他们还充分调动专家、老艺人和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对陕北跑驴舞蹈从创作、道具、表演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创作出一批跑驴舞蹈节目,进一步提高了表演艺术水平,多次在国内国际艺术节上获奖,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和艺术家的欢迎和好评,为祖国赢得了荣誉。近年来,陕北跑驴舞蹈不仅在榆林乃至陕西各艺术团体里得到了普及,吉林、山西、新疆等地的艺术团体也不断派人来榆林向老艺术家学习陕北跑驴舞蹈的表演和道具的制作,使这一艺术形式逐步在全国推广。陕北跑驴不仅在国内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国际上也有很大的影响。1984年,靖边跑驴传承人张有万为亚洲各国民俗舞蹈家表演了陕北跑驴;1988年,张有万随民间艺术团赴法国、俄罗斯、瑞士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表演,受到外国艺术家的高度赞誉。跑驴演到国外,更多的外国友人知道了跑驴,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对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任何一种受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总是在艺术实践活动中不断向前发展,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既需要春天的阳光雨露,也离不开艺术家的辛勤耕耘。陕北跑驴的发展,既有往日的辉煌,也有当今在传承与保护上所面临的诸多困难。


         
3、陕北跑驴保护与传承的对策
         陕北跑驴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陕北人民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它代表陕北人的朴实勤劳智慧,是陕北人民记忆的根源,是民族创新与发展的基础。保护陕北跑驴是人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政府重要的任务。针对陕北跑驴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保护策略。
         3.1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先建档,对其进行合理归纳。对陕北跑驴进行分地区管理,通过遗产普查调研等方式,客观、细致地对其进行完整准确的记录。将跑驴道具、动作、表演曲目等各个方面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并为每位传承人立传。
         3.2多组织活动让跑驴深入人心
         跑驴参与者较少,原因之一就是跑驴不被大多数人所熟知,许多人对此只是一知半解,更谈不上对跑驴文化价值的认识了。跑驴的表演者多是农民,表演内容也多离不开农村生活。在时间上,也多在在春节、元宵节或农闲时节表演,因而城里人接触的就很少。应让陕北跑驴从农村走向城市,走向开业典礼、婚庆仪式、大众舞台,让更多的观众了解陕北跑驴。有了舞台才有观众,有了观众才有爱好者,有了爱好者才有传承者,有了传承者才有创新者。
         3.3对跑驴进行全面宣传
         陕北农民思想意识较落后,观念价值难改变,还对体育舞蹈略有偏见。为普及跑驴舞蹈的文化价值,可以在中小学开设跑驴舞蹈课程,让孩子学习跑驴,了解跑驴的价值,在学习中体会跑驴细腻的情感,掌握跑驴的社会功能。还可以灵活运用电视、报刊、广播、广告等大众传媒,通过节目播放,舞台录播,网上交流等方法,让跑驴走进百姓生活,让群众更加热爱跑驴。
         3.4政府管理部门给予资助
         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利于跑驴的传承。一方面政府应该提供一个学习跑驴技艺的平台,比如定期采购发放一些跑驴道具,举办免费跑驴培训班,对陕北跑驴实行财政补贴,让陕北跑驴传承有所保障。另一方面,给相关继承人给予补贴,让他们一心一意把心思放在跑驴技艺的传承上。同时,资助、支持那些热爱跑驴的人加入团队,共同学习,为跑驴事业的发展而努力。
         3.5加快跑驴市场体系改革
         丰富表现形式,注入现代元素。将新元素注入跑驴,努力打造新的形式,使跑驴具有新的面目,加入伞舞、动漫人物、网络游戏人物等现代元素,演绎一台内容丰富,色彩纷呈的跑驴大剧。编排曲目时要丰富表现形式,尝试将陕北说书,陕北民歌等元素加入到跑驴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规范相关制度,组建相关保护团体,防止艺术资源不经许可被他人盗用。
         3.6培养与保护跑驴人才
         人才资源是艺术保护与继承的核心资源。陕北跑驴要想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走得长远,就必须拥有一批素质优秀,热爱跑驴,敢于创新的人才。只有不断的激励他们发展跑驴,激发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性,才能使跑驴具有发展动力。通过跑驴创新,体制的改革,吸引更多的青年人加入,培养能编、能演、能策划的复合型人才。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倡自我创新,提高跑驴质量。
         
4、结语
         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显然,为人民创作是习近平同志文艺讲话的核心精神。陕北跑驴正体现这一点,它来源于人民,为人民表演,是人民的智慧结晶。当陕北跑驴这一代表陕北风情,为百姓带来欢乐的民俗舞蹈在当代社会面临困境时,人人都有责任传承它、保护它。
         
         参考文献:
         [1]谭宏.文化变迁中文化偏好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实证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8):12-16.
         [2]李德敬.德州跑驴的起源、形态与文化特性[J].舞蹈文化研究,201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