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承载网的关键技术及其组网方案研究

发表时间:2021/6/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4期   作者:李双强
[导读] 摘要:自2020年我国正式迈入5G时代。
        湖北邮电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自2020年我国正式迈入5G时代。5G在给我们带来最新的业务发展和市场模式下,对承载网提出严峻挑战,承载网组网方案应适配精准投资建设要求逐步演进。针对不同时期的业务发展,进行需求分析,提出对应的承载网组网方案,从而实现精准投资下的建设与业务发展双赢。本文就此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5G承载网;5G技术;组网方案
        1 不同时期5G业务发展
        5G业务三大典型应用场景:eMBB场景主要以“人”为中心,为其提供高速率、大带宽的移动业务;mMTC和uRLLC则主要面向物物连接,eMTC以满足海量物联的需求为主;uRLLC则面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低时延、高可靠行业的特殊应用需求,充分发挥的特点。目前5G技术成果及其实用性,可满足大部分eMBB类型业务,而针对mMTC、uRLLC情景随着R16版本的冻结,技术及业务应用逐步成熟。
        2 5G承载网关键技术
        2.1 切片分组网络技术
        它不仅可以在过去3G、4G承载网络分组传输技术基础,进一步满足5G承载网业务承载要求。同时,通过切片技术不断创新和技术融合,还可能满足5G承载SPN组网架构的相关要求。5G承载网前传、中传以及回传端对端组网能力都是依靠SPN组网架构的主要功能来实现的,其在充分发挥以太网通道、切片技术和FlexE结构的作用,同时对切片技术提供支持,将L3功能下沉到汇聚层直至接入层,也较好保证连接的灵活性。通过在接入层导入50GE,也可以满足汇聚层和核心层引入100Gb/s、200Gb/s以及400Gb/s彩光方案。切片分组网络技术(SPN)通过实现大带宽、低时延、网络切片、L3层灵活连接、高精度同步和SDN管控,更好满足5G承载需求。5G通信网络承载的SPN组网架构,其主要由传输层、通道层和切片分组层组成,同时,为了规范化和统一化5G承载的SPN组网架构管理,增加具有较高准确性、同频性的时钟同步功能模块,进一步提高承载网管理精度。总之,切片分组网络技术(SPN)能够实现大带宽、低时延、网络切片、L3层灵活连接、高精度同步和SDN管控,满足5G承载需求。
        2.2 灵活以太网技术
        灵活以太网技术是5G承载网关键技术之一。灵活以太网(FlexibleEthernet)从2015年起步,主要面向5G网络中的云服务、网络切片、AR/VR/超高清视频等时延敏感业务需求。其对接口技术进行创新,从而保证高速大端口400GE、1TE等技术应用,有助于智能端对端链路的建立,满足数据网络对IP低时延、高QoS服务的要求。FlexibleEthernet是在OIF接口物理层标准的基础发展起来的,由于FlexibleEthernet技术自身所具有灵活性、可调节性、优秀的数据隔离性能,使其能够与5G承载网通信要求相匹配,因此,FlexibleEthernet被世界各地的通信运营商和服务商所应用。FlexibleEthernet技术较好的实现以太网在时隙调度基础进行划分,同时还有丰富的以太网弹性硬管道,也正是基于此项技术应用,使得5G通信网络不仅具有很强的隔离性、TDM独占时隙,同时,也具有良好的高效性、统计复用的优势。
        2.3 分段路由(SR)技术
        每个路由器都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节点,多数情况下,利用分段路由技术可以将固定标签以及32位标签分别于各个节点进行设置。如果转发器所支持的标签深度低于标签栈深度时,便会导致整条LSP的链路标签没有办法通过一个标签栈完成携带。这时,就应将整条路径分隔为若干个标签栈携带,并通过一种特殊标签将相邻的标签栈粘连在一起,多个标签栈首尾相连,从而标识一条完整LSP。像PCE(路径计算元件)这样的外部系统,应用了SR后,可以定义路径[1]。一个PCE能够创建不共享拓扑或从批量数据流中分离出来的实时UC&C流量路径。PCE与路由协议交互获得拓扑和其它信息,用于确定添加到数据包的标签组。其结果是,在一个SR系统上既包含了运行在控制平面上用于收集拓扑信息的路由器,也包含了在PCE上运行的使用该拓扑信息来计算不同应用路径的路由协议。
        3 组网部署原则及建设方案
        3.1 前期
        承载网部署原则结合5G基站部署节奏,统筹考虑扩容现网资源和新建5G承载网的建设,即能提高现网带宽利用率,又可适时建设新一代承载网。(1)对于市区,及时新建5G承载网络、避免扩容现有传送网。充分引入竞争、降低网络造价,优先选择新建SPN/STN等方案[2]。(2)对于县城,应结合5G基站部署节奏,分场景推进5G承载网络建设。(3)对于乡镇农村,暂不建5G承载网,现有传送网络优先通过现网调配方式满足需求。


        3.2 近期组网方案
        3.2.1 前传
        前传网络应综合考虑建设成本、建设周期、现有机房、光纤资源、用户安全级别要求等多种条件,分场景合理选择方案;在不影响网络质量、客户感知的情况下,暂不考虑前传网络光纤双路由保护、避免过度保护带来资源浪费,前期建设以光纤直驱为主要建设模式,结合无源波分和有源设备方式进行补充。
        3.2.2 接入层
        接入层采用环网结构,对于环网上接入D-RAN节点较多的接入层初期采用10GE/50GE组建系统;组建系统时应采用FLexE板卡。
        3.2.3 汇聚层
        根据业务量采用合适的组网方案,初期采用环网或口字型结构组建100GE系统。
        3.2.4 核心层
        初期以组建100GE/200GE的口字型系统为主,组建系统采用FLexE板卡组网。其中,目前200GE的传输距离在40公里内。
        3.2.5 核心骨干层
        核心节点部署位置考虑与核心网UPF对接、与CE对接、机房条件等多种因素,为了确保网络的扩展性、灵活性和安全性,可在与其它专业对接点配置落地设备。省内骨干传送网的建设主要跟核心网用户面(UPF)部署策略相关,根据2B、2CUPF部署位置对应建设方案。
        3.3 IGP分域方案
        前期采用重要汇聚节点作为IGP分域点,重要汇聚节点和核心层组成一个IGP域;汇聚环和接入环组成另外一个IGP域,当此域内节点超过一定规模时,可划分多个IGP域。
        3.4 网管建设方案
        采用省内统一集中部署方式,即每个省、同一设备厂家采用同一套网管系统,用于管理全省5G传送网设备,以实现控制面业务省内端到端调度。采用云化部署方式、并优先考虑部署在IT云资源池,若采用厂家专用服务器,应纳入云资源池管理。同时选择具备大容量管理能力的管理软件[3]。管理DCN和控制DCN应相互隔离,管理DCN、控制DCN带宽可结合省内网元规模调整,建议管理DCN通道带宽GE,控制DCN通道带宽10GE。OMC系统要求支持省级集中,并优先纳入云资源池管理,考虑到业务安全,建议采用异地容灾方案。
        3.5 带宽规划原则
        传送网在承载5G业务时,接入、汇聚、核心层按照8∶2∶1规划带宽。由于初期5G业务流量较低,基本以手机类终端为主,因此可按照现有4G基站PRB利用率进行预估算,本次取平均值20%。5G基站S111带宽前期根据100M带宽频谱计算,单基站峰值带宽7G,均值带宽3G。
        3.6 中、回传方案
        5G中后期接入层以100GE环路为主,汇聚/骨干层将以200GE/400GE口字型为主,缩短边缘用户UE至核心网路径,减少中间网元设备跳接点,提高网络时延,增大节点间带宽。中后期随着网络的成熟,mMTC、uRLLC等各类5G行业应用类业务发展尤为突出,伴随着MEC边缘计算逐步下沉,引发DC云数据中心大规模部署,从而直接影响到回传带宽和时延的需求[4]。为解决此类承载问题,可以为DC数据中心单独设置承载网络机构,采用波分系统承载,DC数据中心之间大颗粒业务采用OTN/ROADM方式承载,由边缘DC数据中心直达核心DC数据中心,提高整体网络利用率。减少时延。将空闲出来前期SPN/STN等承载网网络资源,用于跨区域业务的发展的需求。
        结束语:
        随着5G建设快速推进,其承载网技术与5G业务性能提升关系密切。5G通信网络无线频谱更宽,MIMO的规模也更大,其用户体现带宽也提高了10倍甚数十倍。而大规模的业务对承载网的时延与可靠的要求也更高。高效、开放、灵活的网络架构技术应用,推动了承载网架构的革新,灵活的组网和调度方案应用,网络切片、协同管控、高精度同步等功能的实现,进一步满足5G时代丰富的通信业务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光兴.5G承载网的关键技术及其组网方案研究[J].通讯世界,2019,26(11):74-75.
        [2]马俊.5G承载网的关键技术及其组网方案研究[J].通信电源技术,2019,36(08):175-178.
        [3]张振新.基于4G承载网的5G承载过渡方案研究[J].通讯世界,2019,26(04):22-23.
        [4]张峥华.5G承载网关键技术与建设方案[J].信息通信,2019(04):208-2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