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县委党校
内容简介:近年来,武强县将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积极探索以“五个建设”为引领,综合运用公共法律服务、人民调解、群众自治等各类方式方法,构建起了基层治理的法治保障,走出了一条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好路子,推动了县城文明程度持续提升,促进城乡发展潜力充分释放,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高,获得感不断增强。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作出重要判断和明确定位,全会指出:“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包括经济、社会、行政和理念等全方位的转型重塑。近年来,武强县将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积极探索以“五个建设”为引领,综合运用公共法律服务、人民调解、群众自治等各类方式方法,构建起了基层治理的法治保障,走出了一条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好路子,推动了县城文明程度持续提升,促进城乡发展潜力充分释放,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高,获得感不断增强。
一、党的建设定航向
武强县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主线,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突出党建引领,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传承与创新相融合,在原来“十户五联”“五个一”的基础上,探索构建了“155”社会治理体系,即:一个领导核心,民主五会和五支队伍,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形成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合力。用“典型开路,样板先行,以点带面,全县推进”的建设模式,培育出一批基层社会治理“标杆”,引领基层社会治理走上新台阶。
二、平安建设夯根基
以强化内部治安防控措施、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和各类不稳定隐患为主要内容,坚持把排查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治安隐患、重点人员做为经常性工作来抓,坚持做到“日排查、周调度、月汇总”,突出抓好邻里关系、婚姻家庭、土地征占等多发性民间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结合实际让“枫桥经验”在武强落地生根,全力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
三、“雪亮工程”建设促智治。
多部门齐抓共管,整合基层单位人员和网络资源,与铁塔公司联合研发综合指挥应用系统,建成综合指挥和信息化网络中心,实现治安、环保、河道管理、公共安全、消防等多部门共享使用综合指挥处置管理体系。
在全市率先利用各类政府和社会视频资源,利用166处铁塔建成高空瞭望系统,新建设2600处点位,实现交叉覆盖238个行政村、8个城区居委会、车站、市场、游客中心等重点区域全覆盖,建成县城4个智能化应用小区,达到视频全覆盖、电子保安、人脸和车辆智能识别等功能。
四、法治建设强保障。
充分整合法律服务资源,着力构建线上线下、全方位、立体化的法律服务体系,在县城主街道明显位置设立了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窗口化、综合性、一站式”法律服务。各乡镇依托司法所设立了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提供各类法律服务。238个行政村依托村民中心,设立了公共法律服务站点。抽调100名业务骨干,分赴238个村和3个县城社区,担任村居法律顾问,将“信访上门”变“送法下乡”。推动村居法律顾问工作做深做实,切实发挥好实现基层现代化治理“先锋队”的作用。
五、网格建设强治理。
为确保疫情期间社会持续稳定,打牢基层治理工作基础,对辖区村在原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划分网格,网格划分以100户左右为标准(即小村1个网格,较大村划分多个网格),网格长由村支部书记兼任,网格长下设网格员,由村两委班子成员或党员干部担任,负责网格内矛盾排查、信息反馈、重点人员协助管理、普法宣传等工作。县社区办参照乡村网格划分,结合工作实际,以便于管理为原则,科学划分城区网格,充分利用现有人员建立网格员队伍。实现了县、乡、村、部门共同联动,围绕各类不稳定隐患,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的拉网式矛盾隐患大排查,集中力量化解了一批重大矛盾隐患,防止矛盾纠纷激化或发生群体性事件,为实现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武强县用党建凝心、用网格凝力,用法治树规矩、用道德模范引领健康风气、用智能化建设提升平安建设总体水平,不断探索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近年来,该县涌现出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南代村”、“省级民主法治村东中旺村”等一批示范典型,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长期的工程,因此武强县的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离现代化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短板,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
一是发展不够平衡。主要表现是城镇比乡村做的更好,根本原因是经费投入和人员素质有差别,导致小地方、偏远地方相对滞后,解决的发力点是上级部门可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情况、人口情况等综合考虑,因地制宜的统筹规划经费分配,用于提高人员素质,保障硬件需求,二是干部履职能力应进一步加强。许多优秀人才不愿意回到乡村,村干部老龄化现象突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有工作简单粗暴、学习意识不强等现象,村干部的文化素质、履职能力、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解决的发力点是努力提升基层管理者的晋升空间,既能吸引优秀人才,又能激发现有人员的工作热情。三是群众参与程度有待提高。仍有部分群众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村级事务的好坏“漠不关心”,即使参与被动性很强,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到位。解决的发力点是基层党员干部更要牢固树立“人民在党心中,党在人民身边”的工作理念,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落实到行动上来,让普通村民对村级权力的运行听得到、看得见、说得上,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