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消防救援总队琼海支队嘉积消防救援站
改革转制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体消防救援人员忠实践行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始终发扬优良传统和光荣作风,坚决扛起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的光荣旗帜,坚实履行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赢得了一次又一次赞誉,在光环的背后,作战训练行动却存在明忧隐患。据统计2017年以来,全国共发生31起指战员作战训练伤亡案例,造成33名消防救援指战员和专职消防队员牺牲、11人受伤。下面我就当前基层消防救援队伍作战训练安全现状和对策进行分析研讨。
一、当前基层消防救援队伍作战训练安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层面思想认识不足。《消防救援队伍作战训练安全常识100问》第二问指出:“消防救援队伍作战训练安全工作实行责任制,各级消防救援队伍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业务部门领导、现场指挥员(训练组织者)为直接责任人,安全员为具体落实人,履行领导管理、组织实施、监督管控职责。”一些管理者思想上没有把“管安全、抓安全”的职责放在心上、扛着肩上。二是基层指战员思想认识不足。目前许多基层指战员缺乏主动分析解决作战训练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的意识,认为事故发生是运气问题、是别人家的事,不需要搞这么多形式上的动作,存在麻痹大意、消极应对的现象。对作战训练安全行动相关规章制度的学习停留于死记硬背,没能深刻领会条文内涵和行动要点,在开展训练和灭火救援行动中贯彻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意识不强。
(二)组织指挥不当。从近年消防救援队伍作战训练安全事故来看,有的基层指挥员火场侦察意识不强,对灾害对象建筑结构、内部布局、工艺流程等情况掌握不够准确,不能预判灾害发展的潜在危险;有的未进行有效侦察就展开战斗行动,盲目内攻、见火打火、被动应对;有的片面强调速战速决,忽略安全防范,不能准确把握进攻与撤退的时机;有的甚至在无防护条件下展开行动,犯低级错误,造成人员伤亡。如河北衡水“8•23”污水泵井救援事故在这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现场指挥员在对污水井结构、内部布局、工艺流程完全不掌握、对其潜在危险未进行分析研判的情况下,接连派员下井救援,造成1名指挥员和1名消防员牺牲。
(三)训战结合不紧。灾害现场情况瞬息万变,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往往会突然出现一些超出指挥员基本判断和指战员基本认知的不确定因素,这也是容易造成作战训练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然而,我们目前基于“静态思维”建立起的基本训练理念还不能完全适应“动态变化”着的灾害现场处置的现实需要。装备器材操作训练永远在固定的环境中展开;技能操法操作一百遍设定条件永远不变;实战演练面对的永远是可防可控的灾情设置;比武竞赛中时间快慢永远是战斗力的评判标准。
(四)装备配备不到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质量不高。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基层装备配备和装备升级上捉襟见肘,因为缺乏消防机器人、人员定位装置、危化品侦检等高精尖器材,某种程度上难以支撑和保障作战训练安全。
安徽马鞍山“9•18”矿坑救援事故,因为缺乏对矿坑大面积、大体量塌陷滑坡实施支护的有效装备,间接造成人员伤亡;辽宁鞍山“12•7”冰面救援事故,在缺乏专业个人防护装备的情况下,盲目展开救援造成人员伤亡。二是情况不熟。许多基层指战员对装备数量掌握不深不细,性能参数不了解、不掌握,极易造成作战训练安全事故。2019年陕西杨凌连霍高速车辆火灾扑救事故,主战消防站只用了少量警戒锥、警戒带和手持式警示灯示警,警示效果不明显,同向行进的面包车直接闯入警戒区,撞上2名消防员,造成1人牺牲,1人重伤。三是使用不当。在灭火救援现场,时常发现个别指战员进入火场不佩戴空气呼吸器、阻燃头套、导向绳,救援现场不佩戴头灯、护目镜、救援手套,抗洪抢险过程中随意穿戴救生衣等现象时有发生。
(五)避险技能不强。从过往案例看,有以下几种意外伤亡情形反映出指战员避险技能不足:登高作业直接进入烟区瞬时吸入大量有毒烟气;被困火场无法快速使用个人安全绳或者水带脱离险境;破拆内攻时突发轰然、爆燃、回燃致使队员受到烟火冲击;处置危化品灾害时避险不当或操作不当引发爆炸、中毒受到伤害;水域救援中不能正确操作舟艇或正确使用绳索造成事故;火场长时间灭火不能准确判断建筑垮塌征兆和正确采取避险措施等。
二、基层消防救援队伍做好作战训练安全工作的三点建议
(一)转变训练模式,树牢战场思维。有什么样的训练思维就会有什么样的作战思维,训练习惯衍生作战习惯。如果训练中指战员不注意培养良好的安全操作习惯,到了救援现场也很难有良好的安全操作意识;如果在平常的技能及应用性训练中指战员无法接触到接近真实的救援环境,那么无论操作成绩多快、训练姿势多帅,也只是一个优秀的装备操作手而已;如果在平常的演练和模拟训练中指战员不能亲身感受烟与火的熏烤、不能在极限空间接受钢筋与水泥的磨炼,演得再好、仿得再真也只是纸上谈兵而已。所以,个人建议我们的指战员在完成基础体能和技能训练任务后,应当加强接近真实灾害现场的应用性训练。这种“接近真实灾害现场”应当出现真火、真烟、真的垮塌建筑、真的地下洞穴、真的燃烧着的厂房、住宅和训练塔,甚至噪杂而喧闹的环境、惊恐嘶喊的哭叫声以及残缺不全、血肉模糊的躯体。而不是轻曼温柔的烟,也不是绅士浓情的火,或者面无表情的群演。
(二)建强安管队伍,注重过程控制。任何工种专业程度越高分工层次就越细,要坚持专业人干专业事的理念,注意加强作战训练安全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消防救援队伍实行安全员(助理)制度是与时俱进的体现,是顶层设计着眼提升全队伍现场安全管理水平的英明决策。然而,在具体实践中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应当从编制层面编配安全员(助理)岗位,就像编配驾驶员、供水员、通信员一样,赋予这支队伍身份、地位、权力,落实保障激励措施。应当建立系统培训认证机制,坚持训在平时用在战时,经过系统培训后对其专业安全管理水平进行考核评价和等次评定,持证上岗。应充分发挥安全员(助理)在现场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专家骨干作用,对涉及操作的装备、环境、程序、方法等进行检查把关和技术指导,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组织实施避险和撤离以及险情排除等工作。而不只是吹吹哨子、写写本子、做做样子。
(三)改良训练设施,贴近实情实景。目前,队伍建成的模拟训练设施多是静态功能为主,很难真正模拟出立体燃烧的房屋、翻滚炙人的浓烟、摇摇欲坠的楼板、狭窄幽暗的井穴等一系列动态的灾害场景。有时不是没有设施,而是模拟的手段脱离了现场实际。由于模拟训练设施和模拟手段与救援训练需求不匹配,很难让指战员在训练中获得足够的心理应激效应和正确的现场处置技能。比如:我们要模拟高层建筑火灾场景,可以把整栋训练塔点火燃烧,或者选择废弃高层建筑点火训练;要模拟隧道汽车火灾场景,可以在事先建成的模拟隧道内点燃几辆报废汽车开展救援训练;要模拟化工装置事故场景,就把队伍拉到废弃化工厂区开展相关模拟处置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