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科学社会主义的三重思考——基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 科学的发展》文本解读

发表时间:2021/5/28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2月5期   作者:苗瑞宇
[导读]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被马克思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
        苗瑞宇
        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014000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被马克思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也被列宁称作是“概述社会主义发展史、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经典著作”。书中恩格斯重点阐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中的基石作用,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来源进行分析批判,从理论上彻底阐明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回答了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做”的命题。下面就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今启示等三个方面来介绍。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顾名思义可分为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从起初的“空想”到后来的“科学”离不开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基石。16世纪时的空想社会主义以文学、游记的形式来反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初期的矛盾冲突,17世纪时依自然法为根据,到了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以启蒙的形式表现,体现为“理性”、“平等”、“正义”等,19世纪初,随着机器大工业和资产阶级统治地位在西欧国家的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开始暴露,傅里叶、欧文、圣西门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出现。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都企图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抨击,渴望解放全人类。圣西门首次厘清法国革命中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者之间的阶级斗争,宣布政治是关于生产的科学,并将完全融入经济中;傅里叶则把社会历史划分为蒙昧、野蛮、宗法、文明四个阶段,其中资本主义处于文明阶段,但表现为矛盾的恶性循环,最终会走向灭亡;欧文在继承前两者的基础上在自己领导的共产主义实践中通过纯粹的商业方式,计算出劳动果实被企业所有者占有的事实,把社会改革的矛头对准私有制。他们看到通过理性建立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身,所谓的“自由”是劳动力买卖双方在法律规定的自由,所谓的“平等”是劳动力作为商品等价交换的平等,所谓的“所有权”也会无产者对自己仅存财产即个人劳动的支配。可见空想社会主义敢于与资本主义抗衡,敢于揭露资本主义的“伪善”面纱,在批判旧社会时构想新社会,这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到19世纪70年代末,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得到大幅提升,资本主义逐步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于此同时,国际工人运动也相继爆发。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工人阶级政党,但是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德国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杜林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歪曲剩余价值学说,鼓吹暴力才是一切经济现象的原因,以伦理社会主义对抗科学社会主义。基于此情况恩格斯为了帮助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解决思想上的混乱,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把《反杜林论》中“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摘选出来用通俗易懂的话写成了一个小册子,即《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恩格斯指出,为了让社会主义变成科学,就必须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恩格斯揭示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社会主义才“不被看作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被看做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它的任务不再是构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制度,而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恩格斯认为以往的社会主义只是单纯批判资本主义,却没有说明生产方式,缺乏实践性。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指明了劳资斗争的经济根源,为社会主义走向科学奠定坚实基础。也正是源于这两大基石,社会主义才得以从空想走向科学。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恩格斯在写作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进行了论述。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发展趋势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社会化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就逐渐表露出来,并鲜明地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以及“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状态之间的对立”。矛盾积累的结果就是经济危机的爆发以及两极分化的日益加重。无论是通过改良或修正,基本矛盾都只能得到暂缓而不能根本解决。所以最终资本主义会走向灭亡,无产阶级获得胜利。第二,在发展道路上,肯定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恩格斯阐述未来社会的生产资料一定要是社会所有制,即由社会占有生产资料,让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使用。在分配制度上,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并不断完善和发展。可见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描绘不是详细刻板、面面俱到的,社会主义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马克思主义在随着不断的发展与时俱进,这也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的源泉。第三,在群众基础上,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恩格斯在书中阐明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就是“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发展和运用”。可以看出当时就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自人民,也服务人民。马克思提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必须要用物质力量摧毁,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足以看出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现实启示
        首先,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恩格斯一生致力于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和发展始终保持着巨大热情和精神追求。这种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共产党人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更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其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系统阐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史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自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又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党的十九大中又提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今天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道路自信,就是要奋力写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丽篇章,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再而,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本小书已经用10种文字流传开了。据我所知,其他任何社会主义著作,甚至我们的184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没有这么多的译本。”[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51-752.]可见,此书的受众范围之广。恩格斯作此书就是为了让工人阶级可以通俗易懂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工人阶级阅读后可以快速理解。马克思主义要掌握群众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必须要做到内容通俗。但是通俗不等同于庸俗更不等同于媚俗,通俗是尊重理论科学性基础上的通俗,要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贴近人民生活需要并赋予时代特征。列宁也曾说道:“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 = 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 列宁全集:第三十六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67.]。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所在也就是使受众能便于接受和理解并转化为实际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亿万中华儿女的磅礴之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终将实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