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压力容器基于风险的检验

发表时间:2021/5/27   来源:《当代电力文化》2021年5期   作者:陈红峰
[导读] 目前,RBI技术已经纳入了《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中,
        陈红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  身份证号码:65430119770826****

        摘要:目前,RBI技术已经纳入了《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中,《承压设备系统基于风险的检验实施导则》以及《承压设备损伤模式判别》也作为支撑规范,为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因为压力容器自身结构和运行系统的复杂性,还需要企业不断丰富对RBI检验技术的认识,建立、健全风险评估系统。随着技术的长足发展,预防性的检验手段会逐步转向预知性检验方向,RBI技术势必会迎来更大的应用市场。
        关键词:压力容器;损伤模式;风险检验
        1综述
        压力容器从出厂到投入使用会经过设计、制造、运输、安装等多环节的把控,但是压力容器的缺陷是很难避免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对容器造成损伤。例如,压力容器主要采用焊接的形式进行制造,不同的焊接环境会影响到容器的最终评级;按照规范进行容器监督检验后可能存在遗留问题;受到环境限制出现的压力容器故障等。在压力容器的使用过程中,通常采取全覆盖的定期检验方式对容器进行评估。根据《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要求,定期检验的方法包括宏观检验、表面缺陷检验、埋藏缺陷检验、泄露检验等。对于正常使用的压力容器,上述检验方法一般可以满足评价要求,可以确定容器的安全状况等级和检验周期,但这种常规的检验方式不具备针对性,管理过程中也会出现容器无法停机进行检验、其他因素造成的“检验不足”或“检验过度”情况。
        RBI技术是通过分析压力容器固有的及潜在的危险,推出容器可能会发生什么失效,失效发生的概率,容器失效后后果的严重性,以及如何有效地针对这些可能发生的潜在失效进行检验的方法。此项技术将检验重点放在高风险容器上,为检验哪些重点高危部位、如何制定检验方案等提供了依据。我国逐步认可了该种检验手段,但整体还处于学习、引进、试运行阶段。
        2管理现状
        2006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总局下发了通知,以我国部分具备条件的企业为试点,开展RBI技术应用,保证容器安全使用的情况下适当延长了风险不大的容器检验周期。RBI技术也逐步写入了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中,但该项技术在大型工业产业应用更多,目前并没有全面推广。
        某企业中现有压力容器240台(包括简单压力容器51台),对容器进行了全面检验和年度检验。年度检验主要对容器进行宏观检查,必要情况下会增加检测内容;全面检验结合容器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容器停机进行表面和埋藏缺陷的检查。检验完成后,检验机构会提供容器的检验报告,逐台对容器的使用情况做出评估,遇到压力容器无法停机检验时,压力容器安全管理人员要协调检验机构、现场使用人员时间,统筹安排,也会出现超期未检或影响生产任务的情况。企业中对承压类特种设备检验费用的投入,每年在60万左右,其中容器检验费用的投入在30万左右。同时,企业还要承担容器进行维修的费用。每年度,企业会对承压类特种设备的检验、维修费用进行审核,并试图找到节约成本的可靠管理方法。
        3企业实施RBI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对企业中现有的容器定期检验方式进行分析,不难得出现有的检验方式改进空间不大,只能依托检验机构定期提供的检验报告了解容器的评定等级,并按照确认的检验周期逐年开展工作。该种检验方式以预防为主,突出特点是重复性和有序性,但没有针对重点的压力容器进行管控,在风险控制和经济上并不具备优势。
        RBI技术的实施其实是政府“科学监管”、检验机构“科学检验”使用单位“科学管理”的体现。运用RBI技术后,容器基础数据的收集成为工作重点,检验人员对容器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容器的特点判断主要失效和损伤模式,出具基于风险的检验报告。

RBI技术的实施对资料完整情况也有更严格的要求,注重容器的设计、制造、工艺数据包括维护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因某公司是逐年提升了对压力容器的重视程度,前期管理资料并不完善。为更好地实施RBI技术,企业中需要加强下述管理内容:
        (1)建立、健全企业容器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只有企业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系,容器包含安全保护装置且容器管理流程明确、容器运行稳定,企业具备对容器各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RBI技术才可以进行有效运用。因此,企业要不断对容器的安全技术规范进行辨识,建立、健全容器使用安全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管理人员要具有协调、统筹管理的能力,加强对容器“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能力,提高对RBI技术的认知水平。
        (2)完善容器档案管理要求,提升数据整理、分析能力
        RBI技术是对风险进行计算和排序的过程,需要在前期对容器参数进行详尽的分析,对基础数据是否完整有要求的严格,通常涉及原始资料追溯、运行数据整理、检修维修等数据。并且,这些管理数据是动态的,要不断将容器的基础资料、检验信息、主要失效模式等信息进行补充更新,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最终才能达成合理制定检验方案的目的[3]。因此,需要加强对容器技术档案的管理工作,在容器进入公司前期便对数据进行采集,并在管理过程对数据随时进行输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为分析容器的损伤机理提供有力支持。
        (3)精准分析容器运行情况,合理运用RBI技术
        虽然RBI技术相较于常规的检验方法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更适用于大型成套设备上,不适合在所有的设备上进行应用。因此,要对公司内的容器进行摸查,掌握容器的实际运行情况,分析哪些设备适用于该项技术,而不是单纯、直接地运用。
        同时,企业中的容器安全管理人员也要明确,RBI技术不是要盲目的延长设备检验周期,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容器安全性和经济性的统一,不能因该项技术的实施而全盘否定周期性的工作。
        4RBI检验技术实施的局限性
        在《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中明确提出,想要对压力容器进行基于风险的检验,首先要由上级主管单位或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对单位的实际管理情况进行评价,认为其具备管理此类压力容器的能力。目前,我国具备基于风险性检验的单位并不多,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普及。
        RBI技术的实施可以对容器的安全使用起到积极作用,但RBI技术是从国外引进的,不同国家之间的工业发展水平、设备管理能力不同,关键风险控制方向也存在差异。目前,部分风险评估软件沿用了国外的测评数据,与我国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存在不相符情况。因此,要在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背景下,在公司可接受范围内运行RBI技术。
        总结
        压力容器在管理中通常注重设计、制造、安装、事后维修和定期维护环节,会采用常规预防性的检验方式对容器进行检验。管理者在容器发生故障后,往往将如何恢复容器的使用放在第一位,缺乏对容器整体的评估,日常中也会出现容器带伤运行、容器超期服役的情况。因而,在压力容器使用过程中,判定容器的失效模式和损伤模式十分重要。国外的主流做法是进行基于风险的检验(简称RBI),通过运行风险评估软件,对容器可能产生的风险和后果进行分析,对风险等级进行排序,为制定检验策略和方法提供依据,优化传统的检验方式,最大限度避免过度检验和超期未检,尽快发现压力容器的缺陷,进而规避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海涛,梅雪松,施虎,徐学武.实验室压力容器管理方法的探索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12):285-287.
        [2]董红瑞.压力容器制造检验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控制措施[J].决策探索(中),2020(12):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