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以隆兴寺为例

发表时间:2021/5/2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   作者:景萌
[导读] 摘要: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及人们生活的需求,旅游开发也逐步渗入历史建筑遗产当中。
        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  辽宁沈阳  110000
        摘要: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及人们生活的需求,旅游开发也逐步渗入历史建筑遗产当中。但是过度旅游会对历史建筑遗产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研究对象为正定古城隆兴寺,主要从整体建筑布局、建筑空间结构以及人体的视线分析的角度出发,根据正定隆兴寺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现状提出基于旅游开发的保护性建议。
        关键词:旅游开发;隆兴寺;历史建筑遗产保护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旅游开发逐步渗入历史建筑当中,使更多的外来人员了解本地特色、增加文化交流,也为古城提供了发展方向。近几年,国内的许多人员开始了对于正定佛寺建筑的研究。本文研究正定隆兴寺基于旅游开发的建筑遗产保护的策略,使其更好地发挥社会作用,为后续建筑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1正定古城
        1.1正定的发展和保护现状
        建筑遗产是传递历史记忆的载体,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传递一种生活和文化状态的建筑[1]。正定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旅游文化名城,被誉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隆兴寺内拥有六项堪称“全国之最”的建筑。其中城墙、城门、城内路网系统及城中的古代寺庙、佛塔、石刻是其保护的重点[2]。
        1.2正定平面格局发展
        由清光绪时期、明末清初、唐宝应至明正统等阶段的正定城呈四门十字街格局,十字街将全城分为四个坊,各坊内均有“十字区划”法的残留[3]。
        2隆兴寺空间分析
        2.1隆兴寺发展历史
        隆兴寺初谓龙藏寺,它自隋至今,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积累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具有宗教的神秘色彩、浓厚的政治色彩及优雅的艺术与文学色彩[4]。如今隆兴寺已不是宗教活动场所,演变成了一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遗迹和旅游景点。
        2.2隆兴寺的整体建筑布局
        隆兴寺具有严格的布局,清晰的层次和明确的轴线关系。主要建筑位于中心轴上,形成层次院落。目前隆兴寺院内只有一个院落,现存建筑相对完整地保持了宋代佛教寺庙的布局。
        2.3隆兴寺空间结构分析
        2.3.1院落空间结构分析
        隆兴寺的主体建筑是礼佛的公共建筑,在主体建筑的东侧是生活用房。两者的尺寸不同,礼拜堂的建筑物很高,而生活区的建筑物很小。两部分所包围的外部空间也不同,礼佛区的院子相对开放,生活区的院子相对封闭。礼佛区内的建筑物沿中心轴对称排列,周围的外部空间也对称。院落有自己的围合性,又与其他院落之间具有连续性。生活区的庭院结构相对封闭,除院门外,庭院之间没有空间渗透关系。
        2.3.2摩尼殿空间结构分析
        摩尼殿建于北宋年间,金厢斗底槽平面,面阔七间,进深七间。大殿成四出抱厦(图1),这丰富了外观的同时增加了内部空间、扩大了礼拜空间。大殿的礼拜纵向空间几乎是副阶和抱厦空间的二倍,这使得礼拜空间更加的高敞。
 
        图1 摩尼殿立面图(作者自摄)
        2.4视线分析及行走感受
        隆兴寺的主要建筑是从南到北的照壁、天王殿(图2)、摩尼殿、牌楼、慈氏阁、转轮藏阁、大悲阁、御书楼、毗卢殿等,形成了“正殿高大而重院深层”的格局。
   
        图2 天王殿(作者自摄)                    图3 木牌楼门(作者自摄)
        从南到北沿着院落纵深方向,形成一个游客游览路线,从摩尼殿出来,便会看到木制牌楼(图3),牌楼两侧有两颗一千六百多年的槐树,这个牌楼形成一个空间限定,作为一个空间节点,预示着下一部分空间的到来。建筑体量的庞大、庄重给人带来一种肃然起敬的直接感受,也能在游赏的同时深刻感受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
        3基于旅游开发的历史建筑遗产保护
        3.1正定古城历史建筑保护现状
        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周围的小商贩也随之增加。隆兴寺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然而,旅游业的发展也给隆兴寺的保护带来了一些负担。首先,由于小贩的不规范行为,隆兴寺周围的环境变得嘈杂。其次,因为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周围涌现了许多古建筑,这些古建筑的风格各不相同,容易存在一定的误导性。
        3.2正定佛寺的保护性建议
        3.2.1城市历史文脉的修复
        任一历史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相处,都构成了城市结构的一部分,表达了城市的历史文脉。根据城市本身的文化特征,梳理城市肌理是延续城市文脉的一种常见方式。保护文化传统原则主要体现在保护过程中对历史文化的展示和阐释上[5]。
        3.2.2创造佛寺的个性延伸
        保护佛教寺庙不仅必须保护实物,而且还应积极保护从其衍生的文化活动。每年春季,正定都要举办一个以佛教寺庙为基础的庙会。在庙会上,当地人进行娱乐活动和佛教仪式。这些活动是正定古城的特征,也是对正定佛教寺庙外部文化的辐射。
        3.2.3积极做好古建筑保护的教育和宣传
        除自然因素外,古建筑的损坏还有人为因素造成的。从根本上说,古建筑被破坏是由于人们对古建筑的价值缺乏了解以及对其保护的意识不强。其实通过教育和管理这些都可以预防发生。
        3.2.4优化寺院周围景观视觉环境
        寺庙建筑由红色院墙围挡保护,但是却忽略了红墙外的景观,从而导致对景观运用的不足。应重视红墙外的视觉景观环境,种植更多的植被,同时设置一些供游客和当地人休息和娱乐公共空间。用植物景观来对建筑进行烘托,根据建筑风格、所处年代,以及植物四季花期来进行设计[6]。
        对整体景观视觉环境进行大力度地改造,将沿着街道的建筑统一改呈二层坡屋顶仿古建筑,建筑风格统一度高,但高度一致的仿古建筑,使街巷立面单一,人工改造气息有些浓厚;主干道大规模整修,原来随街布置的市场也进行了管制,全部清除,在道路两侧设置门店。整修过后的马路整洁宽敞,但是走在宽敞的马路上的有感觉一些空荡,应该种植树木或者设置绿化带等。
        4总结
        从正定隆兴寺整体建筑布局、建筑空间结构以及人体的视线分析入手,研究基于旅游开发的历史建筑保护,在保护过程中不只是对历史建筑围护结构本身的进行修复和预防性保护,更要做到对历史建筑文化、整体的建筑群、建筑空间结构做到保护,要考虑人的行为空间感受和人体的视觉感受。
        过度旅游也会为历史建筑遗产带来危机,需要采取一些手段进行预防。例如,在旅游高峰期严格控制游客人数,防止游客涌入破坏文物壁画和彩绘。加强宣传和指导,动员公众参与,提高公众对保护建筑遗产的认识和关注;进行单体保护的同时,加强片区保护,推动整体保护;加大对违规建设现象的整治力度;重点针对历史文化街区、隆兴寺等文物保护单位地带提出保护控制要求及实施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 汪晓茜.“诚”载过去——比较视野下解读当代建筑遗产保护和设计创作中的东亚思维[J].城市建筑,2018(01):52-55.
        [2] 刘萍.千年古郡正定城[N].河北日报,2013-06-14(009).
        [3] 赵献超.正定古城平面格局的复原研究[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7(06):6-22.
        [4] 程宇静.河北正定隆兴寺的文化特色及历史贡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0(02):49-55.
        [5] 郭启辰,钱毅,种璟媛.昆明太和宫建筑遗产的保护[J].居舍,2020(08):9+39.
        [6] 徐玉竹,刁艳.中国近现代建筑的保护与活化[J].山西建筑,2020,46(07):41-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