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奕敏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雅学校
【内容摘要】
一所新开办学校要实现内涵发展,必须有独特的文化构建,而优质文化建设反过来又会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学校在注重本色发展的同时,若能办出特色,有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力,才能成为好学校。本文拟从挖掘卓雅教育内涵,构建卓雅教育人才观,生成办学理念,卓雅教育实践活动探索,卓雅教育特色生成等方面阐述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促进新开办学校文化生成,提升教育质量的可行性和预期性,为学校发展作一些积极研究。
【关键词】卓雅教育 文化建设 内涵发展 特色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学校是培养人的主阵地,离不开先进的文化建设,而作为新开办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更要有特色、有品位的文化引领,才能促进学校优质发展。
一、卓雅教育的内涵
(一)卓雅教育主张尽性成长
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用单一智力评价一个人的能力太过狭隘,于是他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即通过九个不同的范畴对智能进行评价。他强调学校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只会在某一、两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而当学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进度时,不要让学生因此而受到责罚。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都有不同的潜力。卓雅教育主张尊重个体的差异性,给每个人最大的发展空间,让每个生命尽性成长,成为最好的自己。
尽性成长的前提是个体差异得到尊重,能够因材施教。大教育家孔子深谙此道理,因材育才,故而桃李满天下。我们培养学生,必须首先认识他们,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而予以适宜的教育方法与内容,这样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尽性成长。反之,本应在水中遨游的鱼儿,如果硬要它爬树,并因失败而否定它,就违背了教育的本质。
尽性成长还需要学校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多一点自由的空间,多一点理解与信任。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之余,构建多元的校本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实践探索活动,激发他们的潜能。这样,才能为每一位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提供更多的保障和可能性。
(二)卓雅教育鼓励求索创造
生命成长的过程,就是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相遇并发生对话,从已知世界向未知世界探索的旅程。学习也是如此,是超越既有的经验与能力,形成新的经验与能力的一种挑战。理想的教育不应该是知识灌输,也不是纯粹的技能习成,
而应是一场不断发现、探寻、尝试与创造的知识旅程。
卓雅教育呵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鼓励他们真正重视、体验与关注自然万物,不断接触新事物,并主动实践、探究,提高创造力。学生在此过程中,要学会勇敢面对挑战,顽强地应对困难,不断激发自我的潜能,成就更卓越的自己。
作为学校,需要给学生足够的舒展个性与才情的自由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此外,教育让教师在努力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同时,也感受到自身生命的价值,感受到智慧的不断充实,感受到创造的快乐。教师在促进学生创造的同时,也是在自我创造。可以说,教育的过程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的过程。
(三)卓雅教育重视生命品质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追求一种富有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卓雅教育鼓励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尽览世间万物,学会在大自然中、在待人接物中、在读书论学中、在生活的点滴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体验生命的无限趣味,感受人生的意义和诗意。
卓雅教育还鼓励我们提升自我修养。学校努力建设清雅有序、典雅大方的环境,培育举止优雅、谈吐温雅、情致高雅的师生。每一位师生都心灵纯净,气质非凡,谈吐不俗,格调高雅,各具神采。
二、卓雅教育的人才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一)卓识
1.博学识
博学识即丰富宽广的知识和见闻。学识,不仅在书中,更在大自然中,在生活里。因此,博学识一要博览群书,以增长知识,润泽心灵;二要广游山水,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闻。要博取众长,才能拥有广博的学识。
2.善探究
善探究即善于探索研究。探究是发展和成长的重要路径,我们鼓励学生保有好奇心,积极探寻各种现象里的奥秘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大胆尝试,动脑去思考,动手来验证,在思与行中去全面地认识他所感兴趣的领域,获得长足的发展。
(二)卓艺
1.强身心
强身心即拥有强健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拥有强健的身体,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作息规律、讲卫生、爱运动等;健康的心理需要人格完整,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有积极的追求,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应变能力。
2.精技艺
精技艺即精湛的技能和艺术表现。鼓励学生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科技或艺术上培养一项以上的专长,这样一方面可以增添生活的趣味,更好地感受生命的美与趣,另一方面也为将来的人生走向提供更多的选择。
(三)雅品
1.正德性
正德性即端正的道德品性。正所谓“人无德不立”,道德品性是人的立身之本。正德性从大的方面讲要热爱祖国,拥护祖国,为实现中华的腾飞贡献力量;从小的方面讲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善待身边的人,爱护自然万物。
2.勇担当
勇担当即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具体而言,倡导学生小则能为父母分担家事,为班级分担事务,为学校承担事务;中则能为社区建设、家乡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大则能为国家乃至天下(国际社会)承担事务、创造价值。
(四)雅行
1.守礼规
守礼规即遵守礼仪、规矩。学生要衣冠整齐、谈吐高洁、举止文明,有礼貌、礼仪;学生要有规则意识,言行上既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学校的规章制度,也要遵守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准则,维护公共秩序。
2.明处事
明处事即清楚利落地处理好人、事、物之间的关系。一是要具备“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下,能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有效实施;二是为人通情达理,能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合作。
三、办学理念:立卓雅根基,育时代英才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所以,南雅学校把将学生培养成新时代的杰出人才作为目标,致力于唤醒学生个人天赋,激励其持续努力、追求卓越,实现自我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而言,南雅学校以“卓雅教育”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引,通过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氛围浓厚的班级文化等途径培养学生,使其博学识、善探究、强身心、精技艺、正德性、勇担当、守礼规、明处事,使其具备“卓识、卓艺、雅品、雅行”的特质,这样也就牢牢地立下“卓雅”的根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成为雅正之人,并将逐渐认识到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发现自我的天赋和长处,找到他们“可以伟大”的地方,并在在通往伟大的道路上行动起来,成就更好的自己。
相信打下良好“卓雅”根基的南雅学子终将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实现自我目标,成为时代英才!
四、卓雅教育实践活动探索
(一)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学校坚持,从去年开始,在升旗仪式后学生齐唱校歌《绽放光芒》,学校公众号开设专题反映学生活动的栏目;利用校园广播站等多种宣传媒体对学生开展专题宣传教育并有记录;每周落实主题班队会并形成制度,定期活动并记录在案。
1.每周一的升国旗、国旗下讲话制度,升旗仪式后学生齐唱校歌《绽放光芒》。
2.学校公众号开设专题反映学生爱国活动的栏目。
3.利用校园广播站等多种宣传媒体对学生开展专题宣传教育并有记录。
4.爱国主题阅读活动。
学校每年拔出专用经费,添购新图书资料和报刊杂志,充分利用中午、傍晚时间向学生开放阅览室,落实图书馆每周每班一借,并填写借书登记表,提高图书资料的利用率。各班都设有图书角,同学们把自己看过的书带回来放在班级图书角,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做到好书交换看。组织开展“书香校园”活动,每年举办“我爱国,我读书”读书节,利用讲座、演讲、征文等形式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假期组织开展读书活动,开学后上交读后感、读书笔记,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习惯。
(二)阳光体育活动
学校以体育艺术2+1大课间活动为抓手,体现和发挥卓雅教育的团结协作、坚忍不拔的积极作用。学校长期坚持“体育、艺术2+1项目”训练,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三)社团活动
除了常规性的校园实践活动,学校将努力践行番禺区四大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读书活动、科技活动和辩论活动)。学校拟组建书法组、美术组、篮球俱乐部、棋艺组、科技兴趣小组、电脑绘画组、辩论队、舞蹈队、健美操、合唱队、仪仗队等学生社团,开展各类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率。
五、卓雅教育特色生成
党的十九大提出,教育改革应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而在现实工作中,德育往往面临着“政府推进难”“学生实践难”“理想和现实脱节”等问题。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德育的熏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此,笔者将贴合德育改革的方向、学校文化体系、实施的可操作性等方面,对番禺区南雅学校现今的教育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一)加大校本教材研发力度
学校课程是德育建设的载体,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它是学校育人目标的体验,能把德育的整体要求融入课程建设的全过程,而校本教材的研发正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关键所在。为推动学校德育进一步发展,番禺区南雅学校加大了校本教材开发力度。
(二)丰富德育特色活动
德育活动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必须摆脱应试教育和形式主义的束缚,立足于学生的成长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积极有效的活动方式引领学生的德育实践,才能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使学生拥有美好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和完善的人格,才能真正发挥其德育功效。
(三)创新特色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共同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它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是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物质文化;“软文化”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以及行为文化。
创建特色班级文化,需立足于此并高于此,充分发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对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正向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社会小细胞的学校,更要在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等方面多作努力,用先进理念促使学校优秀文化生成,让学生以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
参考文献:
[1]韩春红,沈晔."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现实困境及机制建设探究." 中国电化教育 .02(2021):8-13.
[2]."立德树人,做幼儿德育的深耕者." 中国机关后勤 .02(2021):40-42.
[3]唐爱民,王浩.劳动教育与学校德育的融通:意蕴与路径[J/OL].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6[2021-03-04].
[4]张香兰.当前中国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4)
[5]叶飞,檀传宝.改革开放30年德育理论发展脉络探析[J].教育研究.2009(01)
[6]班建武,檀传宝.改革开放30年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变迁与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08(24)
[7]冯婉桢,檀传宝.改革开放30年的中小学德育政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8(12)
[8]孙国友,黄孙庆.改革开放之德育研究三十年:进展与趋势[J].基础教育研究.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