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凤
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莫村中学 广东 肇庆 526633
近日读《季羡林生命沉思录》时,读到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我顿生感悟:我们的课堂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呢?也许每个教师都在努力追寻课堂教学的完美无缺,可往往事与愿违,一堂课下来,总要留给我们或多或少的遗憾······
记得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全国最著名的教育家叶澜教授讲:“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的确,一堂课下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看,看法是多种多样。单就学生的角度来说,不同的学生同样也有不同的收获和困惑,或许,这节课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来说,很适合,但对于另一部分学生也许就不适合了。或许有时并不是学生没有认真听,或是你的讲解不到位,而是由于某个个体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你的某种讲解方式他比较难接受。所有的这些,都说明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不完美才是它的真实存在。
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教学过程当做一种理想完美的状态来设计,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教学过程教学方法都是预设好的,甚至于每个教学环节各安排几分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各设置哪几个问题,每个问题需要几个学生回答等等,都事先设计好,一环扣一环,它都是围绕着如何教而展开的,这样的课堂好比是一场交响音乐会,所有的学生只需要而且也必须听从讲台上老师的指挥。
由于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权威性和绝对性,过分强调教学的预设性,使教学变成了知识灌输的过程,这样精心设计的课堂,这样把学生当做知识容器的课堂,也许上课老师会没有遗憾,但是,我们需要这样的课堂吗?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吗?
听说过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上海一位物理特级老师上了一堂我们认为很精彩的公开课,老师提问切中要害,学生对老师的发问流畅、准确地回答,预设的教学环节刚结束完,下课铃随之响起。中国听课的专家和老师都认为这是一堂无懈可击的完美的课!而听课美国专家并不以为然,甚至很困惑,继而问道:既然学生都会了,你们还教什么?为什么学生没有问题?一语惊醒梦中人!多年来我们追求的所谓“完美的课堂,原来恰恰是问题最严重的课!
确实,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过分注重教学的预设而忽略了课堂的生态生成,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一直是教师们不懈追求的完美目标,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这种在教学预设上长期“完美主义,使课堂教学在普遍意义上陷入了这样一种状态:教者习惯于从既定的教案出发,用一连串的问题牵着学生,害怕学生跳出自己预设的圈圈。这样的课堂也许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但学生却如同折了翅膀的雄鹰,难以展翅高飞。
新课堂改革积极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的动态生成。在教学中,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会生成新的想法和各种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理清学生的思想脉络,看准学生思想的症结和可能的走向,随时调整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动态生成性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让学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读,真正体现了当今课堂教学的新理念!虽然课堂的生态生成恰恰是我们所无法预料的,它在带来精彩的同时肯定也带来遗憾,甚至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丧失程序上的完美。但是正是因为它的“不完美”显得真正的“美”来。课堂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更应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真希望我们的课堂做到“预设与生成共舞”!
“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不完美,也许是一件好事。正因为“不完美”,才督促我们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勿需苛求完美,但要学会关注,捕捉,反思每堂课中的遗憾,并努力寻求方法弥补遗憾。最后,我要说:带着遗憾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但是我还要说,这决不能成为我们对一堂课不负责的借口。有遗憾无所谓,但如果不去弄清楚为何而遗憾,不去找寻弥补遗憾的方法,那也许就只好永远遗憾下去。
让遗憾成熟我们的课堂,愿我们每位教师在遗憾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