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叶
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新泉小学 037001
摘要: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为核心,着重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使学生具备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其中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和目标。本文从语文素养的含义出发,提出了一些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策略和方法,以充实核心素养教学方面的理论研究。
引言: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是促进学生在语言、思维及创造力和文化传承方面的发展。核心素养既是国内教育改革的灵魂,也是国际教育研究的总体趋势,而小学教育是学生整个人生的教育阶段的奠基石。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已成为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渗透核心素养教学
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中,更好地掌握所读内容。良好的阅读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习对文本阅读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在教学前,对教材阅读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教师应以文本内容为基础,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和小学生的认知特征来创设情境。这样的情境才能贴近文本内容,让学生可以快速进入其中,便于教师进一步渗透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
例如,开展《富饶的西沙琼岛》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展示地图和学生互动:“我们今天要去一个美丽又神秘的地方——西沙群岛,你们知道它在哪里吗?”教师引导学生在地图中指出西沙群岛的位置,同时出示西沙群岛多姿多彩的图片和短视频。“现在我们开始西沙群岛的秘密旅行吧,你们想要一起来吗?”学生被美丽的海滨风光所吸引,很快被带入情境中,对文本产生阅读兴趣,课堂气氛热烈。教师由此开展核心素养的渗透教学,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
语言的表达与运用是一个人对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现形式之一,良好的语言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素养和能力。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自主学习生字生词,同时文本的关键词汇和语句,引导学生细细揣摩和品味,从而掌握文本的文字特点和运用规律,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积累言语经验。
例如,在开展《花的学校》的教学时,这是泰戈尔的一首名诗,语言动人,充满童趣和想象力,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和学习。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文本富有童趣的语言,如“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教师要让学生抓住“走过荒野”“吹着口笛”等关键词,来体会拟人修辞手法带来的写作效果,帮助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
三、设计有效的文本阅读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发展能力
思维发展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之一,思维发展能力是指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概括分析等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对文本形成更深刻的见解。如何通过阅读来提高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语文教师可以尝试设计有效的文本阅读问题。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让学生主动探究与思考。阅读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比单纯的阅读更加高效。语文教师在教学前要细细研读教材文本,挖掘文本中的思维要素,设计一些探究性强的问题,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在,在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提升学习的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在开展《去年的数》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基于文本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如“大树在离开时是怎样的心情,如果它见到鸟儿,可能对小鸟说些什么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
四、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
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组成要素。如前文所述,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作为一种富有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富有文学美,具有文学作品特有的魅力和美感。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还要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感受文本蕴含的语言美和内容美,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力。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力,需要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将泛读、精读、朗读、批注阅读等多种阅读方式灵活应用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适当的阅读方式来理解和把握文本,感受不同类型文本蕴含的美感,如散文类文本优美的语言描述、小说类文本动人的情节、诗歌类文本的意境美等,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在开展《花牛歌》的教学时,这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教师应先让学生泛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再让学生自主朗读文本,通过多次朗读感受诗歌文本蕴含的美好意境,体会文本的语言美感。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诗歌,和学生交流作者的用词和修辞手法。精读既能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诗歌的意蕴,又能让学生感受诗歌巧妙的用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由此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
五、从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出发,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和理解能力
文明的社会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中华名族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传承传统文化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想促进文化传承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翻阅相关资料,带领学生走进古代文人的世界,接受古人的人文精神熏陶,将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了解字词含义、文本大意的基础上,分析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挖掘文本蕴含的思想内涵和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对作者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由此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在开展《山行》的教学时,这首古诗语言难度不大,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查找生字生词,了解古诗大意,再对一些重点词句进行精讲,如“斜”“生出”,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画面美,使其感受传统古诗词的魅力,由此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和理解能力。
结语:教育家斯冰塞指出:“正确地进行教育,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而是一个复杂和困难的任务。”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已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但核心素养的养成不是短时间就可以达到的,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点滴渗透。语文教师要透彻理解核心素养的内容,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积累语言、掌握语言技巧、培养阅读习惯、组织运用语言等方式渗透核心素养,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