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鑫 董杰
驻马店市第二十三小学杨冰 463000
摘要: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则源自生活。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可以在生活与语文之间铺设交互桥梁,让学生在感知、体味、探索生活美好的过程中领悟语文魅力,获得认知提升与需要满足。而且,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可以使诸多抽象的语文知识、内容、问题等得以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呈现,更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认知潜能的开掘。因此,教师在实施小学语文教学时,应以生活化教学为辅助,加强对与教学内容关联密切的生活资源、素材、元素等开发、探寻、挖掘,让学生在生活与语文的过渡、迁移、关联、衔接中深度理解语文内涵,更好学习语文知识,切实塑造核心素养。同时,生活化教学作用的发挥,则更为贴近学生认知特性,对小学语文教学效能提升与学生综合素养塑造提供助力,将语文教学推向深层次、宽泛性领域。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实践;研究
生活化教学主要指以生活化素材、资源、活动等为辅助,通过对各类生活元素的借助与开掘,来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活动、落实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更具生动性、趣味化、多元性的认知视域内获得认知能力的提升与发展需要的满足。生活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践行,势必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注入新鲜血液,让很多教学活动的开展更为生动鲜活、更加丰富多彩,以引导学生自由遨游于语文知识的海洋,自由思考、深度探究、充分感知,领悟语文学习的喜悦,感知语文知识的快乐,将语文认知领域的喜怒哀乐、见闻思感投射至更为宽泛的认知领域,全方位、多视觉学习语文、应用语文,开启全新认知发展旅途。因此,教师应以践行生活化教学思想、理念、要求为载体,加强对其应用至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必要性与现实性的研究,科学搜集生活素材,充分整合生活资源,有效落实生活指导,将语文教学引入更为宽泛的认知领域,以达到全面提升教学效能,更好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目的。
一、在教学内容中发掘生活元素,引导学生感知语文之魅力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现象、案例等,都可以站在语文视觉予以解答、感知、认知。而学生在发现语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认识语文的基础上去体悟生活的过程,则是其对语文素养再深化、再加工的过程,更利于对学生认知潜能的激活与核心素养的塑造。因此,教师应以具体教学内容为载体,通过对生活化素材的引入,就教学的路径与视域予以拓展,让学生将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交融至语文课堂,以别样视觉感知语文之魅力,获得兴趣的培养与视域的延展。而且,学生在借助生活经验、生活感知探究教学问题、理解教学内容、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其课堂主体地位自会得到切实凸显,更利于教学效能的提升,也会促使学生思维力、理解力、认知力的发展,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自会更加充分、深入、高效。例如,在开展《日月潭》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交流、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名胜古迹、旅游胜地等,在回味中将学生引入课文之中,和教师一起开展课文学习,于无形之中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而在学生完成课文学习后,教师在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充当“导游”,就自己所了解的课文中的“日月潭”的景点、特色、韵味、风采等向老师和同学分享,在充满欢声笑语的生活化课堂内促进教学效能提升。
二、在生活场景中落实教学指导,促使学生探究语文之价值
语文是借助语言、文字来传递、记载、反馈信息的工具。学生通过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将其加工成更为抽象的认知,并衍射至现实生活领域,使生活与语文之间的衔接更加紧密、关系更为亲近。
因此,教师可以即时就生活中的诸多场景、情节、现象等予以加工、再现,并引入课堂,来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近距离感知与体验、探究与思考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语文知识的学习。而且,在很多生活场景的刺激与驱使下,学生之间的交互将更加频繁,其在说一说、读一读、品一品、演一演的基础上自会获得更为充分、深入的认知,语文教学的针对性与延展性也会得到切实增强。例如,在开展《青蛙看大海》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展示现实生活中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场景:科学家在科学实验中,通过一个个小人物的完成,最终获得成功;运动员在技能训练中,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最终打破记录。随后再组织学生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情景剧,让学生就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予以展演。在生活与语文的交互中实现帮助学生感知语文之价值,获得认知之发展。
三、在实践体验中拓宽教学路径,推动学生体味语文之内涵
生活化实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探究、感知、体验的机会,以切实拓宽语文教学路径。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情感知中获得认知能力的提升与语文素养的塑造,以促使学生在利用语文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中诱发认知蜕变,切实提升其思维、认知、理解能力。而且,学生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其对于语文教学内容的学习与感知自会更加深刻,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必将得到全面增强。因此,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延展性、开放性的生活化实践活动,来组织学生去思考、品味、感知语文,切实提升其实践应用能力,在丰富的认知体验中领悟语文之内涵。例如,在完成《负荆请罪》教学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改编,将其设计为短剧,然后设置实践任务,让学生在课外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利用生活废旧物品来制作不同角色所使用的道具、服饰等,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又如,针对现实生活中充斥的诸多“时髦”广告词中用语不规范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来充当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用词、用语不规范的现象,实现对其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的培养。
四、结论
总之,生活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的应用与践行,已成为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学得以更好开展的必然趋势,且更为贴近学生的认知特性与发展需要。而且,在生活化教学的驱使与引领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延展性、趣味性、发散性自会切实提升,学生对语文的感知、体味、领悟、学习也会得到切实增强,更利于其育人目标的达成与教育作用的发挥。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语文认知能力都会得到充分发展,以实现对其视域的拓展与潜能的激活。因此,教师在借助生活化教学实施小学语文指导时,应以学生实际为基础,加强对各类有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生活资源、素材、元素的利用与开掘,并将其灵活衍射至学生认知领域,以切实增强小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与发散性,为语文课堂注入新鲜血液与更多生机,切实增强教学活动、过程、环节的生命力、感染力、影响力,使学生在生活与语文的迁移、过渡、关联中更好提升自己、发展自己,获得语文认知能力的充分塑造。
参考文献:
[1]林梅琴.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J].教师,2019(34):32.
[2]圣霞.情景教学与弹性课堂组织模式的思考与实践探究——以“生活化”教学的小学语文课堂为例[J].考试周刊,2019(82):59-60.
[3]谭宪孟,吴兰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和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9(37):19.
[4]王佳润.贯彻“行知”思想 “活化”语文课堂——中段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19(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