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光举
湖北省荆州区李埠中学 434027
摘要:新课改在深入实施过程中明确指出,素质化教育理念对于小学教学极其重要。在人的学习阶段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启蒙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符号化思想的渗透,不仅能为学生今后各项数理相关学科建立符号化思维模式,还能在现阶段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及理解力,改善老师的教学质量与水平。本文将结合具体实例,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符号化思想的渗透进行进一步探讨,以期更好的实现素质教育下的符号化思想渗透,推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实现质的飞跃。
关键词:小学教学;数学;符号化;思维能力;逻辑能力
引言: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同学们不仅要学习相关数理知识,还要求老师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建立相关数学思维基础,相较数理知识作为数学基础而言,数学思维方法更像数学学习中的灵魂。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好的思维方法的建立,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师们应重视数学思维方法的决定性作用,并将其作为主要教学重点,而非一味灌输数理知识,应付初等考试等。符号是小学数学中最常出现的,符号化思维也占据了小学数学思维学习的大片江山。基于此,下面将探讨几点在教学中渗透学生符号化思维的策略与方法:
一、教学过程中强调符号化学习,帮助学生养成学习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新课标所提供的教材,已实现了初步的“符号化”,理论教学描述中夹杂着各种数学符号如:字母符号“x,y,z”;阿拉伯数字如“1,2,3,4”;几何图形如“直线L,线段AB,高H”;运算符号如“加(+),减(-),乘(×),除(÷)”;关系符号如“=,>,<”;结合符号如“(),[ ],{ }”等基本常见符号。教师要积极利用课本便利,充分结合数学符号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在首次接触符号化学习的过程中就形成“符号代替文字”这一数学思维概念及学习方法,俗话说“21天就能养成一个好习惯”,课本学习的过程同样也是教师带领同学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教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首先就是符号化学习习惯,从认识记忆不同符号代表的含义,到学习符号的不同组合所反映的各种信息,以及不同情况下符号所产生的不同变化等。往往数学学习中的符号都不是单一出现的,而通常是成群结伴的出现,且不同的组合具有多重属性及意义,学会找到其中的关联性,将符号在数学学习中活学活用,才能逐步提高小学生的符号化数学思维能力。细化教学步骤也是必要的一环,从理解数学符号的含义及实质,到正确规范的书写符号、结合符号答题,细化的数学符号教学有助于小学生符号学习能力及习惯的培养,有助于符号化思维的渗透。数学这一学科的系统教学,对于小学生们来说是首次接触,教学过程中实现的“符号化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符号的印象,形成数学符号不分家这一学习习惯,在日后的学习中自主自觉的培养符号使用能力与熟练度。
例如,我们在学习加法运算、乘法运算及其相关知识时,课本上一定会出现“+” “-” “x” “÷”这四个典型的运算符号,以及被运算的对象数字符号“1,2,3,4”或字母符号代替的未知数由“x,y,z”,除此之外,由于符号的非单一性,极有可能还会出现关系符号“=,>,<”和结合符号“()”“[ ]”“{ }”。正是这些多种多样的符号构成了数学学习中最基础的运算等式如:1+2=3。在学习运算法则时,教师就应有意识的先教会同学们这些涉及到的数学符号有何含义及实质,以及如何运用。然后在教学过程中,以身传教,用数学符号代替曾经的文字描述,帮助学生在学习运算法则时就将数学符号作为基本手段和条件反射下的使用习惯。实现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符号与其含义的无差别转化和透彻理解,这应当是每个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目标与最理想状态了。
二、结合生活实际案例,提升小学生符号学习兴趣
很多小学生处于学习启蒙阶段,刚开始接触课堂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对抽象的数学学习兴趣不浓厚,小时候的乘法表是很多孩子的噩梦,相比一个个宛若天文的数学符号例如加减乘除,操场上的蓝天白云,甚至桌上爬过的一只小虫子都可能更吸引他们的精力与兴趣。小学生们,也通常很难有天赋和悟性,自主自觉的将数学课本中所谓的符号化思维,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结合起来,感受符号化数学思维在生活中的魅力。因此,除了课本中给出的规范数学符号外,教师们还可以结合生活案例背景,设定相应的情景,或引入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情景,教学时结合一些具体例子,以此加深学生对符号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当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和关注的热点话题被老师的课堂赋予知识魅力时,能极大的激发小学生探索世界,汲取知识的热情。这样结合生活实例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小学生在快乐学习中了解符号的含义与实质,建立初步数学符号化思维模式,还能引导学生将符号化思维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大小问题,自发形成学以致用的良好学习习惯,活学符号、活用符号。
例如,对于正在学习运算法则的学生,老师在教学运算法则相关知识时,就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相关现象为学生解答。例如小红在一个篮子里放进一个苹果,小明又放进了两个苹果,最后篮子里总共有三个苹果,这样的例子教会学生“1+2=3”这一加法运算法则。还有将一个正方体纸箱平均的划分为九宫格,每个格子放进一只小白兔,最后大箱子里总共有9只小白兔,以此来教会学生“3x3=9”这一乘法运算符号背后的真实意义与实质。以诸如此类的许多学生日常接触的生活现象作为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符号学习的思考及兴趣。借助数学符号,用身边的例子作为课外拓展,生动的数学课堂为小学生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也为他们使用数学符号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埋下了种子。教师还可以呼吁学生们在周末闲暇时间,与父母一起去实地亲身感受数学的魅力,例如周末布置一项作业,内容是陪父母逛超市购物,由同学作为小管家计算家里的开支情况等等。这些趣味的教学方法,虽然属于课外拓展教学,但往往取得的效果甚至高于课堂上枯燥的知识传导。
三、严格遵守规范化书写,增强学生符号化思维严谨性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出现了许多各种各样的学习工具,但对于广大幼龄学习者来说,书面化表达仍是学习和考核的主要手段。传统课堂中,老师的数学教学工具通过黑板板书、老师口头讲解等简单的相关教学方法来完成。这就极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细节,引导学生养生符号的规范化书写习惯,因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符号应用是不可或缺的,小学阶段的目标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许多学生数学能力薄弱正是源于其在符号思维上的缺乏,符号知识基础不够扎实,在数学符号上的转化能力与互译能力较弱。要想建立小学生的符号思维方式,首先就要以严谨的方式开展教学,规范小学生的符号书写,在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严谨、认真、科学的学习态度,而不是马虎了事、得过且过这类不良学习习惯。
例如,在学习小数的时候,相信很多同学都对“小数点”印象深刻,但很多学生在日后更具深度的数学学习中却时常犯低级错误,忘记加小数点,或者加错了小数点。这类低级错误往往被我们冠以“粗心大意”“不拘小节”的借口,但实际上,这正是源于小学时期没有建立一丝不苟的符号思维模式,使得符号在学习和使用过程中遭到忽视。这时,就非常需要教师的规范化教学,不仅仅是小数点要放在哪些数字之间,教师们还要规范到小数点要放在数字的右下角,因为后期还有不同的点放在不同的位置代表了不同的含义。
结论:小学数学符号化思维教学需要多元化、自主化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来帮助小学生从小养成活用符号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课外拓展作业增强学生使用符号的兴趣,还要规范符号的书写方式,帮助小学生建立严谨的符号思维,以此提升符号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景林.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J].新课程(综合版),2019(10):88-89.
[2]宋丽娜,宗凯鹏.符号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以《用字母表示数》为例[J].新智慧,2019(18):80.
[3]朱萍.符号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科普童话,2019(2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