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5/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4期   作者:马咸金
[导读] 要教好小学数学这门学科,教师必须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马咸金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高铁新区学校   青海海东  810699
                         
        摘要:要教好小学数学这门学科,教师必须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他们通过主动探究和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促进他们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中进行思考,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使他们有效掌握课堂上的学习内容,真正地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本文就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讨论。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感知、表象进行分析、概括、归纳而获得事物本质的能力。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强弱,不仅与知识理论、水平有关,而且与思维方式有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本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了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小学教学中数学的意义
        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仅重视了表面的数字运算,却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对数学学习内容理解、掌握,必须要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而掌握了这些能力,可以为培养其他学科所需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所有的学科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
        2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2.1?重视口头表达。促进学生思维
        教学实践可以证明,用双眼看的思维效率最低。用手写的思维效率较高。而用口讲的思维效率最高,有许多思维过程的飞跃和问题的突破正是在讲的过程中实现的。通过讲。可以将知识点系统地联系在一起并促使认知水平向较高层次发展。就比如,一名学生会做一道题并不是最高水平的体现。会用口讲解出来才是高水平的表现。如教学低年级“认识球、圆柱”时,我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各自的特征后,分别举出生活中的球体和圆柱体,有些学生说,鸡蛋是球体的,因为可以滚;还有学生说,茶杯是圆柱体,因为它的上下面是圆形的……这些例子能显示学生的认知情况,突出学生思维中的障碍。教师再在学生讨论后作出肯定与否定。并进行补充,从而使学生重新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和正确的思维。
        2.2?善于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维发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引导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提升学生数学技能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学习自主性不足,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教师教什么才去学什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善于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举一反三,以便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维短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例如教师就可以将学生所在的班级作为问题设计的对象:在年月日认识的时候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日进行教学,在时分秒教学的时候可以运用班上钟表进行演示,在教学除法知识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将班上同学进行分组训练,在教学面积计算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去测量书本、课桌、教室的面积……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现象,解决身边的数学难题,探究身边的数学规律,以便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技能。
        2.3?引导实践运用,推动学生综合思维技能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对于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忽略学生实践技能的锻炼,导致很多“高智低能”的悲剧发生。作为一项基础学科,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计算、学会做题,而是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实践技能与知识认知能力,实现他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真正意义上的推动学生综合思维技能的提升。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运用,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及时的转化为实践技能,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深化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数学知识指导学生实践也能够提升他们学习的成就感,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对于生活的指导价值,提升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综合感知。
        2.4?运用比较辨别,启迪学生思维想象
        如在教学了数的整除的知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一个大于10的数,被6除余4,被8除余2,被9除余1,这个最小是几?”应该说这道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求解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比较题:“一个数被6除余10,被8除余10,被9除余10,这个数最小是几?”这道题学生很快能求出答案:这个数即是6、8和9的最小公倍数多10,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然后我引导学生将上面一道例题与这道比较题进行比较和思考,学生很快知道,上道题只要假设被6除少商1余数即为10,被8除少商1余数也为10、被9除时少商1余数也为10,因此可迅速求得这个数只要减去10,就同时能被6、8和9整除,而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这样通过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比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5?以学生为主勤于动手,启迪思维
??读书千遍,不如动手一试,数学中有许多诸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图形,他们的变换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而动手制作就可以简单易懂地解决这一问题。数学活动课为学生们提供了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活动课的形式,只要应用恰当,就能很好地辅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在数学活动课中,学生成为了活动的主体,课上不再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摸索实践,在活动当中体会和感受,启发思维。笔者在数学活动课上,让学生充分发挥,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去画、去摆放、去拼、去讨论……实现自主学习。在讲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节时,我在课上给学生分发了一些小棒和接头顶点,让学生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各自的特征,分成几个小组组装正方体和长方体,学生通过实践发现,组成正方体必须要12根长短相同的小棒和8个顶点,而组成长方体则需要12根小棒中只要三组4根相同的小棒和8个顶点,通过具体操作,学生们不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结构特点,还找到了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省去了几何推导的麻烦,充分体现了实际动手操作为数学带来的便利,自然而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结束语:
        总之,数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科学知识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的、开放的教学情境,挖掘教材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探究动机,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要创造一片广阔的天地,给学生一定自由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从而使其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J]. 王冬元.好家长.2015(07)
        [2]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 朱阳金.教育教学论坛.2014(40)
        [3]浅析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 杨波.新课程(下).2014(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