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敏竹
苏州市常熟市梅李中心小学 215500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就是华夏文明历史演化而汇集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要逐步开展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文化素养的熏陶的教学活动,让小学生在生命的成长阶段就能够更多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在文化自省中树立文化自信。本文立足于实践性,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间维度,自学、教授、自省三个实施方略,希望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植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沃土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
中华传统文化就是华夏文明历史演化而汇集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新时代以来,教育逐步走向了文化自信与文化自省的层面,越来越多的文化瑰宝走进了小学生的视野之中。[1]新修订的大纲也明确提出将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这就意味着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要逐步开展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文化素养的熏陶的教学活动,让小学生在生命的成长阶段就能够更多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在文化自省中树立文化自信。
树立文化自信的方法有千种万种,而在小学教育当中受限于学生知识水平与阅读能力,其实做到让学生们很好的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有一定困难的。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之后,逐渐总结出了一套适用于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渗透式教育方法。这一套方法符合一线教师的要求,立足于实践性,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间维度,自学、教授、自省三个实施方略,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植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沃土中,希望通过这一系列、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构想,真正将传统文化带入当下的语文教学之中,让祖国的未来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一、课前自学,预热传统文化之肌理
中华传统文化与现在的语文内容相比,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尤其是在小学低年段的学生看来,有一些传统文化的内容,比如文言文,确实如同天书一般。但是一旦学生仔细深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就会不难发现它们与现代汉语相比有差异,但并非十分悬殊,五六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在老师的一两处提醒后,自主阅读传统文化中最难的小古文,因为中华文化始终没有中断,我们的文明自古至今,都有一种延续性。当学生在探索它们时,尘封的记忆就会逐渐在学生的脑中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2]
所以教师在课前需要做的,就是放平心态、积极引导,尤其是在阅读那些非常标准的传统文化相关的课文中,更加要注意引导的重要性。举一个例子来说吧,在统编本五年级上学期有着这样一篇叫做《将相和》的文章。这是一篇非常传统的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相关的课文,虽然名字叫做《将相和》,但实际上故事内容包含着《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在布置学生预习的时候,千万不可以直接简单地布置读、写、抄词语这类任务了事。可以适当的设置预学单,但切记不要将预学单作为上课内容的先导,而是要将它作为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我们就从这篇文章最核心的《负荆请罪》来说一说,在预学单的设置过程中,可以分几步走:第一,适当的放入廉颇与蔺相如的人物介绍,点明两个人的重要作用,或者通过他人之口(秦王)说明——强秦之所以不敢用兵于赵国的原因,是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要让学生始终记住这俩人可以说是势均力敌的。第二,让学生在预学单上面写出这两个人有哪些中华古代文化中的伟人一样的个性。他们有哪些你在别的故事当中,也有看到过的优秀品质。这样布置预习任务之后,让学生阅读时,就能够从前面的《完璧归赵》与《渑池会》当中总结出这两个人物的厉害之所在。同时,学生在自己思考或者是借助其他资料的搜索,就能更加能了解中华名族文化中谦虚忍让、知错能改,以天下事为己任的高尚道德品质。在了解了这部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肌理内容后,在进行正式上课就不会那么困难了,甚至可以说还有促进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进行良好的教育,就要尤其注重我们教材中关于传统文化的重要课文,这将会是我们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可以说,如果教师很好的把控住传统文化课文的教导,那么这方面的先导教学也就做好了一半。同时在预习的前提下,通过教师精巧的预学单设计,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品质与学生之前学习的中华文化故事相连接,那么尘封在学生记忆深处的中华文化肌理就会自然而然地被预热,最后呈现在积极而主动的预习之中,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课中教授,构筑传统文化之眉目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教学成效是最明显的,犹如在看到别人时,首先打量的是一个人的脸,而真正传递人们心灵感受的往往是那一对摄人心魄的眸子。在课堂教学中,用传统文化来教授内容,其实就是在构建一门课程的眉目,它能够具体直观地给予学生认识。
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有着极强哲学意味的散文《丁香结》时,这篇文章的作者宗璞用优美的笔触写出了丁香花虽然象征着愁怨,但却是人世间最为美丽的花朵。其实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多篇关于丁香花的古代诗歌,他们或多或少都把丁香比作成为一个永远解不开的死结,让人很是忧伤。而我们在学习完了这样一篇课文之后,会发现其实丁香花也可以有着偏正面的理解,所以在深化课文内容之后,我开始引用李商隐、陆龟蒙等人的诗歌名篇,来让学生进行分析与体会。要求学生说出你觉得哪一种手法写得更好,或者你觉得丁香花到底代表的是仇怨还是幸福,并且允许同学们自由讨论。很明显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谈论一个如此高深的哲学问题是学生无法一下子理解的,按照他们一贯的思路,课文当中的内容是不会错的,但是,与之作对比的人也是中国古代中的文学大家,那究竟谁对谁错呢?很多学生,就开始犯难。其实这无形中正锻炼了学生们一种辩证思维的能力。之后我又列举了李商隐、陆龟蒙等几人的个人故事,将中华文化当中丁香结的文学内涵告诉了学生,他们在联系这部分内容,把宗璞的哲学观念加以深化,就不难理解——其实在课文中丁香结是一体两面的情感具现化,他虽是带着忧愁的,但却不抹杀其带给人类幸福的意义。在课文中,列举简单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通过教师侃侃而谈的讲述,既能让学生知道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特征,又有利于他们理解课文中的具体意象内涵,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着极大裨益的!
其实,语文课堂教学正是学生精神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在其间用广阔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作为手段也使得这样的教学承载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它是古老文化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和中华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教师凭借课中的传统文化教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更深层次的语文内涵。[3]
三、课后自省,升华传统文化之灵魂
在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应当辅以相应的课后习题与作业,来完善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学后之学,把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升华、自省,真正把一种传统文化学习的内核映入自己的灵魂之中。
小学语文教师使用课后练习题时,要合理配置,切实优化,有效提高。通过分析课后练习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中华传统文化应用,重视精心编制的课后练习,借以提出要注重实效的“课后作业”更加注重实践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实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我们的祖先一直是很注重实践的,这可以从我们的先辈们口口相传的寓言故事中知晓,他们更多的是在晓喻世人如何去做?
比如在学习课文《第一次抱母亲》之后,很多的练习册上都会有相应的拓展阅读——比如说黄香等诸多孝子的故事,其实这篇文章,就是在告诉我们要好好地珍惜与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学会体谅母亲,学会孝敬母亲。教师在作业当中也会布置很多的口语交际练习题——比如你想对母亲说什么;写出一件母亲帮助你的事等等。第二天学生们会义正词严地交上许多令教师满意的答案,但是回过头来看他们是否真的了解到了母亲的重要性呢?他们是否真的学会了怎样去孝顺母亲?这一点是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而我从中华传统文化当中,了解到了身体力行的重要性,所以这一天的课后习题,大可以少布置一些抄写、默写、中心思想概括的题目,而是让学生回去,就学一学孝子们,为母亲的帐子检查检查有没有蚊子,为母亲洗洗脚,帮着爸爸做做菜,再花点时间写写自己当时是怎么想的,字数不要求,只要写出真情实感。这样一个简单的作业,其实就蕴含着很多语文教学中传统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一个人运用语言的能力就是语文素养,我们语文讲究的也是实践性,学了很多书本上的内容,不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那么我们塑造的也只是书呆子,而学生把自己的这份孝心付诸于语言与行动上时,无形中提升了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逻辑思维等真正能够在生活当中得以运用的语文素养。[4]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并不仅仅的能够提升学生语言文字方面的书面成绩,更能够让他们养成自我醒悟,自我升华的好习惯,不仅做一个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更要做一个身体力行的中华文化坚持者。
新时代的到来,文化自信的树立绝非一代人或是短短数十年就能够完成的。教师所能做的也仅仅是上好课、教好书,希望把课前的引导作为肌理,强化学生的认识;把课堂的教授作为学习的眉目,传播文化的实绩;最后升华提高,将优秀的民族自豪感带入孩子们的生活。我们要突破中国传统文化中糟粕的桎梏,寻觅到那些中华文化当中优秀的精华,将它们传递给我们的学生,让这些祖国的花朵们能够浸润在其中,迸发出新的活力,让祖国的未来迎来一个新的文化灿烂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路生泉.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J]. 甘肃教育, 2017(7):85-85.
[2]顾嘉谦."三重优势"塑造小古文教学之基[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8,(7):28.
[3]邱素芬.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语文课内外,2019,(29):22.
[4]刘桂先.适度调整,让课后练习更有效[J].语文教学通讯·C刊,2019,(6):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