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融入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研究——以“流程与设计”课为例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2月4期   作者: 范雪梅
[导读] 民族教育融入中小学学科教学是助力民族发展的有效措施
      
        范雪梅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民族教育融入中小学学科教学是助力民族发展的有效措施。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如何融入民族团结教育,笔者从以下三方面:引入民族工艺,激发民族情;课堂体验,活化民族情;成果展示,习得民族技艺进行了实践研究。
        关键词:民族工艺;通用技术;实践研究;
        
        云南得天独厚的民族资源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民族文化、民族工艺、民族艺术等都可以作为教育教学的有利资源。通用技术是立足实践、注重创造的学科,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该课程兼顾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注重培养学生的物化能力和工匠精神。如何将民族传统工艺与通用技术学科有机融合?笔者结合通用技术必修教材中涉及的民族教育渗透点进行充分讨论和交流,以通用技术必修2第三章流程与设计为例进行了探索。
一、引入民族工艺,激发民族情
        民族传统手工造纸程序繁多,工艺精湛,对材料有严格的要求,纸张厚度有严格限制,在短时间范围内学生根本无法掌握这些要素[1]。因此,在课堂导入阶段,笔者呈现自制微视频来介绍云南少数民族的造纸工艺,以激发学生的民族情。视频观看后,教师进行了以下互动:
教师:云南少数民族手工纸制作的原料有哪些?
学生:云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主要以构皮、竹类、本类植物和麻类植物等为制作原料。
教师:云南少数民族手工纸制作工具是什么,起到什么具体作用?
学生:纸帘,用具抄纸;纸槽:用于存放制作好的纸浆;舂碓,制作纸浆。
教师:回忆视频,总结云南少数民族手工纸制作的工艺流程?
学生:浸泡——蒸料——清洗——碾料——制浆——成纸——晒纸
        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明确民族手工纸的使用原料、工具及制作流程,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民族工艺的热情,感悟工艺背后的匠人精神,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通过课堂体验,活化民族情
        在开设工艺课教学之前,要切实强化理论知识学习,循序渐进。《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注重学生在技术实践活动构建默会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强化学生手脑并用与知行合一,增强学生对技术文化的理解,形成良好的技术理性和个性品质[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条件限制,造纸的原料主要是些废旧报纸、纸箱、皱纹纸、草纸等比较柔软、粗糙、渗水性强的纸材;纸张的颜色不宜过于鲜艳,否则会影响染色。纸材越薄、越柔软,越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泡成浆。造纸选用的工具为:碎纸机、水桶2只、水瓢、收纳筐、榨汁机、木棍等。学生课堂体验中,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碎纸:使用碎纸机将废旧报纸,分割成细小纸片。
        2.浸泡:将碎纸倒入盆中,根据碎纸量放入适量的水,充分搅拌。浸泡15-20分钟,使纸屑醒发。
        3.打浆:采用现代化设备榨汁机打浆,将浸泡后的碎纸液倒入榨汁机中,按压开关榨汁,当榨汁杯内液体为粘稠状(类似芝麻糊状)即可。


        4.搅拌:将纸浆倒入收纳箱中,注入适量的水进行充分搅拌,使纸浆和水充分融合。
        5.设计:构思纸艺造型。因纸浆原料的可塑性与做容器的陶土类似,故选用以抄纸框为载体,以其造型塑造纸型。并将民族元素融入造型中,将观者的视线吸引到对材质的审美和思考上来,启发观者的好奇与探索。
        6.抄纸:制作好的抄纸框,放到纸浆中进行抄纸,注意动作纸浆均匀附着于抄纸框细沙网为最佳状态。
        7.贴花、晾晒:将备好的花草标本,轻轻贴于纸浆表面,在用小勺舀取适量纸浆进行补浆。最后将抄纸框放置晾晒。
        8.揭纸 :待到纸张彻底变干 ,将其揭下来,揭开时,一个角为起点慢慢揭起,直到全部揭开。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演示、操作指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真正熟悉和了解抄纸、湿纸脱框和晒纸技巧,真正体会到获取知识的不易和喜悦,充分调动积极性和创作热情。边学边做中体悟民族工艺制作的过程和方法,归纳出《流程与设计》中的流程的含义:流程是一系列连续有规律的活动(这些活动以确定的方式发生或执行,导致特定结果的实现);理解流程的组成包括环节和时序。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感受到民族工艺制作的乐趣,深度感悟民族工艺的魅力,努力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成果展示,习得民族技艺
        传统手工艺品传习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师徒式,二是家传式。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言传身教”不是为了让学生模仿每个机械动作,而是要让其在直观的观摩中熟练掌握操作技巧[3]。教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将操作技术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逐渐完成技术知识的学习与继承。学生体验民族传统工艺后,师生进行了一系列互动:
教师:请同学展示造纸作品,并说说你的体验和对民族工艺的理解?
学生1:第一次体验造纸,造纸过程中最难的是抄纸,因为纸浆是否均匀附着于抄纸框会影响到纸张的厚薄程度。民族工艺的理解是手工造纸真的不容易。
学生2:我们的纸张上用颜料涂了哈尼族的民族图腾,纸张晒干后可以装裱了挂墙上;在家中,也可以用废报纸采用课堂上操作的工具和方法来造手工纸,节约环保。
教师:请同学们归纳出古法造纸的流程,并用流程的框图?
学生:总结归纳,在导学案上画出古法造纸的工艺流程为:


        笔者认为民族技艺的掌握是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离不幵实践。学生始终是在亲身参与和经验积累的过程中完成对民族工艺的学习与掌握。通过教学实践,逐步提升学生对民族传统工艺、传统技术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的认识。未来的教学中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整合教材内容,构建民族类的活动主题,如设置木工主题、金工主题,融入民族工艺开展教学;二是,丰富形式,注入民族元素,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制宜,使用多种形式、途径和方法开展民族教育。注意发挥各种民族团结教育方法和途径的综合作用,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
        民族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传统民族工艺与通用技术的深度融合,建立良好的教学平台,并以当地的传统民族工艺为桥梁,将民族工艺传承与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紧密联系,在实验课、活动课中循序渐进融入民族文化,助力民族教育。


参考文献:
[1张玉蓉.手工造纸教学在高中美术课中的实践研究[J].教师通讯,2018,(15):176.
[2]周琳.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1-2.
[3]周明霞.技艺的习得-传统农耕技术的传承与社会影响[D].山东:山东大学,2014:25-26.
作者简介:范雪梅(1989-12),女,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通用技术学科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