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妙的音乐给“语文教学”伴舞——语文课堂活动研究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期   作者:王英
[导读] 在新的语文教育观念的指引下,当今语文教改方案层出不穷
        王英
        浙江省义乌市江滨小学    
        
        内容摘要:在新的语文教育观念的指引下,当今语文教改方案层出不穷。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要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被动地位,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课堂的主人。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本文尝试把音乐融入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实践中发现,由于音乐的指引,学生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学效果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音乐  语文教学  课堂  情境  背景  想象
        
        有资料表明,音乐通过听觉可以作用于人的大脑,使人产生或轻松或紧张、或激昂或低沉、或喜乐或忧伤等诸种情绪体验。随着多媒体等电教手段的普及,音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日渐频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发现,音乐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大有裨益。综合其使用方式,基本都是把音乐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来使用的,而且多用于颇具文学色彩的文本教学之中。在这类文本教学中恰当地使用音乐,对营造课堂氛围、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等都有着良好的催化作用。
        我在教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时,多处运用了音乐,在语文课堂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是几组成功的教学镜头。
        镜头一
多媒体播放哀乐,学生静听教师范读正文第4自然段,在脑海中再现灵柩归来的情景。
朗读指导:如,读“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鲜血”一句,应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表达“我”对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说:“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这一句应用坚定的语气读,表达爸爸的坚强信念;“我仿佛听见爸爸的‘呼唤’……”是一个长句,层层递进,朗读时音调要提高,特别是连用的三个“和平”更要重读,以表达强烈的感情,读出小作者对失去父亲的悲愤,读出大家对世界和平的渴望。  
        镜头二
        再现幸福生活场景。播放音乐《快乐的生活》(1)雷利热切地盼望爸爸凯旋,他把那顶蓝盔戴在自己头上。如果爸爸活着回来了,父子相处将是一种怎样的情景?(2)飞机已经在机场上空盘旋,近了,更近了……雷利此时在想些什么?
        镜头三
        师: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你、我、我们大家、我们所有热爱和平的人们,都应该深深地发出我们的呼吁:“救救孩子们……”这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也是我们大家的呼声,更是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共同呼声!(音乐:让世界充满爱)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是一位中国孩子给联合国秘书长写的信。信中雷利缅怀了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身的英雄。

信以“呼声”起首,以“悲愤”贯之,以“渴望”作结,表达了一个中国孩子失去父亲后的悲痛和盼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利用音乐烘托气氛,利用战争资料冲击情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更好地帮助孩子们了解战争,了解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何等的痛苦,不仅注重学生学知识,还注重知识的拓展、运用,拓宽学生的视野,树立维护世界和平的观念。教学中我们清楚得了解到音乐带来的实际效果。
(一)音乐渲染,创设情境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认为:“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用直感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比其它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很易于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能恰当地使用音乐,以音乐渲染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便更容易调动其情感,促进其理解。
        对小学生来说,每一堂课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其内容也各不相同。而学生在课前却可能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其兴奋点也可能还沉浸在刚才的活动中。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实现兴奋中心的转移?关键是让他们尽快从课前的情景中调整出来,全身心转移到课堂上来。
        我们通过镜头可以看到,学生在幸福与悲惨景象的强烈对照中,产生心灵震撼,为本课的学习情感定下“基调”。加上教师动情的解说,成功地让学生了解到本课的历史背景,为本课的教学开了个好头。现在回想起来,学生们看到这两组画面,眼睛瞪得大大的,对战争充满了疑惑,求知欲大大增强。
        (二)背景播放,活跃思维   
   课堂氛围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展现了教学中师生教与学的课堂状态。借助音乐背景播放来营造课堂氛围,是近年来课堂教学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尝试。研究表明,音乐可以提供活动的动机,可以调动人的情绪。“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 因此,把音乐引入语文教学,作为加深情感体验,促进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手段也就为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所亲睐。
        从镜头可以看出,同学们从音乐中得到了灵感,得到了感悟,音乐与文章相得益彰,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色彩,也加深了同学们的感受,活跃了思维。
        (三)集中注意 发挥想象
        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语文课中,特别是在赏析文学作品时,适当地播放些相关音乐,把教学内容和乐曲意境不露痕迹地融为一体,使学生身临其境。音乐能够加强人的注意力,注意力是智力的警卫,也是智力活动的组织者和维护者,它能够捕捉信息,并能“聚精会神”,使思维焦点集中;音乐亦能促进人的想象力,想象力是智力的翅膀,也是创造力的源头。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讲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变而为可能。”生活中到处充满着音乐。音乐家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课堂教学中音乐的成功运用同样也是一门艺术,笔者相信,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引下,随着教师艺术素养的不断提高,运用音乐手段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运用音乐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效果,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也必将会在音乐声中开辟出一个新天地。
         
  参考文献:
  [1]保金丽.浅谈阅读教材中的歌词教学[J].科学教育研究,
  [2] ISBN7-303-05875-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
  [3]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程编写组.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翟启明.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