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雕塑在建筑室外设计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4/27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1月第3期   作者:赵东华
[导读] 我国建筑化行业在近年发展中取得诸多创新与进步,
        赵东华

        摘要:我国建筑化行业在近年发展中取得诸多创新与进步,为了顺应现代城市对建筑外观的需求,装饰雕塑在建筑室外设计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装饰雕塑起到美化建筑外观,彰显艺术特性的目的,为现代城市环境与格调的提升提供了助力。本文就将论述装饰雕塑在建筑室外设计中的具体运用,以供借鉴。
        关键词:装饰雕塑;建筑室外设计;具体运用;

        现代建筑发展中,更加注重建筑的风格特色,装饰雕塑则在这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装饰雕塑设计日益优化革新,艺术性得到更深次的挖掘,该项设计不再只是建筑的附属品,其将同建筑完美融合,成为突显建筑风格属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1建筑设计中装饰雕塑的价值体现
1.1一种艺术表达形式
        建筑设计中的装饰雕塑,在保障基本的实用性外,最为突出的价值就是装饰空间、墙壁及器具,从而增强建筑外部美感,深化艺术特性。例如,在我国古代广受欢迎的石狮、貔貅等,均是建筑装饰雕塑的一种,使建筑空间更具艺术性。
        
1.2一种艺术风格
        装饰雕塑是以物质材料为精神媒介,隶属奢侈品。民族生活可决定民族特质,同时是一种精神产品的自我属性的反应与追求,因此在强化生活方式变革的过程中,应不断的追求艺术品的衍生。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推进,技术工艺推陈出新,装饰雕塑也成为一种极具艺术风格的外在表现形式,成为建筑室外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水火的刻画、烟云的描绘,该种雕塑形式均是长期历史沉淀中衍生创新而来的,极具文化艺术底蕴。
1.3一种新形势审美
        装饰雕塑设计者结合自身对于艺术美感的追求以及居民的实际需要,将装饰雕塑进行升级优化,使其成为一种文化审美,并融入自然美和生活美,从而顺应现代人的审美规律,突显装饰雕塑艺术内涵,使之具有多样化美感体现。如今,采取何种外在表现手法,将极具美感的艺术语言实物化,成为装饰雕塑设计师致力追求的目标方向。
2建筑物与装饰雕塑的内在联系
        装饰雕塑是为建筑设计服务,通过极具审美情趣的艺术表达手法,展开雕塑设计,从而彰显建筑整体风格,深化建筑文化内涵,满足居住者的个性化需求。建筑环境中的装饰雕塑,起到展现建筑风格的作用,二者相互作用,协调搭配,风格统一,相得益彰是装饰雕塑类建筑追求的设计目标。设计者应注重雕塑艺术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让装饰雕塑为建筑外观服务,同时建筑又为雕塑提供展现艺术风格的平台,二者形成一幅整体画卷,相辅相成。
        放眼建筑发展历史,建筑与雕塑是主客体的关系,建筑为雕塑创作的载体,而雕塑设计在建筑上得以展现风格多变的艺术形式,建筑师不仅负责有关建筑施工的一般工作,还肩负起雕塑设计的重任,将自己对于雕塑艺术的灵光乍现,瞬间凝固在建筑设计之中,让偶然升腾其的艺术灵光在建筑上得以永生。进入现代社会,建筑风格趋同化严重,如今的建筑环境对于文化艺术的追求不足,尽管如此,装饰雕塑依然可以在建筑上发挥创作空间,为建筑增添活力。装饰雕塑在建筑上的具体应用,设计者需结合自身经验,科学利用颜色、形态与空间,发挥出雕塑的装饰作用,突显建筑的实用性功能。
3建筑室外设计中融入装饰雕塑的具体体现
        将装饰雕塑应用到建筑设计中,主要有两种表达方式,分别为浮雕和圆雕。当然在具体的设计工作中,还需参考建筑实际情况,作出适当调整与优化,发挥出雕塑的最大效用。
3.1浮雕的使用
        该种设计手法融合了绘画与雕塑两种技艺,艺术家在平板上雕刻出需要塑造的形象,通过压缩法处理之后采取透视手法构造三维空间。装饰浮雕的体量较大,更擅长故事性表达,在建筑中的运用常用以候机室、候车室、会议室等公共场所为主。该类浮雕设计主要用来美化建筑环境的几个面,力求增强整体美感,吸引大众注意。浮雕的表达手法极为多元,且创作方式独具特色,有利于突显建筑主题,升华整体建筑环境,故而得到业内高度青睐。在建筑外部应用浮雕设计手法,设计师应从建筑的体型大小,风格定位以及同周边环境的协调度出发,合理设计浮雕的具体位置、覆盖面积和整体风格,让浮雕造型同建筑整体统一,且在建筑周边环境中不显突兀感。
        例如,南京大学校史馆的装饰浮雕运用就以该校发展史为设计主线,校园建筑是其最主要的载体,借助老建筑与新校区建筑的穿插,彰显这座高校古老的发展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校园建筑上的浮雕依次展示出南京大学不同历史阶段的印章形象,生动表达出该校的历史悠久。在右下角则塑有南京代表物辟邪,体现本校与南京的密切联系。南京大学的装饰浮雕造型一改以往方块构图的形式,采取全新的长方块和三角块构图,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勾勒出该校的办学追求和寻求多变,宽容接纳的学术思维。该校浮雕设计求新求变,主色调选择高贵典雅的青灰色,追忆民国时期生动景象。整体浮雕设计极具人文艺术性,与建筑高度统一,为学校师生提供优美的学习工作环境。
3.2圆雕的运用
        该种装饰雕塑手法同样受到业内欢迎,主张三维立体的视觉感受,欣赏者在不依靠任何背景的前提下,可以从各个角度体验到圆雕的艺术美感。相较浮雕更追求故事性的表达,圆雕则在此方面有所欠缺,该种设计手法更注重象征性与寓意性的突显。适合应用在城市博物馆、候机厅和学校等建筑设计中。装饰圆雕一般占据建筑空间环境中人口集中或入口的区域,处在人们的视觉焦点上,可以通过三维视觉效果在建筑中融入需要表达的思想,丰富建筑内涵。设计人员经常将圆雕同具体器物结合,旨在促使建筑实用性与艺术性的融合,从而彰显建筑空间主题,烘托艺术氛围。
        如西方国家经常利用圆雕,将其设置在建筑的门柱、拱门等处,营造庄严艺术之感。再者,圆雕设计中还需参考建筑的风格定位。如当建筑的设计风格为现代主义,则相应的装饰圆雕确定为抽象性形式;当建筑风格属于古典主义,则装饰圆雕可确定为写实向。
3.3辅助设计的运用
        除上述两点装饰雕塑设计形式外,辅助设计同样对装饰雕塑设计起到一定的作用。该项设计包括基座设计及设计说明、灯光照明设计。例如,纪念性雕塑或人物塑像等会涉及基座设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设计者把装饰雕塑的基座设计成几何形体,按照雕塑主体确定基座的大小、形状,以此增强建筑的风格特色,尽显庄严之感。此外,解说牌中的文字、摆放位置和颜色等元素,同样关乎装饰雕塑的整体风格走向。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应用在建筑雕塑上的灯光设计也需根据具体情况,打造出预想的环境氛围。通过科学的打光,使雕塑更具艺术创意,给人多变的观感体验,增强观赏性。
4结束语
        在建筑室外设计中,装饰雕塑起到烘托环境氛围,深化审美底蕴的作用。设计师需要全面掌握装饰雕塑的多种表现形式,且注重辅助设计的运用,合理使用颜色、灯光,将装饰雕塑与建筑融为一体,利用多变的雕塑造型,进而突显建筑艺术风格,提升建筑整体美感。
        参考文献:
         [1] 张杨,王莹.现代建筑的隐喻基因 解读鲁道夫·斯坦纳与两座歌德讲堂[J].  城市环境设计. 2011(12)
        [2] 甘沛.连续·断续·错位——建筑学时间理论与空间建构[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3] 彭莉莉.鲁道夫·斯坦纳及其人智学思想[J].  全球教育展望. 2007(S1)
[4] 吴士新.从借建到营建——新时期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脉络[J].  美术. 2018(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