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背景下的智慧化家园共育

发表时间:2021/4/2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月第2期   作者:岳川宁
[导读] 在现代学前教育概念的不断创新和新媒体技术在各领域日益应用的背景下,基于微信的家庭平台教育已成为学前教育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
        岳川宁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千秋幼儿园  313200)
        在现代学前教育概念的不断创新和新媒体技术在各领域日益应用的背景下,基于微信的家庭平台教育已成为学前教育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但在以微信为载体的家园共育中,存在家长的教育理念缺失科学性,教师的分享和引导缺少个性,教师和家长的沟通缺乏深度等问题。对此需要教师和家长联结,从幼儿的成长和需求出发,在分享中,从幼儿出发,让幼儿也参与到线上交流中,同时要注重和家长沟通的深度,更高效的开展家园共育工作新模式。
关键词:幼儿园;家园共育;微信群;实践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一)形式固定——“通知”式交流
        在微信群中开展的家园交流,多是以“通知”展开。教师通知接下来活动安排、需要家长统计的事情,如:预防接种、医保缴纳。
        家长在微信群中也会发“通知”,“今天孩子要打预防针,晚到一会”等。沟通的内容都是简单的一句话告知。
        (二)内容单——资源推送类分享
        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寻找育儿文章、游戏活动、视频影像等资源,如亲子运动、手工制作、图书故事、常识认知、小游戏、小实验、家务劳动、自理能力、幼小衔接相关活动、家庭作息时间安排,等等。教师把家长当成观众,推送自认为合适的资源,不给家长思考的时间,更不考虑幼儿的家庭背景和环境是否适宜,家长没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安排。一些幼儿园推送的活动资源直面幼儿,缺乏针对幼儿日常活动和游戏的指导,对幼儿发展和提高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意义不大,违背了“一 日生活既是课程”的观念。
        (三)主体定向——教师主导型沟通
        微信群的功能似乎更多的是教师发布相关事项需要家长了解、配合,或者偶尔分享幼儿在园活动视频与照片。家长们在收到教师通知后,会回复“收到”,在接受视频和照片时,更多家长选择默默欣赏。
        纵观整个微信群的沟通,大篇幅教师的话语,而家长们更像是幕后观看者,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家园交流中。
     二、原因
        (一)家长的育儿理念——缺失科学性
        在很多家长看来,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仅仅是玩的快乐,到了小学才开始正式学习,因此对于幼儿园时期的孩子各方面的培养并没有很重视。
        家长对于每个年龄段幼儿成长发育的特点并不了解,不清楚这个阶段的孩子应该培养哪些能力和生活常规。
        另外家长对于孩子在幼儿园中一日生活流程以及参与的课程内容并不了解,不能和教师在教育观念上达成一致。
        (二)教师的分享与引导——缺少个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幼儿园有了互联网作为辅助工具,线上家园共育工作也仅仅是向家长发送一些幼儿园通知,推送一些育儿文章,分享一些幼儿在园的活动视频或图片,等等,几乎没有对家长展开过个性化居家育儿指导,推送的内容大多也都是适合幼儿看的内容,而不是以家长指导为前提的内容。


        (三)教师与家长的沟通——缺乏深度
        教师在和家长讨论沟通话题时,很多时候流于表面,没有真正深入的探讨问题的起因和本质。教师对于每个家庭、每个幼儿了解还不够深入,导致家长在和教师沟通时会有顾虑,不知如何敞开心扉和教师互动,也不知怎样迎合教师的谈话。
     三、策略
        (一)“互联式”,始于幼儿成长与需要
        幼儿的成长具有阶段性的特征,每个年龄段的幼儿都有该阶段的水平和目标。教师应向家长分享科学育儿经验,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这个年龄段中成长与需要,在相互联结中,形成一致的教育理念和目标,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这样的家园联系是是相互的、内驱且高效的。
        (二)“分享式”,回归幼儿生活
        1.情感经验分享
        在育儿方面,许多家长都有自己的困惑之处,也会在各类平台寻求育儿经验。那何不利用班级微信群来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呢?一个家长遇到的困惑或许正是另个家长有经验的地方。可以营造轻松的环境,让家长们畅所欲言,互相说一说在教育孩子中遇到的情感体验,在分享中经验交汇融合。
        2.幼儿生活分享
        互联网背景下的线上互动,不应只是家长和教师成人之间的独角戏,孩子才是家园交流的主角。在微信群中,可以建立平等温馨的交流氛围,鼓励孩子们以视频、语音等方式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的照片视频,如:练习跳绳、乒乓球,参加户外兴趣活动、登山旅游等生活趣事,在互相了解的同时也能激励幼儿间的榜样作用。
        (三)“纵深式”,让幼儿发声
        1.深入到每一户家庭
        利用微信群中群表格的发放,让家长填写关于家庭中人员工作及特长等,线上统计后,教师方便了解每一户家庭的特长和资源,在今后开展的家园活动中,充分调动家园资源,形成家园共育。如:会做青团的奶奶,在园所中展开家乡节日活动时,可以邀请奶奶来家长助教,形成家园合力。
        2.深入到每一个班级
        将班级中开展的主题计划利用微信群进行电子稿分享,让家长了解每一个主题行径的路线、开展的时间和内容等。同时可以调动家长资源和孩子进行已有经验的积累,材料的收集,提高了家长参与度,对于幼儿园课程有了更深入认识。
        3.深入到每一位幼儿
        家长在和教师沟通中,希望听到教师对自己孩子的关心和评价。在以往的照片分享中多是“照片流轰炸式”,家长一张张照片中寻找自己孩子的身影,找到了保存到相册。而对于照片里的故事,发生的情节并不了解。
        在智能的互联网时代,教师可以建立每一个孩子的专属相册,在每一张照片上,备注一段简单的文字,以幼儿口吻说一说照片中发生了什么。这样的形式下,家长即使隔着手机屏幕也能了解到孩子在幼儿园游戏学习的点滴。
        相信在互联网、科技化的助推下以及教师专业性、科学性的支持下,家园共育将会变得更智能、更高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