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慧如
泉州市洛江区实验小学 362011
摘要:长课文教学对广大一线的语文老师来说一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在单位时间里如何确定恰当的教学内容,找准有效的教学策略,本文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例,从多向整合,紧扣核心确定主问题;发散思维,渗透学法突破主问题两方面探讨长课文教学。
关键词:长课文、主问题、多向整合、学法渗透
统编教材的长课文篇幅增多了,对于语文教学也增加了更多的挑战。如何确定长课文的教学内容,找准有效的教学策略,笔者认为以主问题为牵引,能够有效地确立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培养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发展思维力。围绕主问题开展教学,也避免了“满堂问”的课堂现象,找准核心点、大概念,让学生利用更多自主空间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实现一课一得。那么,主问题牵引下的长课文教学如何开展呢?可从如下角度入手。
一、多向整合,紧扣核心确定主问题
主问题的确定不应该是单向的、笼统的,主问题的提出应该是根据统编教材特点,以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为落脚点,调动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整合“最有价值的问题”。主问题的设计应该为突破重难点服务,如同一条主线,串起相关的教学要点,打通文脉,引领有效思考和教学,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一)紧扣单元语文要素,确定主问题
从阅读和表达方面安排训练要素是统编教材的一大特点。牢牢把握这个训练要素,是落实单元目标的重要依据。每课的课后思考题是围绕语文要素设计的,交流平台同样也围绕着单元语文要素展开讨论,教学时可结合思考题和交流平台,确定主问题。以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这是继四年级上册提出的“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后,由侧重情感体会上升到侧重人物品质的感受。落实“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那么主问题的确定便不可脱离开这个重点。本课的课后思考题第二题便紧扣这个训练点:“‘诺曼底号’遇难时,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你从感受到他怎样的品质?”以此来确定本课的主问题。简短的课堂教学里,不仅解决了课后思考题,同时也以此引领了整堂课的教学,避免教学时的碎片化、零散化,把握住单元语文要素。
(二)前置性学习,从“问题雨”中确定主问题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长课文以其长、难,困扰的不仅是教师的教,更是学生的学。如何让长课文教学能够有效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结合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前置性学习的引领至关重要。前置性学习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停留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应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主动地、个性地探究。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接受《人民教育》总编辑专访,讲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方向中谈到:“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加强对实践教学指导……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学会提问和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一大关键。统编教材也据此设计了相关的训练要素。“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是四年级上册“提问”阅读策略单元的语文要素。本单元从感受提问策略,到学习多角度提问,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再到最后综合运用提问方法尝试独立阅读,渐次推进。到了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又有了进一步发展:“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可见,到了四年级下册学生对于“提问——解决”已有了较为系统的引导和训练,能够利用提问策略进行自主阅读。相应的,四年级下册的长课文篇目亦较多。
长课文的前置性学习即可根据提问的阅读策略来进行:阅读课文尝试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这样的前置性学习有了明确的、发展的导向,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聚集成了“问题群”,为确立主问题提供条件。主问题的确定即可由教师引导学生们从“问题群”中确定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比如《“诺曼底号”遇难记》,学生初读课题时,即可提出问题“‘诺曼底号’是怎么遇难的?”“‘诺曼底号’遇难记讲了什么?”“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读全文后,有学生发现本文的语言描写较多,提出了问题:“文中大量的语言描写有什么作用?”也有学生读到“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产生了困惑:为什么不能相提并论?据此,新授课伊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多种问题,引导学生先尝试自主阅读解决一些问题,互相交流探讨如何确定“最有价值的问题。”由于四年级下册的学生刚刚对问题有了较为系统的训练,未能自主确立主问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关注单元主题,结合语文要素,参考交流平台上的讨论,师生共同讨论确定主问题为:哈尔威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这个主问题不仅牵引着学生主动阅读,而且把握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充分利用前置性学习的提问策略,正是从语文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之一,也是长文短教的一个有效的策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既避免了课堂上提问的零碎,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思维能力。
(三)根据文本特点,落实核心素养,确定主问题
王荣生教授提出要依据文体体式以及具体学情来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从统编教材中也可发现,新教材对文体意识的重视。这就要求教师注重文体意识,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统编教材针对不同文体教学也给出了可行的教学建议。课前预习、导读,课后思考题都有提示。在统编版教师参考用书中对文体意识教学也有针对性地建议,认真研读教材、教参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课文文体,更好地抓住教学的核心内容。
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例,这是一篇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关注其文体特征后,要首先把握住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为此,再根据具体学情和阶段目标制定教学的主问题。第一课时初读把握课文时可以把主问题确定为:“诺曼底号”遇难记写了什么?引导学生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关注情节和人物,呼应了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把握长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时可以学习前一单元提炼小标题的方式来概括主要内容。既考虑了教材的整体性,又体现了训练要素的梯度上升。
仅关注文体,没有充分考虑课文所在年级、所处单元是不够的。课文所处年级不同、所在单元不同,就有不同的安排。《“诺曼底号”遇难记》曾被编入苏教版七年级教材和北师大版五年级教科书,不同学段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不同的,因此,研读课文时要关注一个单元、一个学段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这样才不会“眉毛鼻子一把抓”,教学没有具体化,没有区别化。《“诺曼底号”遇难记》在统编版教材中是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物品质”的教读课,因此第二课时的主问题应该落实在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上,扣住核心点“人物品质”。
教学的主问题需要多向整合,既充分考虑文体意识,结合学情,紧扣单元要素,让主问题“因人、因文、因点”而确立,这样才有助于长文短教。
二、发散思维,渗透学法突破主问题。
提炼了主问题,以此为牵引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的是学法渗透的教学策略。生本课堂如何促发学生自主思考、解决主问题,发散思维,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结合理论和经验,探讨两点策略。
(一)重视阅读速度,多种阅读法助力
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谈到:“以往语文教学比较偏重精读,扣得很死,虽然有用,但这是很不够的。比如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等,以往教材与教学都较少关注,结果是多数学生只会精读、只会考试,而阅读速度很慢,也不晓得运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部编本’教材在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上,是增加了一些分量的。”[1]其希望教师关注两点:一是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二是重视阅读速度。随着学段上升,长课文的内容增多,篇幅增加,也意味着学生应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目标提出“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加快默读速度,让学生大体感知文意,有效学习。
主问题教学让学生有了阅读期待,产生了阅读兴趣。但不重视阅读速度和方法,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向乱、方式少、麻烦多、时间长。
如《“诺曼底号”遇难记》第一课时主问题为: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在把握主要情节脉络时,可能进行了冗长的复述,没有抓住重点,加上文章中有许多的人名、地名,增加了阅读难度,导致阅读时间变长,效率不高。教学时可依据文本特征,引导学生从“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中进行一定速度的默读圈画,提取重要信息,设置小标题的方式进行概括。
(二)聚焦精彩细节,从部分中突破
聚焦精彩细节是从部分中突破主问题,使教学走向“整体——部分——整体”。围绕语文要素设计的主问题是突破一点,获得一领的教学策略。突破主问题可从文章的细节处着手,关注表达方式,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实践能力。
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例,第二课时的主问题为:“诺曼底号”遇难时,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你从中感受到他怎样的品质?要突破这个主问题,就要抓住文章中的对比描写(10~13自然段),对话描写(14~31自然段),动作描写(34、42自然段)。特级教师虞大明在教授此课时,充分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朗读对话,让朗读不是游离于情感体悟外的枯燥重复,且巧妙引导学生抓住“一片混乱”和“井然有序”的对比,关注哈尔威船长的语言描写,感受灾难时刻船长镇定自若的品质。从而使学生真正地从语言文字的感悟、训练中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使细节展现精彩,让问题带动提升。
以主问题牵引实现长文短教,就必须把握教材、单元整体,立足学情和要素,从备课文到备单元、备学段,整合到聚焦,巧妙取舍,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力。
参考文献:
[1]韩晓彤.温儒敏: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学会“连滚带爬”地读[J].时代报告.2018,(04):8—10
[2]陈先云.长文短教,难文浅教——用好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几点思考[N].中国教师报.2020-09-30(04).
[3]虞大明.情智合一,回归本色——《“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例谈[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7.(11):3—5
[4]马志响.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和“小问题”[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8,(Z1):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