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技术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血管的形态学诊断价值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7期   作者:刘丰毓
[导读]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技术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血管的形态学诊断价值。
        刘丰毓
        虎林市人民医院 黑龙江虎林158499
        摘要: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技术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血管的形态学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67例冠状动脉CTA诊断患者,记录患者血管指标,判定该诊断技术对MB-MCA血管的诊断价值。结果 MB-MCA患者67例,具体类型:单一壁冠状动脉16例、2段受累16例、3段受累10例、LAD2,10例、钝缘支段9例、第一对角支6例;CTA可有效判定浅表型MB-MCA以及深在型-MB-MCA患者MB长度、MCA狭窄程度。结论 冠状动脉CTA技术可有效检测患者MB-MCA指标,以及MB-MCA冠脉形态。
关键词:冠状动脉;MB-MCA;CTA;血管厚度
        冠状动脉和其分支主要出现在心外膜下脂肪组织,冠状动脉一段出现在心肌层内,之后浅露于心肌表面,则该血管可称之为壁冠状动脉(MCA),覆盖于心肌之上的肌束则为心肌桥(MB),该复合体则称之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对于出现心肌缺血患者进行MB-MCA诊断时,可有效判定患者疾病状况。常规诊断时主要采用冠状动脉造影,但创伤较为严重,潜在危害大,患者接受程度低。有研究提出,CTA(CT血管造影)诊断时不仅可判定患者血管形态,也可提升患者诊断符合率[1]。现选取我院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对比不同诊断方式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冠状动脉CTA诊断患者67例,男31例,女36例,年龄32~80岁,平均年龄(53.07±2.14)岁,心脏病病程1周~16年,平均心脏病病程(2.03±0.24)年,心率50~93次/min,平均心率(64.02±0.54)次/min。所有检查人员均有冠心病症状,且并无对比剂过敏问题,所有人员均可配合CT进行扫描。
1.2 方法
        CTA诊断:主要采用东芝64排螺旋CT扫描。扫描参数:层厚0.625mm×128,机架转速为0.27s×360°,管电压120~140kV,螺距0.18,管电流600~800mAs,矩阵512×512,视野25~28cm。强化扫描速度为5ml/s,其中含碘造影剂碘帕醇70~100ml,注射剂量依据患者设定。扫描范围气管隆突下至心脏隔main,吸气之后屏气完成扫描,时间则为8s。原始数据重建时心脏标准算法厚度0.625mm,之后为多平面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灯方式对患者血管进行分析。
        数据分析:CT图像传送至工作站进行处理,由我院资深医生2名进行阅片,所有图像医生均需给出共同意见。阅片过程中依据横断面影像各数据重建影像、综合判定,需有两个平面可显示冠状动脉走行于心肌后方可判定心肌桥存在。
1.3观察指标
   (1)对比患者MB-MCA检出率。并分析MB-MC患者具体类型。病理分析为金标准,其中共67例。(2)对比不同类型MB-MCA患者MB长度、MCA狭窄程度。
1.4统计学方法
        SPSS23.0,X2检验计数资料(%、n),t检验计量资料(x±s),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患者诊断效果
        MB-MCA患者67例,具体类型:单一壁冠状动脉16例、2段受累16例、3段受累10例、LAD2,10例、钝缘支段9例、第一对角支6例。
2.2 对比不同类型MB-MCA患者临床指标
        CTA可有效判定浅表型MB-MCA以及深在型-MB-MCA患者MB长度、MCA狭窄程度,数据见表1。
       
3 讨论
        MB-MCA属于解剖变异,具体发病机制并未明确。多数研究认为,心脏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冠状动脉小梁网动脉并未外化,可使得部分冠状动脉血管节段被心肌所覆盖,也研究提出也有可能为后天因素有关。
        对比患者临床症状时发现,多数患者长期并无显著症状,少数患者会出现心肌缺血症状,严重情况甚至会引发心绞痛以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源性猝死。主要发病机制:肌桥下冠状动脉收缩期狭窄,血流灌注也逐步降低,直接影响患者肌桥下冠状动脉舒张血流,显著降低患者冠状血流储备进而引发和加剧心肌缺血[2]。且随着年龄逐步增加心肌顺应性和冠状动脉弹性也可逐步降低;当患者从事体力活动或者运动过程中心率可快速提升,进而使得心肌耗氧量提升,舒张期缩短和收缩期相比更为显著,也可加剧心肌缺血严重程度;心肌桥对于MCA也有机械压迫作用,可直接引发血管内膜损伤,激活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使得患者心肌缺血加剧并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
        对比本次研究结果,MB-MCA患者诊断符合率较高且MB长度、MCA狭窄程度均得到诊断。近年随着CT诊断技术持续发展CTA由于自身非侵入性和低创伤以及可重复等优势受到患者极大青睐。CTA进行诊断时有扫描速度快和覆盖范围广以及空间分辨率高等多种优势,且对于冠脉小血管节段也有良好显像能力,且可有效显示血管、心肌之间关系,各种类型MB-MCA均可得到有效诊断。且CTA属于多模式重建方式,可选择不同心动间期进行图像重建,可于收缩期和舒张期快速进行测量和观察[3]。但在诊断过程中发现VR以及MTP和MB-MCA相比边缘较为模糊,CPR重建图像时可有效描述MB-MCA于心肌内行走状况,同时也可有效显示心肌和血管位置关系,进而测定MCA长度、厚度。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
        综上所述,CTA在MB-MCA血管形态评估和诊断中准确度较高,可有效评估MCA狭窄程度。
参考文献
[1]陈乾, 黄建斌, 谭留东,等. 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诊断效果评价[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9, 020(006):595-597.
[2]杨阳, 鞠志国, 袁明远,等. 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的冠状动脉心肌桥分型特点[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8, 039(006):627-632.
[3]薛秀斌, 宋健, 吴俊逸. 用256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效果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 2020,18(9):170-1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