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龙 侯乃元
(淇县人民医院;河南淇县456750)
摘要:目的:探究慢性活动期化脓性中耳炎咽鼓管功能障碍一期鼓室成形术后鼓膜愈合率及听力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将2018年2月~2020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慢性活动期化脓性中耳炎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一期鼓室成形术治疗,对患者鼓膜愈合率及听力恢复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48例患者中共有46例鼓膜愈合良好,鼓膜愈合率达到95.8%;且术后给予为期6个月随访,患者术后气导听阈值、骨气导差分别为(30.42±5.21)dB、(15.18±3.35)dB,明显优于手术前,手术前后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活动期化脓性中耳炎咽鼓管功能障碍,能够提升鼓膜愈合率,促进患者听力恢复,预后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活动期化脓性中耳炎;咽鼓管功能障碍;一期鼓室成形术;鼓膜愈合
作为临床中一种极为常见的耳鼻咽喉科疾病,慢性活动期化脓性中耳炎咽鼓管功能障碍发病率约为2%~5%,常见症状为听力障碍、鼓膜穿孔等,严重者伴随颅内外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鼓室成形术在耳鼻喉科得到了广泛地应用,研究显示该手术后患者的听力水平能够恢复70%左右[[]],然而其在慢性活动期化脓性中耳炎咽鼓管功能障碍中的应用效果尚不明确。研究收集我院48例慢性活动期化脓性中耳炎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并总结汇报研究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入组标准,选择2018年2月~2020年2月我院慢性活动期化脓性中耳炎咽鼓管功能障碍病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人数比例为1:1(即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患者28例,女患者20例,年龄均值为(37.63±4.72)岁(22岁~54岁),平均病程为(12.29±2.56)年(3年~21年),其中17例为左耳,31例为右耳。入组标准:(1)患者经临床诊断及耳镜检查均确诊为慢性活动期化脓性中耳炎咽鼓管功能障碍[2]。(2)调查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研究目的及相关注意事项,征得家属及患者知情同意;(3)患者年龄≥18岁。排除标准:(1)患者存在心肝肾功能障碍;(2)合并精神异常、心理障碍或意识丧失患者;(3)患者存在恶性肿瘤疾病;(4)听力丧失、无法正常语言沟通或难以配合患者;(5)合并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6)合并严重器质性病变患者;(7)病情不稳定患者;(8)存在手术禁忌症患者;(9)处于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统计学检验两组间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局部麻醉下于患者耳内行一切口以及完壁式乳突根治联合鼓室成形术,对鼓膜予以乳突骨膜内置法修补,将切除的乳突骨膜作为移植膜留作备用,对外耳道后壁皮瓣至鼓沟予以剥离,钻入电钻,将乳突外侧骨壁扩大,在显微镜作用下对乳突、上鼓室等病灶进行切除,确保耳道生理形态恢复。采用耳息肉钳钳夹将F2号硬膜外导管送入,反复抽动后予以扩张,在12:00位自鼓室方向将外耳道皮肤剪开直至完壁段,将穿孔缘上皮撕去,对鼓膜内侧面黏膜进行搔刮,形成新的创面,放置移植物,然后进行复位,采用过氧化氢、生理盐水对术腔进行反复冲洗,对微小残留物予以清除,在患者术腔注入强的松龙液及头孢唑林钠,浸泡5min左右吸除,将沾有头孢唑林钠粉的明胶海绵片放置入鼓室内,翻折外耳道后壁皮瓣,将乳突骨膜植入,并对穿孔面进行封闭,外耳道后壁皮瓣压盖一半乳突骨膜,并实施外耳道后壁皮瓣复位,并予以加固处理,对切口予以间断缝合,并进行加压包扎。
1.3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算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表示方法为率(%),组间比较用卡方(X2)进行检验;采用平均值±标准差(±s)的形式对正态分布计量资料进行表示,检验用t,结果显示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48例患者一期鼓室成形术后鼓膜愈合率情况 48例患者中共有46例患者鼓膜愈合,鼓膜愈合率达到95.8%,1例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鼓膜穿孔,1例移植物内陷,经过咽鼓管吹张后好转。
2.2手术前后患者气导听阈值、骨气导差比较 术后给予为期6个月随访,患者术后气导听阈值、骨气导差分别为(30.42±5.21)dB、(15.18±3.35)dB,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经统计学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研究显示,咽鼓管对中耳内外压力具有一定的平衡作用,能够对中耳内分泌物进行引流,避免发生逆行性感染[3]。通常,咽鼓管功能正常患者手术治疗后听力能够明显提升,鼓膜生长良好。而伴随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术后往往鼓膜生长不佳,听力恢复不明显。传统手术治疗或不能够缓解临床症状或伴随一系列术后不良反应,如电钻磨除操作会对患者颈内动脉起到一定的损伤作用,而针对咽鼓管周围肌肉实施的手术容易对患者吞咽功能产生影响[4]。近年来,临床中提出一期鼓室成形术,其一方面能够对患者的病灶予以彻底清除,另一方面能够建立第二通道,对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跟进,手术成功率高,疗效显著。对于存在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要确保鼓窦入口通风良好,纠正鼓窦入口狭小,能够有效避免早模性闭合的发生。外耳道后壁外段的开放台阶必须与乳突腔成形保持一体,术后需对患者给予黏液溶解治疗,改善患者的咽鼓管功能[5]。除此之外还对要局部给予抗感染处理,对耳道渗出物予以及时清理,避免发生真菌感染。此次研究对我院48例慢性活动期化脓性中耳炎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给予一期鼓室成形术,结果显示患者的鼓膜愈合率达到95.8%,且对患者予以随访,术后患者的气导听阈值、骨气导差得到明显改善,体现该术式的有效性。但由于样本少、精力有限,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在后续研究中应加大样本、增加随访指标,进一步探究该术式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提供更多可靠的依据。
综上所述,对慢性活动期化脓性中耳炎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给予一期鼓室成形术,能够促进鼓膜愈合,改善听力状况,疗效明显,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肖玉秋.普米克令舒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活动期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外医疗,2019,38(14):115-117.
[2]张小东.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行耳内镜下鼓膜成形术与传统显微镜手术临床疗效的比较及对听力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26):126-127.
[3]吴涛,阮奕劲,蔡卓, 等.耳内窥镜在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中耳胆脂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20):109-110.
[4]李慧林,张志飞,王武庆.不同状态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施行鼓膜成形术的回顾性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7,31(19):1473-1477,1481.
[5]栾卫红,孙妙慧.老年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成形术前后听力及耳鸣症状的变化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9):2888-2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