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手术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1月11期   作者:张洁 冯金柱 陈勇通讯作者
[导读] 研究目的是为了观察在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中开展手术治疗的实际疗效结果。
张洁 冯金柱 陈勇通讯作者
(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观察在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中开展手术治疗的实际疗效结果。方法:研究时间在2018年12月至2020年7月,在这段时间开展研究并抽选研究对象,即从踝关节骨折患者群体中抽选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患者,总计有156例患者顺利纳入研究对象队伍中,我们将这些患者均等随机分为78例G组与78例H组,对G组患者以手术方案一(常规手术)开展治疗,而对H组患者则以手术方案二(韧带修复手术)开展治疗,在各自手术结束12个月后,应用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AOFAS)统计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评分与疗效率、应用踝关节不稳定评分系统(CAIT)统计患者的CAIT评分,最后借助测量距骨倾斜角来分析患者踝关节结构是否存在不稳定状况。结果:从最终统计结果中可以显然看到,与G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评分相比,H组患者显然在该指标中存在明显差异性,且因为P值大小为(P=0.0334),统计学意义具备成立条件,同时在疗效率对比中得知,G组患者疗效率为74.36%(58/78),H组患者疗效率为93.59%(73/78),在疗效率对比中差异明显,P值大小为(P=0.0452),统计学意义具备成立条件;最后在CAIT评分与术后距骨倾斜角指标参数对比中可以看到,G组与H组在这两项指标参数中的对比差异明显,且P值大小各自为(P=0.0442、P=0.0235),统计学意义各自具备成立条件。结论:研究表明,以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手术开展治疗,在帮助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治疗中具有更为优异的临床手术治疗价值,可以促进踝关节稳定性的进一步提升,该治疗方法可在临床得到推广应用。
关键词:手术治疗;三角韧带损伤;踝关节骨折;带线锚钉
引言:
踝关节骨折在骨科损伤性疾病中属于较为常见的类型之一,多以间接性暴力因素所引起的踝部扭伤导致出现踝关节损伤。由于暴力因素在作用方向、大小或足部位置的不同,患者踝部常会出现严重性肿胀疼痛甚至皮下瘀斑、行走困难等,在检查中可以看到明显的踝关节畸形状况。在临床治疗中需要注意的是,如治疗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导致踝关节结构出现不稳定或创伤性关节炎状况,而三角韧带损伤在踝关节骨折患者中比较少见。本次研究即针对该种情况开展研究与分析,具体状况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常规资料
本次研究时间为2018年12月至2020年7月,在该期间内从我院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群体中抽选研究对象,总计有156例患者得以顺利入选。我们将这156例患者分为G组与H组,各自78例,在统计两组患者常规资料中制定如表1所示统计表[1]:
 
纳入标准:满足受伤就诊时间不足7d的要求;在X光、MR检测中确定存在明显的踝关节骨折、三角韧带损伤;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表示自愿参加;能够具备合格的沟通表达能力与精神认知功能;
排除标准:存在严重的手术不耐受状况;合并严重性长期慢性足踝疼痛;患有其他影响研究进展的相关疾病;
综合上述资料与研究标准,确保G组与H组患者在无明显差异的状况下,取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文件并开展本次研究。
1.2研究方法
对G组患者以手术方案一(常规手术)进行治疗,对H组患者以手术方案二(韧带修复手术)进行治疗,具体方案如下:
手术方案一:以常规手术开展治疗,即先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对三角韧带损伤部位不进行针对性处理,在手术后利用足踝支具来支护患者足踝部位[2]。
手术方案二:在踝关节骨折处理中与手术方案一相同,不同的是需要对三角韧带损伤进行针对性处理。先以纵弧形切口来切开患者内踝尖前下方2cm部位,暴露出患者三角韧带内侧,在加大踝关节外翻中暴露深层三角韧带,对于胫距后韧带需要牵拉胫后肌腱得以暴露,并检查韧带损伤状况,待牵拉出关节间隙内部的韧带残端后,以断端位置进行针对性处理,如从内踝处撕脱三角韧带,将锚钉钉入内踝韧带止点处,而从距骨内侧面撕脱,则从距骨韧带附着处钉入锚钉,利用铆钉尾端并连线编织缝合韧带断端,确保能够维持内翻位,并缝合线收紧打结,修复关节囊、三角韧带浅层组织[3]。
两组患者均在手术以同样的康复训练手段进行康复训练,即以外固定支具保护好患肢,能够定期活动足趾、膝关节;在手术结束一个月后取掉内固定支具,利用绷带保护好踝部,在医生指导下开展踝关节功能训练;在手术结束后两个月左右练习负重行走。
1.3观察指标
借助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AOFAS)统计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评分与疗效率、应用踝关节不稳定评分系统(CAIT)统计患者的CAIT评分,最后借助测量距骨倾斜角来分析患者踝关节结构是否存在不稳定状况。其中疗效率以三种指标进行评测,即甲级指标(AOFAS评分大于85分)、乙级指标(AOFAS评分在60分至85分之间)、丙级指标(小于60分),统计疗效率以甲级指标参数与乙级指标参数相加并与组间总例数相除。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26.0统计学软件开展统计与分析,同时根据组间对比中的P值大小分析统计学意义是否具备成立条件。
2.结果
2.1AOFAS评分对比状况
 
从表2中可以看到,在AOFAS评分对比中,G组评分为(89.45±4.28)分,H组评分为(95.63±4.12)分,对比中P值大小为(P=0.0334),统计学意义具备成立条件;而在疗效率对比中,G组疗效率为74.36%,H组疗效率为93.59%,对比中P值大小为(P=0.0452),统计学意义具备成立条件
 
从表3中可以看到,在CAIT评分对比中,G组为(24.52±3.24)分,H组为(30.22±1.63)分,对比中P值大小为(P=0.0442),统计学意义显然具备成立条件;而在距骨倾斜角对比中,术前两组指标参数并无明显差异,此时P值大小为(P=0.2455),而在术后出现显著差异,G组距骨倾斜角为(6.86±1.22)°,H组距骨倾斜角为(1.89±0.69)°,对比中P值大小为(P=0.0235),统计学意义显然具备成立条件。
3.结论与讨论
在医学专业术语中,三角韧带常被叫做内侧副韧带,可以帮助人体避免出现距骨异常状况,尤其在踝关节内侧稳定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据临床研究表明,当外踝骨出现骨折同时合并三角韧带断裂现象时,患者的距骨倾斜度会明显增加,导致距骨出现显著的外移现象,踝关节功能显然出现不稳定的状况[4]。传统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中常以自身韧带或者钢丝、丝线来作为固定韧带,其修复成功率通常不高,而在带线锚钉修复治疗中,可以显著减少损伤率的同时,有效提升对患者的疗效率,在修复三角韧带浅层与深层中具有十分优异的治疗价值。对此,综合本文研究可以看到,该手术治疗当得到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施凤超, 周敦, 朱文峰,等. 双固定锚钉治疗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的疗效分析[J]. 江苏医药, 2014, 040(010):1215-1216.
[2]何河北, 董伟强, 孙永建,等. 修复三角韧带与不修复对于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术效果的Meta分析[J].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4, 8(4):64-64.
[3]杨俊贤. 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的疗效分析[J].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8, 025(012):P.26-26.
[4]伍凯, 林健, 黄建华,等. 急性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术中诊断及治疗策略[J].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5(02):141-1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