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亮
长春大学文学院大学语文教研室 130022
摘要:教育是国家的核心,也是国家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我党在十八大中提出了“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党对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推行多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距离成功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培养出具备高综合素质的人才,是教育的目的。本文结合在文字学课程教学中融入立德树人教学理念的相关实践为基础,探讨如何在文字学课程教学中有效键入立德树人教学理念。
关键词:立德树人;文字学;教学
前言:在文字学课程教学中融入“立德树人”理念,其最终是为了实现教育与德育的自然渗透与融合,学校最终完成“育人”的使命。对文字学课程而言,“立德树人”理念可以完美融入其中,渗透在教学的方方面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较强的专业技能,同时也需求高道德感的人才,只有这样,培育出的人才在社会发展中才能起到相对应的推动作用。立德树人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德育部门所要重视的,更应该融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德育不仅仅是教学的事情,也是校园管理的重要部分[1]。
一、直接展开法
对直接展开法最直接的解释就是将教材中本身具有较强教育意义的词句直接摘出来使用,通过对语句的学习,将其中蕴藏的德育知识传递给学生。这是在文字学课程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现代汉语教学中,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不仅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也是提升自身对文字驾驭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自身的价值观、道德水平、知识储备及相关的审美情趣、心理特质都在教学中无形之中传递给学生。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深度研读,本身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通过对教材的研读,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词句教学,可以有效拓展词句本身的含义,同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促使学生更好的展开生活。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可以通过教材展开,同时也可以依托于教材中的导语、教育部下发的文件等部分,都可以提取出有效的信息对学生展开教学。直接展开法在文字学课程中的使用,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可以利用教材,使教材自身的专业性、严谨性有所展示,借助教材的权威性,使学生对语言中蕴藏的内涵更为信服。
二、关联引申法
关联引申法最直接的解释就是通过将文字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德育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讲解,通过某一独特角度的讲解,巧妙的将德育教学融入其中,帮助学生在理解相关理论知识点的同时,拔高自身的品德素养。该方法在文字学相关专业上都较为适用。比如教材中对“词汇和词”之间的关系解释中,教师就可以引申“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内容,通过个体组成集体,在集体中才能彰显自身作用的道理传输,帮助学生明白“个体与集体”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学生通过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对“集体意识”与“尊重个体”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借用关联引申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学习的理论知识,获取做人做事的道理,从此到彼的和谐转换,将德育顺其自然的融入其中,从而使学生更为认可,自然接受[2]。
三、比喻领悟法
比喻领悟法就是将抽象的知识用更为生活化的案例进行类比,从而帮助学生深入浅出的掌握相关道理。该方法最直接的优势就是将原来枯燥的知识变得更为生活化,通过更为贴近生活的案例,将“立德树人”融入到这些象征性、教育性的案例。比如在学习一些语音知识时,就会遇到定义术语过多的问题,在理解上就会增加难度。例“塞音、擦音、塞擦音”的解释,就可以借用冬天商场入门的案例。通过画面感还原的方式,等量代换概念,使得教学更为生动形象[3]。同时也可以引入“人际关系处理”的课题,将随手举动帮助他人的理念传递给学生。
四、语例感染法
语例感染法就是通过一定的经典案例,在满足教学内容的同时,兼顾语言内在的思想。尤其是哪些会给人带来心灵触动的片段,更为真实。该方法在诸多文字学教学中都会使用,比如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很多知识点都是通过古代文献展现的,这些内容不仅在教材中有大量的体现,在课外读物中也是非常丰富的。每一篇古文中的字词句都是具有自身价值的,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知识,与此同时,也包含着不同领域不变的真理[4]。这些传承下来的故事,都是非常好的教学案例。不管是《史记》,还是《诗经》,亦或是《汉书》,这些文献中蕴藏的家庭、价值取向、个人抱负都是非常丰富的。在教学中可以进行有效的引用,但是引用过程中,也要把握好度。“德育”教育是一部分,知识教学更为核心与关键。要做到两者和谐相处,不可本末倒置。
总结:文字学教学是相对枯燥的,但是其中蕴含的德育知识是非常丰富的,将德育有效的融入到文字学教学中,不仅是为“立德树人”寻找合适的容器,同时也是丰富文字学教学的重要途径。两者之间和谐共存、通力合作,推动育人更加全面。
参考文献:
[1]冯露. 立德树人 提高学生素质[J]. 党建文汇:上半月版, 2017, 1000(002):25-25.
[2]佚名. 聚焦立德树人 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C]// 2017年江苏省小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现场观摩研讨会. 2017,34(67):45-46.
[3]陈海艳, 孙如萍. 德性培育与文学课程教学新范式的可能[J]. 读写月报, 2017,34(30):45-46.
[4]韩晓芹. 走向创造教育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变革[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0,12(1):1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