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20期   作者:古曙光
[导读] 课堂导入是教学的主要环节,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古曙光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 田家炳高级中学 154600
        摘要:课堂导入是教学的主要环节,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等与教学效果相关的因素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成功地将学生带入到学习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导入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设计合理的导入环节,提升高中物理课堂导入的有效性。下面,我将结合自身实际的教学经验,对此展开一番叙述。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导入;教学
        在过去的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不重视课堂导入的设计,使用的导入方式过于简单,不考虑学生的认知和兴趣需求,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提不起兴趣。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高中物理教师不仅要重视起课堂导入的价值,还应该遵循课堂导入的基本原则,使用合理的课堂导入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课堂导入的价值,帮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课堂学习中来,感受物理学习的乐趣。
        一、高中物理课堂导入应当遵循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学科,结合物理学科的本质特征,我们一定要坚持科学性的基本原则,即使用满足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方法和内容展开导入,让学生能够精准地了解、吸收科学文化知识。
        目的性原则。课堂导入的意义在于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吸引学生的探究意义,因此,导入的内容一定要以教学的目的为核心,密切围绕教学内容来设计导入方案,从而提升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效率。
        启发性原则。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一定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使用的导入内容与方法要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从而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高中物理课堂导入的有效方法
        1.操作导入法
        高中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因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学习的乐趣是我们要完成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结合物理学科的特定,要想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我们可以使用操作导入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学习和交流,获得物理学习的成就感。
        比如,在学习“摩擦力”这一节内容时,在上课之前,我首先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今天先来玩一个小游戏!”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了起来,然后我给学生展示了游戏的道具:一双铁筷子和一双木头筷子,一些泡在水里的小钢球,接着对学生说:“现在我们选择两个学生上来玩游戏,一人一双筷子,看看谁能在同样的时间里夹出来更多的小球!”学生纷纷争先恐后地上台来,在选完了选手和筷子以后,我再让底下的学生进行“投票”,猜一猜哪个学生能够获得胜利。这样,通过一个简单的小游戏,在向学生展示学习内容的同时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2.问题导入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这一目标可以通过课堂导入来实现。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我们可以使用问题导入的方式,启发、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产生学习的动力,有助于提升新课教学的效率。
        比如,在学习“导体的电阻”这一节内容时,在课堂导入环节,我向学生展示了几张图片,如台式电脑、笔记本、平板等,学生很快地说出了这些物体的名字,接着我再给学生展示了“初代计算机”的图片,学生看到这个“庞然大物”,都无法辨认出来,在为学生解释了这个世界上第一台电脑之后,我问学生“我们现在使用的各种电脑是怎么越变越精巧的?”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经验提出了各种想法,但是都不对,于是我向学生公布了正确的答案——导体,接着再带领学生一起探索教材中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这样,通过学生十分熟悉的一些物体引起学生的质疑,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为课堂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3.知识迁移导入法
        新课程改革提倡完整的教学,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系,并带领学生展开探索,促使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因此,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唤醒学生脑海中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将旧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提升学生对新知识的认同感。
        比如,在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这一节内容时,我先让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在学生回忆并完整回答之后,我再提问:“那么电路中存在稳定持续的电路的条件又是什么?”学生再回答,接着我再问:“那么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我们已经知道会产生感应电流了,那么是不是也应该会有电动势呢?”…这样,通过学生学习过的电磁知识的引导,逐渐地引出了本节的学习内容;又比如,在学习“力的分解”这一节知识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了力的合成的相关知识,包含力的合成概念、平行四边形法则等,让学生从力的合成的研究过程来了解力的分解的相关知识。
        4.模拟情景导入法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使用模拟情景的方式,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从而实现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目标。模拟情景的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亲眼所见中形成对新知识的基本认识。
        比如,在学习“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到的力”这一节内容时,我给学生展示了一段动画形式的模拟实验,让学生看到“没有磁场时,阴极射线管射出的电子束会按照直线进行运动,而添加了磁场之后则会发生偏转”。这样,通过一个简单的模拟动画,既引出了所要学习的内容,同时也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如此,不仅降低了教学的难度,还增添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助于提升接下来的教学质量。
        本文针对高中物理课堂导入的有效性展开了一番叙述。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将目光放在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获取和吸收上,还要关注学生获取和吸收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良好情感。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起物理课堂导入的有效性,结合学生的认知特征设计合理的导入方法,提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与素养,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苏星. 高中物理课堂导入有效性的调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7.
        [2]郭雅芬. 高中物理课堂导入艺术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