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锦龙
宾阳县黎塘镇第四初级中学 530409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经济生活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但解决农村的辍学问题上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解决农村初中阶段学生的辍学问题是推进我国义务教育进程的重中之重,当然这一问题也是全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我国基础教育政策当中,控辍保学政策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国家保障适龄儿童受教育权的重要政策,同时也是能够促进我国教育公平化的重要政策。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教育政策,同时也针对不同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实施了相应的措施,但仍有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山区等依旧存在不同程度的辍学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初中学龄阶段的学生。接下来,本文将就在农村地区初中班主任对控辍保学工作的思考及相关措施进行简要叙述与分析。
关键词: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初中阶段
引言: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之下的教育发展需求来看,我国的教育需促进各地区的教育均衡发展,并需要满足人们对优质公平教育的要求。在我国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中,虽已达到基本要求,甚至不同阶段的净入学率等超过了中、高等收入国家水平,但在实现“一个都不能少”这一目标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也同样面临着许多困难,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的问题,最突出的则是我国偏远农村地区初中的失学辍学现象。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
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均衡,思想观念上的不同,社会制度的完善程度不同,文化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意识薄弱,人们对教育的目的认识不同等问题都是造成各地区不同程度的辍学、失学现象的主要原因。[1]而对于出现辍学、失学现象最多的初中阶段来说,其最主要的还是家庭原因和孩子的自身叛逆厌学现象。在偏远的农村地区经济并不发达,这也是造成我国偏远农村地区失学、辍学现象频频出现的原因。这些地区孩子的家长们并未读过什么书,所以他们大多都会外出打工,从而造成这些地区留守儿童较多的情况。这些家长的教育意识较为淡薄,大部分的家长都会认为到了一定年龄就孩子能出去打工为家庭减轻负担,也正因为家长存在这些观念,而初中年级的孩子读到一半或到达可以打工的年纪后便辍学与父母外出打工的现象。在偏远农村地区,有一些地方是当地没有看班初中的,或者家里离学校很远又没钱让孩子住校的,这些都是造成初中学龄阶段的学生出现失学、辍学现象的原因。
二、加强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令其了解相应的政策等
初中学龄阶段是失学、辍学现象最多的阶段,只有提高了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才能有效的解决初中学龄段辍学问题。初中阶段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九年义务教育也为“素质教育”,因此,在初中阶段孩子们所学的东西不仅仅是知识上的,还有对他们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该阶段的班主任的所做的控辍保学工作尤为最重要的,为保证孩子们能够在学校里接受良好的教育,初中年级的班主任需与家长们进行一定的交谈,让他们了解到自己孩子在学校接受良好教育的重要性等[2]。在控辍保学工作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因家离学校远又没钱住校而导致出现辍学失学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班的处理,初中年级的班主任除了需要提高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外还需让家长们了解到我国针对贫困学子的政策,同时对情况特殊的学生还需进行家访来获取实际情况并汇报学校,以便学校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便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
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防止学生失学、辍学
初中阶段的学生是非常叛逆的,初中阶段的学生也已能够独立生活,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学生,所以会有许多学生住校。为保证学生不因沾染社会上的不良嗜好,或学生过度叛逆出现厌学而选择辍学的学习出现,初中年级的班主任因加强课后与学生的沟通,需注意学生的的状态,在出现异常时班主任可找学生聊一聊,找出学生的困惑并帮助他们解决[3]。在课后班主任必须多与学生聊天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并能够取得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当学生信任你时才会真正的愿意与你交心,对你说真话。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制止学生学习社会上不良的嗜好,在学生心里或其他方面出现问题时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才能防止学生因自身因素而出现厌学导致辍学的现象。
四、结束语
偏远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也决定了他们的经济发展。因此,想要提高偏远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则必须解决偏远农村地区的辍学、失学问题,所以初中年级的班主任控辍保学的工作是重中之重的。在初中阶段,班主任不仅仅是班级的领导者,更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之一。在偏远农村地区的孩子们,许多都是家长外出打工,家中只有老人的情况。为保证控辍保学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初中年级的班主任需想尽各种具有针对性的方法防止学生辍学、失学,保证学生能够在学校里接受良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任敏. 农村初中生辍学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2018.
[2] 周二才. 浅谈农村初级中学如何加强控辍保学工作[J]. 教育教学论坛,2013(36):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