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研究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期   作者: 焦晓迪
[导读] 目前,社会进步迅速,我国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也有了进步

        焦晓迪  
        菏泽市建筑技工学校、菏泽市凌云建设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山东 菏泽 274000
        摘要:目前,社会进步迅速,我国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也有了进步。校园文化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日常教学、管理、科研等各个领域的活动创造出来的一种校园精神、人文氛围和生存环境,它与社会密切相关而又极具校园特色,其中蕴含的校风、学风及学校历史传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传承与研究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认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与传承,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课程思政”语境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功能,探索中文类课程有效的教学路径及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时代价值
        1.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内涵是复杂而全面的。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民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这种文化就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物质和风格。它是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得到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可和相对固定。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长,内容广博,魅力独特,是中华民族的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其推崇的气节精神、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影响着国人的思维、心理和行为习惯,将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
        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指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文化的作用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人们也用更宽泛的眼光来审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明确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是要汲取那些有积极意义和恒久价值的内涵,根据新时代的特点和现实需求,在传承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二是要与时俱进,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在先人成就的基础上,去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残余,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对其内涵不断补充、拓展、完善,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增强其生命力和感召力,创造出社会主义时代新文化。
        2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研究
        2.1持续推进三全育人,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以营造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环境,地校联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学习和教育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学习受环境的影响,同时学习实践也影响环境。人的思想和行为深受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应重视发挥环境这个隐性课堂的作用,于润物无声中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具体来说,应以课程思政为引导,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授和社会实践的指导,各个环节紧密配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通过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等多种实践形式的探索,提炼更多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中,创造性地开展一系列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第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经典诵读写”慕课,引导学生动手、动口与动脑,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二,鼓励学生组建多种多样的文化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团日和文化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加深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开拓经典品读第二课堂,创造情境化学习环境,实现传统文化创新性实践和传承,开拓文化调研、创作、展演进社区、进乡村的多种路径;坚持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原则,做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提高协同育人实现程度,提高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发掘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地方文化建设。第三,校内外各组织协同合作,挖掘地方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到本地区爱国教育基地、文化名人纪念馆进行学习,促进地域人文精神的内化,激发社会正能量。
        2.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宣传思想工作相结合
        通过强化宣传思想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注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让师生浸润在浓厚文化的滋养中,实现师生在价值观上同心同德、在方向上同心同行、在行动上同心协力,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宣传思想工作在深入调查师生的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围绕需求有侧重点地稳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将满足需求与引导需求相结合。根据师生文化需求内容与层次的不同,通过开展多手段、多角度、多层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展示、转化活动,从单向式向多项式不断尝试,营造校园文化沉浸式、环绕式、全景式的建设氛围。重视校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媒介的互补与融合,可以利用校内传播传统的媒介,如广播、校报、刊物、海报、主题展览、展板等,也可以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以学生易于接受的、符合学生特点与时代特点的方式在校园范围内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如话剧、歌舞剧、音乐会、网络站点、文化工作室、“两微”平台等,可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重视培养网络信息员、学术名家、文化名师、骨干队伍建设等,发挥网络力量,及时发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面的看法与见解,通过网络回应师生关注的问题,讲好校园故事、中国故事,使师生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度、深度和广度,感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交融,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规范作用。
        2.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生实践活动相结合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个人品质和综合能力的塑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生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躬行实践”加深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认知,促使其实现由浅层次感性认识到深层次理性认识的转变,既宣传又传播,体验文化传播、文化保护与文化创新的意义,帮助大学生更加全面且深入地看待国家的方针政策,体会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使他们拥有更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可以利用各种契机开展主题鲜明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以及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加强校际之间,与社会团体、机构之间的经验与成果交流,创建各种实践平台,通过调研、考察、宣讲、展示交流环节,促使学生做到由观察到体会,再到传播,由理论认知到美德践行,增强影响力、提升感召力、激活生命力。
        结语
        优秀
        传统文化的不断积累,是创新教育的沃土。校园文化在发展创新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接触、了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以包容开放的思想吸纳多元文化中的有益养分,借鉴国内外一流的校园文化建设之经验,推行国际化战略,以全新的视野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在校园中营造立德、尚德的良好氛围,以文化文,从而实现校园文化育人的初心和使命。
        参考文献
        [1]邱影悦,等.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8.
        [2]郭太铭.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
        [3]李京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9.
        [4]高石磊.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