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
合肥市宁溪小学
说起小古文,现在已有不少学校不少老师在做它的教学尝试。虽然它不是语文教学主流,当然,也不会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主流,但是作为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一朵绚丽的奇葩,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接触了解一些。更何况它文字简约,还寓理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再者,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篇目不少,而小学苏教版教材中却一篇没有。基于此,在小学生中适时地补充简单易懂的文言文,即小古文的学习也未尝不可。
怎样确定小古文学习的基调呢?是一如常文的分析解析,还是低目标低要求地赏读呢?国家级课题“新经典诵读”实验研究核心成员、
《当代教育家》杂志执行主编朱文君老师的一席话提醒了我,她说:“小学的小古文教学一个‘趣’就够了,让学生觉得有趣,感兴趣,他们自己就会研究了。没有‘趣’,就是负担,就是累赘。”
是啊,在减负增效的课程改革理念下,怎样让学生喜欢小古文,却又不感到负担呢?于是“趣”便是我教学小古文的基调了。
一、猜词猜意猜出趣味。
五年级的孩子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有自己的想法。你填鸭,他抵触;你设难,他却勇于挑战。在执教《性刚》一课时,我这样激发他们:“今天我们这节课学习一篇文言文,没有参考资料,但是很多老师说只要有胆量猜,就能学习它,你们有没有胆量,敢不敢猜?”这话一出,学生们小手如林。屏幕出示‘一人性刚’, ‘此人’什么性格?”“刚烈”、“倔强”……自此,开始了猜词猜意的学习。但是猜可不是天马行空地乱猜一气,也是讲究方法的。如“遣子入城市肉”,这个同学说“老师,我根据上句‘父留客饮’,猜测父亲派儿子去城里买肉。”你瞧,这孩子就联系上文推测到“市肉”的意思。这就是猜词猜意的方法——联系上下文。
《性刚》一文中,儿子和一人于城门对立,互不相让,父亲找儿子来到城门看到这一幕,请学生猜父亲会说什么?一生说:“父亲会叫儿子先让对方,然后再回家。”另一生马上反驳:“不对,开头就介绍这父子都是性刚之人,父亲怎么会谦让呢?我猜父亲要动手了。”还有一生站起来又说了:“这也过了,打起来不是性刚了,那是性暴!”虽然猜测都有偏差,但是学生们紧紧围绕故事的发展续编情节,这不就是最佳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吗?学生们彼此评价,互相纠正,而老师要做的就是适时地鼓励评价了。当我揭示答案“汝持肉回,待我与其对立在此。
”学生们无不为个性的语言叫好,太符合性刚了!
语言训练,逻辑推理,这些都在“猜一猜”中得到提升,课堂上也由此趣味横生。
二、演人演事演出情节。
还是《性刚》,“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城门口的两人会是什么状态呢?同桌两人演一演,在巡视中,教师发现学生们有的关注了表情、眼神,有的则想到了语言,还有的同学配上了动作姿势,很是生动。当几组同学上台展示的时候,也是考验观众水平的时候了,他们要用上词语或者句子介绍他们的表演。于是,“此二人一人叉腰,一人抱臂于胸,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此二人怒目而视,互执一词,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学生们妙语连珠,着实丰富了文章的故事情节。
《曾参教子》一文中关于曾参与妻子的一番对话很是精彩。“特与婴儿戏耳!”“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文言文中“之乎者也”的特点尽显其中。
在演一演中,学生们体会人物的性格,领会文言文表达的特点,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魅力。
三、读快读慢读出韵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是悟的基础,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以读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直到读出文言文的味道。 那什么是文言文的味道呢?我的理解就是尽可能地让学生拉着腔调、摇头晃脑地读,出声、有感情地读,在读中直接与古人“对话”。
古人读文言文,大部分是朗声高诵,而非默读。因为节奏的把握其实就是断句。此所谓“句读”。只有把节奏(句读)弄明白了,文本的意思才能真正理解。因此,文言文特别讲究节奏的规律。曾经听过上海戴建荣老师执教的《活见鬼》。戴老师教学古文的最大特点就是读,反复读,读通顺,读出古文节奏。大概统计了一下,课堂上孩子们读全文的次数不下十遍,这是全体学生读的,个别孩子的读还更多。老师的范读字正腔圆,节奏音韵特别清晰,高低跌宕,荡气回肠。在老师一次一次范读和领读后,学生们也一次次进步。最后,配上打节奏的小木鱼,“哒哒”“哒哒”,孩子们跟着节奏读,再用手轻敲桌子自配节奏读。课堂中朗朗书声不绝于耳。直到下课,学生们仍是念念有词。
同一篇小古文,读法也是可以多种的,执教小古文《冬》时,我请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味道。教室里一片书声,“冬虽隆寒逼人,而梅白松青,装点春色……”慢读起来大气磅礴,潇洒俊逸,快读则干净利落,精神气十足,还有配着快板节奏读的,则拿腔拿调,很有韵味。不同的读法呈现出不同的冬景。听着,学着,读着,此时,学生们也一定是在感悟着的。
以上只是个人在教学中尝试激发学生学习小古文兴趣的个案。在我看来,孩子能不能理解文言文,不重要,会背多少文言文也不是目的,我希望的,就是把经典汉语的美带进现代汉语中。就像李振村先生说的那样:让语言的根,伸进经典汉语最肥沃的土壤里,源源不断地汲取营养。